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班固《離騷序》




  昔在孝武,博覽古文,淮南王安《敘離騷傳》,以『《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濁穢之中,浮游塵埃之外,爵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與日月爭光可也』。斯論似過其真。又說五子以失家巷,謂五子胥也。及至羿、澆、少康、貳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識,有所增損,然猶未得其正也。故博采經書傳記本文,以為之解。且君子道窮,命矣,故潛龍不見,是而無悶。《關雎》哀周道而不傷,蘧瑗持可懷之智,甯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為貴矣。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然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非其人,忿懟不容,沈江而死,亦貶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政。經義所載,謂之兼《詩·風》《雅》,而與日月爭光,過矣!然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劉向、揚雄,騁極文辭,好而悲之,自謂不能及也。雖非明智之器,可謂妙才者也。(《楚辭》王逸注本)

  ◎作者簡註:
  班固,公元弎拾貳年至公元玖拾貳年。東漢辭賦家、史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年少時,就能屬文,拾陸歲入洛陽太學。又性情寬和謙讓,因此深為當時儒者所欽重。其父班彪是當時著名學者,曾作《史記後傳》陸拾伍篇,補寫《史記》以後西漢的歷史。班彪死後,他想要補完全書,後有人告發他私改國史,捕入京兆獄。其弟班超上書辯解,獲釋,漢明帝很讚賞班固的才能,召為蘭台令史,轉遷為郎,典校秘書。自明帝永平中奉詔修史,經過多年努力,于章帝建初七年(公元八十二年),基本完成《漢書》的寫作。章帝時,班固任玄武司馬。建初四年(公元七十九年)帝詔諸王、諸儒集合于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令班固撰集其事,纂成《白虎通義》。和帝永元元年(公元八十九年),隨大將軍竇憲征匈奴,為中護軍。憲驕橫獲罪,班固被牽連入獄,死於獄中。
  班固是東漢前期最著名的辭賦家,著有《兩都賦》、《答賓戲》、《幽通賦》等。東漢建都洛陽,“西土耆老,鹹懷怨思”(《兩都賦序》),仍希望複都長安,而班固持異議,因此作《兩都賦》。賦中以主客問答方式,假託西都賓向東都主人誇說西都長安的關山之險、宮苑之大、物產之盛。東都之人則責備他但知“矜誇館室,保界河山”,而不知大漢開國奠基的根本,更不知光武遷都洛邑、中興漢室的功績,於是宣揚光武帝修文德、來遠人的教化之盛,最後歸於節儉,“以折西賓淫侈之論”。《兩都賦》體制宏大,寫法上鋪張楊厲,完全模仿司馬相如、揚雄之作,是西漢大賦的繼續。但在宮室遊獵之外,又開拓了寫京都的題材,後來張衡寫《二京賦》、左思寫《三都賦》,都受他的影響。《兩都賦》雖也鋪采□文,但未過分堆砌辭藻,風格比較疏宕。《幽通賦》為述志之作,表示他守身弘道的志向。寫法仿《楚辭》,先述自己家世,後寫遇神人預卜吉凶,再寫他誓從聖賢的決心。所謂幽通,即因蔔筮謀鬼神以通古今之幽微的意思。另有《答賓戲》,仿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表現自己“篤志於儒學,以著述為業”的志趣。此外,他為竇憲出征匈奴紀功而作的《封燕然山銘》,典重華美,歷來傳誦,並成為常用的典故。
  班固在《漢書》和《兩都賦序》中表達了自己對辭賦的看法。他認為漢賦源於古詩,是“雅頌之亞”,“炳焉與三代同風”。他不僅肯定漢賦“抒下情而通諷諭”的一面,而縣肯定它“宣上德而盡忠孝”的一面,實際上也肯定了漢賦的歌功頌德的內容。在《離騷序》中,班固對屈原作了不正確的評價,他認為屈原“露才揚己”,雖有“妙才”、“非明智之器”。都表現了他囿於儒家正統思想的局限性。班固另有《詠史詩》,□緹縈故事,為完整五言體,雖質木無文,卻是最早文人五言詩之一。
  《隋書·經籍志》有《班固集》拾柒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班蘭台集》。

  落落校録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