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一部欧洲殖民实践的帝国叙事文本

作者:许晓琴




   对于《鲁滨逊漂流记》小说文本,赛义德指出:“这部小说并非偶然地讲述了一个欧洲人在一块遥远的、非欧洲的岛屿上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封地。”{14}对于笛福的写作意图,赛义德指出:“小说的主角(鲁滨逊)是新世界的创建者,他为基督教和英国而统治和拥有这片土地。的确,是一种很明显的海外扩张的意识形态使鲁滨逊做到了他所做的事——这种意识形态在风格上与形式上直接与为巨大殖民帝国奠定基础的16世纪与17世纪探险航行的叙述相联系。而在笛福之后的主要小说,甚至笛福自己后来的小说似乎都为了激动人心的海外扩张的图景而作。”{15}在赛义德后殖民文化批评的视角中叙事在帝国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正如加拿大批评家戴安娜·布莱顿和澳大利亚批评家海伦·蒂芬指出的那样:“在整个殖民主义领域,欧洲人的文本和他们的小说,犹如他们的枪一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6}《鲁滨逊漂流记》不仅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之作,而且是欧洲殖民主义向海外扩张从事殖民实践的早期的帝国文本。它以寓言的形式再现了英国早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向海外扩张进行殖民开发、建构殖民帝国的过程,充分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殖民主义思想和征服世界的愿望和理想。殖民者鲁滨逊的形象鼓舞了无数的英国探险家、殖民者和侵略军,他们以征服者的姿态走向世界,进行探险旅行、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这一奠定大英帝国的殖民实践。这部18世纪的欧洲殖民叙事文本,其字里行间充满了殖民主义话语和浓厚的帝国意识和殖民意识,它不仅为殖民形象和理想的交流传播提供了渠道,而且构筑了帝国文化与帝国权威之间的关系,以文学特有的形式肯定帝国的扩张、侵略和殖民。不能否认,丹尼尔·笛福是最早参与建构文化帝国主义的小说家之一。几百年来,帝国话语在英国社会不断发展、流传、接受,逐渐在英国人意识深处构建了关于殖民地、关于东方、关于非西方民族的社会集体想象。欧洲中心、西方先进、白人优越等观点,是支撑这个社会集体想象的重要支柱。英国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就是在这样的文学传统中继承了帝国意识和殖民意识,在众多的浸透着殖民主义话语的文本的建构下,形成了一种连作家本人也未意识到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建构了无数帝国神话和殖民地意象,在不同程度上维护着帝国的殖民统治。
  (责任编辑:水 涓)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07SA068)“爱德华·赛义德后殖民‘对位批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许晓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英美文学。
  
  ①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②{11}{12}{13} 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页,第18页,第3-第4页,第13页。
  ③④⑤⑥⑦⑨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张蕾芳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第1页,第7页,第7页-第8页,第18页,第104页,第114页。
  ⑧ Clive T. Probyn,English Fict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1700-1789,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87, p.33.
  ⑩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89页。
  {14}{15} 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前言”第3页,第95页。
  {16} 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0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