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论王鼎钧散文的精神品格

作者:赵秀媛




  4. 对文学的热爱
  对于文学的热爱与执著,也是王鼎钧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份热爱当然也源于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
  诗歌与散文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正宗,是学子们修读和研习的必要功课。文人们一方面把文学作为用世、立言的工具,一方面也借文学获得审美愉悦与精神陶冶。三国时魏文帝的《典论·论文》更把文章抬到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崇高地位,中国的文化传统重文而抑商,历朝历代的诗歌散文卷帙浩繁,车载斗量。中国的世族大家多以诗文传家,王鼎钧在幼年时即读诗、学诗,加上天赋的敏感多情多思的文学气质,因此,对于文学的热爱在王鼎钧幼年时便已深入骨髓,及至少年,更以文学家作为对自己的深深期许,成年后如愿以偿,把文学作为安身立命的事业。
  在纽约,王鼎钧接受台湾女作家廖玉蕙采访时说:“我热爱文学,只有写作能使我死心塌地。在我成长期间,我也有过别的机会,我徘徊歧路,最后仍然拥抱文学,这是命中注定。我不是天才横溢的作家,也不是人脉纵横的作家,现在七老八十了,更不是前景开阔的作家。我深深知道,没有人以文学以外的因素注意我的文章。我必须好好的写,让人家还值得一看。”{9}王鼎钧不仅把文学作为立言、用世的工具,也把它作为一项挚爱的事业,细致地经营,并不断地寻求突破,不断地自我超越。
  在《随缘破密》后的自述中,王鼎钧曾仿佛家四弘誓愿作铭以励天下同文,曰:“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李宜涯先生评论道:
  “在这四句铭文中,我们得见一位纯粹文人的风骨,专业作家的精神,文学的神圣与传承,只有在这样的人的坚持下,才能成就。多希望今后的文坛,有更多的‘王鼎钧’。”{10}
  作为研究者,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在当今中国文坛,能涌现出更多的王鼎钧式的作家。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赵秀媛,山东枣庄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台港文学研究。
  
  ① 王鼎钧: 《我也许说错了——谈文化与信仰》,见《心灵与宗教信仰》,尔雅出版社(台湾),1998年初版,第166页。
  ② 王鼎钧: 《解释与解决》,见《心灵与宗教信仰》,尔雅出版社(台湾),1998年初版,第90页。
  ③ 王鼎钧: 《关于宗教的反思》,见《心灵与宗教信仰》,尔雅出版社(台湾),1998年初版,第153页。
  ④ 王鼎钧: 《政治第一》,见《人生试金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4月第1版,第132页。
  ⑤ 王鼎钧: 《我们的功课是化学》,见《王鼎钧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154页。
  ⑥⑦ 王鼎钧: 《唯爱为大》,见《心灵与宗教信仰》,尔雅出版社(台湾),1998年初版,第25页,第30页。
  ⑧ 王鼎钧: 《昨天的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2页。
  ⑨ 廖玉蕙访问记: 《到纽约,走访捕蝶人王鼎钧先生》,台湾《中央日报》副刊,2001年9月20-22日。
  ⑩ 李宜涯: 《文路无尽誓愿行——力求突破的王鼎钧先生》,原载台湾《文讯月刊》1998年4月号。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