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娜娜》与《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比较研究

作者:车俊思




   不难看出,左拉巧妙地借用这类具有讽刺意味的对比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对第二帝国时期腐朽的统治阶级的厌恶;对下层社会女子身上的某些可取品质的肯定。但在德莱塞的笔下,我们找不到也感受不到他对人物行为的厌恶、指责抑或赞赏。他的《嘉莉妹妹》传递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与人的美学感相和谐的理性的道德水平尚未达到,在文明发展的相对低级阶段,人们除了权且遵从生存规律外,别无他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受制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非道德力量的世界中,宣扬道德的地位是毫无意义的。小说中的人物可能相信道德的地位,但是小说整体的要旨是与这种逻辑背道而驰的。{30}正是从这个基点出发,德莱塞没有让我们在他的人物描述中捕捉到他明确的思想情感。
   《娜娜》和《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应归因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状况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各自受到了不同的社会思潮的影响: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但同时,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以及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状况,对自然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与欧洲相比,美国自然主义虽大器晚成,但这更增加了它的“科学性”和驳杂性。一方面,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以及受自然主义影响的作家的创作,不同程度地追随法国前辈;另一方面,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并没有构筑系统的理论,在实际创作中,他们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因而,比之法国前辈,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突破自然主义及其决定论的框框。{31}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车俊思(1968- ),硕士,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①{31} 傅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第87页。
  {2}{3}{18}{19}{20}{21}{22} 左拉:《娜娜》,徐和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第375页,第294页,第44页。
  {4}{5} 虞建华:《二十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0页,第146页。
  {7}{8}{10}{24}{25}{28}{29} 德莱塞:《嘉莉妹妹》潘庆龄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第5页,第1-第2页,第244页,第262页,第331页,第97页。
  {6}{9}{23}{30}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第122页,第123页,第97页。
  {11}-{16}{26}{27} 德莱塞:《嘉莉妹妹》,裘柱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239页,第105页,第106页。
  {17} 德莱塞:《嘉莉妹妹·序言》,裘柱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