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一部欧洲殖民实践的帝国叙事文本

作者:许晓琴




   关键词:殖民文学 殖民开发 帝国文本 后殖民批评
   摘 要:在后殖民批评视阈中,殖民文学对域外世界的读解往往是通过殖民者、探险家等的身份进行叙述的,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鲁滨逊漂流记》以寓言的形式再现了英国早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向海外扩张进行殖民开发、建构殖民帝国的过程,是一部欧洲殖民主义从事殖民实践的早期的帝国文本,其字里行间充满了殖民主义话语和浓厚的帝国意识和殖民意识,它不仅为殖民形象和理想的交流传播提供了渠道,而且构筑了帝国文化与帝国权威之间的关系,以文学特有的形式肯定帝国的扩张、侵略和殖民。
  
  一
  
   在大多数普通读者的眼中,《鲁滨逊漂流记》只不过是一部纯消遣性的读物而已,因而大都将它仅仅作为一部冒险小说来阅读。古往今来,文艺评论家、文学史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等从不同的角度和眼光去解读、考量《鲁滨逊漂流记》,呈现给我们不同版本、形象各异的鲁滨逊。
   英国文学史家艾伦认为,《鲁滨逊漂流记》讲述的是一个冒险家的冒险经历以及他所遭遇孤独的寓言故事。在他看来,笛福象征性地描写了人类自身的孤独,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都是鲁滨逊,孤独是人类的命运。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将《鲁滨逊漂流记》视为教育儿童的最好的励志读本。他在1762年出版的不朽之作《爱弥儿》中指出,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在卢梭的眼中,儿童应该读的唯一的书就是《鲁滨逊漂流记》。由此,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对《鲁滨逊漂流记》采取教育指南式的标准读解的历史。
   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克利夫顿·费迪曼在1960年他出版的著作《一生的读书计划》(The Lifetime Reading Plan)中,将《鲁滨逊漂流记》作为精心挑选的100部必读的著作之一,并且评论说“孩童时期,这部书只是读来有趣,成人之后再去读,就会知道这是不朽的杰作”。
   而在生态批评家眼中,鲁滨逊既是人类征服、占有、开发、践踏大自然的象征,同时也是建立在广泛、彻底地掠夺和蹂躏大自然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象征。王诺先生在其《欧美生态文学》著作中指出,鲁滨逊在28年的荒岛生涯里,历经了采集、渔猎、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和初步的制造业等人类文明史的几个重大阶段,他在园艺、建筑、航海等方面都有探索,他勘探了整个小岛,充分发掘和利用岛上的所有资源,并努力将其变成他的财富,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向读者传达着这样一个基本的信息和根深蒂固的信念:征服、改造和占有自然的劳作和生产才是真正和最高的快乐。因此,从生态思想的角度来看,鲁滨逊是人类反生态文明和反生态的社会发展的缩影。①
   然而,当我们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文本与权力的角度和因素去思考和重读这部小说,以殖民批评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一文本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原本看似平常、简单的冒险故事在我们的细读中渐渐地显现出另一番图景:《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欧洲文明的代表——帝国殖民者)在遥远的“荒岛”(隐喻的待开发的殖民地)“拓殖荒岛”(进行殖民实践、帝国文明建构的隐喻)的故事。在后殖民批评视阈中,殖民文学对于“文明疆界以外的探索”②——对域外世界的读解往往是通过殖民者、探险家等的身份进行叙述的,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1719)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后殖民批评的语境中,这幅隐匿在冒险故事中的图景清晰地显影——它是英国早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殖民者的殖民历程的寓言式的生动写照。现在就让我们追寻丹尼尔·笛福1719年的叙述,将他笔下的故事、人物、背景等纳入我们的后殖民批评视野,并加以重新解读。
   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1632年出身在“一户殷实人家”,他的父亲“靠经商发了一笔大财”。 “睿智而严肃”的父亲尽其可能让他“得到充分的教育”,并为他“设计好了学法律的前程”。在鲁滨逊父亲的眼中鲁滨逊“属于中产阶级”,应该过一种富足、平静、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因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囊括了所有的美德和快乐”③。然而,鲁滨逊并不满足这样的生活,他的“脑子里装满了远游的幻想”,雄心勃勃一心想去海外冒险追求财富,开拓世界。他的这一愿望并非仅仅是个人一时的冲动,而是当时17世纪末、18世纪英国殖民扩张的动力和愿望的写照。这种原始动力、殖民扩张和贸易发展欲望在笛福笔下的鲁滨逊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651年9月1日,当时才19岁的鲁滨逊不顾父亲的反对,登上了一艘开往伦敦的船。船在海上行驶了六天,就在船到达雅茅斯锚地的时候,鲁滨逊他们便遭遇风暴的袭击,在坚持了一天后船最终沉入大海,鲁滨逊与水手们纷纷弃船逃生。后来,鲁滨逊幸运地被水手们拼命拖上了一只小艇,他们历尽艰险,最后终于到达了英国东部雅茅斯岸边。雅茅斯当地的一些商人和船主慷慨解囊,为他们筹足了旅费,使他们可以随意选择去伦敦或返回赫尔。鲁滨逊没有选择回家,他选择了继续出海。“我仍旧不愿回家,自己也说不出为什么…… 一心寻找新的出海机会。”④后来,他结识了一位曾去过几内亚海岸的船长,鲁滨逊登上了这艘去几内亚的船。在船长的指导下,鲁滨逊学到了许多航海知识和技能,还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商业知识。他“用货物换回五磅九盎司金沙”,在伦敦赚到近300英镑,成了一位在海岸边交易的“几内亚商人”⑤。小说一开头,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有着浓重海外殖民贸易和资本积累色彩的鲁滨逊。返航后不久,鲁滨逊再次乘同一艘船进行他的航海旅行。当他们的船在驶向加纳利群岛海域时候,突然遭到一艘从萨利来的摩尔人海盗船的袭击。结果,“船毁了,三人丢了性命,八人负伤”,鲁滨逊成了海盗船船长的奴隶。
   两年之后,鲁滨逊利用一次机会从萨利的摩尔人手里逃了出来,幸运地被一艘葡萄牙船只搭救,在巴西定居下来,苦心经营了四年的种植园,成为一个成功的种植园主。他本可以在巴西过着富足、安稳的种植园主的生活,可他并不满足这种生活。对他来说,西部非洲的贸易利润更大,“用些小玩艺儿如小珠子、玩具刀、剪刀、小斧子、玻璃碎片,不仅能换到金沙、几内亚谷物、象牙等,还能换到大量黑奴,正好在巴西能派上用场”⑥。这对鲁滨逊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加之当时他与其他种植园主一样,他的种植园和庄园“人手奇缺,急需黑奴”。于是,他便与当地的商人、种植园主合伙买船,再次扬帆起航远赴非洲,准备为他的种植园和庄园带回一批黑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利益是驱使鲁滨逊进行海外冒险的主要动机,他的海外远航正是早期殖民主义者的殖民实践,鲁滨逊是一个典型的殖民者。尽管小说的开头部分描写了鲁滨逊前两次的航海都遭遇险情和失败,然而他从中也学到了不少航海知识和技能。随后鲁滨逊在巴西经营种植园的生活,又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劳动、经营管理和生活经验。我们注意到,笛福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所描写的鲁滨逊的经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笔墨,而是精心设计安排的情节,为鲁滨逊后来的冒险经历、拓殖荒岛进行殖民实践活动做了一个必不可少而又耐人寻味的铺垫。
  
