首页 -> 2008年第3期


女性多声部与多元混融手法生成的绝唱

作者:杨春芳




   在《马戏团之夜》中,多种女性独立的不相混合的声音和意识构成了一曲实实在在的有流向的复调。女性对男性的痛恨与流连、弃绝与需求、绝望与希冀及女性自身的持暴与自罚、颠覆与自戕、前进与返回、同恋与质疑……混杂共存。正如巴赫金指出:“不是许多性格和命运在统一的客观世界中根据作家的统一意识在她的作品中展开,而正是许多价值相等的意识和它们各自的世界在这里不相混合地结合在某一个统一的世界中。”⑨并非所有的复调小说只有一种情况即将倾向淹没,主要反映作者思想的矛盾性;笔者认为除上述情况之外还有另一种情况存在,就是可以或只表现作者在探索过程中思想触角的发散性和已知观点的互补性。不同于陀思妥耶斯基小说的是,《马戏团之夜》有它的主流倾向与基调,那就是女性组织起来并以自己为中心来实现对男权的颠覆并希望两性各自反思发展形成和谐。笔者想仿借巴赫金肯定陀思妥耶斯基小说“三大发现”的方式来表达卡特《马戏团之夜》的艺术特点:1.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与作者处于对话关系之中,并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2.作者创造了与女性群体不可分离的思想观念,女性主义思想成了艺术描写的对象和整个形象体系的思想基调;3.文本的互文性和不同女性性格及不同女性意识之间的联结与碰撞产生了多元多向对话性和明显的倾向性。作家卡特也是女性主义批评家。她熟悉许多女性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观点,这为她创作女性多声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养。女性多声部寻求多种表现手法,多种表现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丰富和深化了女性多声部的内蕴。女性多声部的和谐促使多种手法不是相加并用而是混融生成。女性多声部的和谐给读者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受,多元手法混融性的创造又丰富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创作的表现手段。卡特用主题鲜明的丰富形象与读者对话,使得这篇作品达到了她前所未有的理性深度和广度。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杨春芳(1969- ),湖北宜昌人,硕士,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
  
  ① Easton, Alison. Introduction: Reading Angela Carter [A]. In Allison Easton (ed) Angela Carter[C].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2000:
  1-19.
  ② 苏珊·格巴.“空白之页”与女性创造力问题. 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62-163.
  ③④⑥ Carter, Angela. Nights at the Circus[M].
  Chatto & Windus 1984: 68,1,240-241.
  ⑤ 罗伯特·麦克艾文.夏娃的种子:重读两性对抗的历史[M]. 王祖哲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3-254.
  ⑦ Felski,Rita. Beyond Feminist Aesthetics[M].Hut
  chinson Radices, 1989: 119-120.
  ⑧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 陶铁柱译.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384.
  ⑨ 鲍昌.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Z].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7:24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