  二
  
   正是在这次启程前往非洲几内亚购买黑奴的航行中,鲁滨逊他们的船只遇上了大风暴,航船触礁,船上的人全部遇难,只有鲁滨逊一人幸存下来。最后,他漂流到南美洲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8年之久的拓荒和殖民生活。荒岛拓殖是小说描述的重心。鲁滨逊在岛上度过了漫长的28年,创建了自己的王国。作为殖民主义的英雄,他的荒岛生活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在这里,荒岛——不仅是笛福提供给鲁滨逊的一个生活舞台, 同时也是一个早期殖民者进行殖民实践的历史舞台。故事的主要集中地——鲁滨逊生活的荒岛,它不仅象征着没有被开发的殖民地,而且代表了帝国主义文化的扩张愿望。鲁滨逊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在他眼中荒岛是他的私有财产, 岛上的一草一木, 山川河流, 包括最后被他解救的土人“星期五”,全都被他视为自己的财富。鲁滨逊知道,给其他物体命名是其占有权的表现,一切从孤岛开始,鲁滨逊将他所居住的岛命名为“绝望之岛”,对其他许多物品和人物也都一一命名,如:“城堡”,“乡间小屋”、“庄园”、“别墅”以及“星期五”等等。这个小岛成了他的殖民地,等待他的征服和开发。实际上,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开拓过程也是他对荒岛的占有过程。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