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智化木材




  时光荏苒,自大中二年(公元848)闲旷禅师恢复岳林禅寺,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四十年的岁月,已经将他从一个豪情万丈的而立禅者,雕凿成了睿智通天的古稀老人,似乎他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是智慧的杰作;尤其是他的那一双眸子,纯净宛若初生婴儿,却又锐利如刀锋,仿佛能直接透视到你的魂灵!

  幽潭至清,内外通彻;铜镜至平,照天照地。

  这一天,夏安居结束,僧人可以四处云游了。闲旷禅师从岳林寺最后面的禅堂开始,寮舍,殿堂,仓库,厨房,他徐徐走过寺院的每一座建筑,轻轻叹了一声——四十个冬夏,风吹雨打,岳林禅寺像一个垂垂老者了。那年,他孤身来到这里,一片断壁残垣,满眼凄苦苍凉。菩萨愿力,平地起楼台;一片诚心,空拳建道场。当初,岳林寺这个用劫灰重塑的佛国世界,因为财力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许多地方只能凑合,经过几十年的自然老化,而今已经露出了残败的景象。尤其是天华寺并入岳林寺之后,僧人众多,寮房、斋堂十分紧张,就连作法事时,大雄宝殿也显得过于狭小,居然容纳不下所有的人。还有,岳林寺应该增建几座殿阁。。。。。。

  闲旷禅师预知自己两年之后即将回归常寂天,住寺的岁月无多,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再次扩建、改造岳林寺,留给后人一座坚固、辉煌的道场。

  闲旷禅师来到了天王殿。自从那年天王殿中央供奉的天冠弥勒跌下来摔坏之后,这里的佛龛一直空着,没有重新塑造弥勒菩萨像。

  闲旷禅师把禅杖伸进空空如也的佛龛里,敲了敲空空荡荡的须弥座(安置佛像的台座),喃喃说道:

  “该走之时必须走,应回的时候要回来。再若贪玩疯耍,老僧敲破你的脑袋。”

  布袋和尚在杭州期间,钱镠的部将先后攻占了隶属于镇海军(总部镇江)的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南)、常州,大大扩充了地盘,而原来双方经常激战的前线——苏州一带,恢复了人间天堂的祥和。

  布袋和尚静极思动,他杖头挑着布袋,从西湖之畔优哉悠哉走出武林门,向东来到了大运河码头,坐上了一条前往苏州的小船。然而,船夫刚要解开缆绳,引桨北上,布袋和尚忽然双手捂着屁股,跳将起来。看他又躲又闪、痛得呲牙咧嘴的模样,活像有人在用棍子抽打他的屁股一样。

  船夫十分疑惑,因为他连个鬼影都没有看到。

  然而,谁疼谁知道。布袋和尚一边用手护住屁股,一边嘻嘻笑着说道:“我不去苏州了,马上回去,马上回去!”

  于是,他立马背起布袋,扔下目瞪口呆的船夫,跳上码头,转而向南奔去。。。。。。

  布袋和尚奔波了好几百里,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奉化岳林禅寺。

  近乡情更怯,菩萨也动容。

  当岳林禅寺的轮廓在他眼中出现的时候,他的心不禁忐忑不安起来——师父,你老人家可好吗?

  近了,更近了,接近山门的时候,布袋和尚看到,闲旷禅师正站立在高高的台阶之上!好象,他老人家在专意等着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一样;好像,十几年前,他送走契此之后,就一直站立在这里,一直在等待着契此重新归来!

  清风徐来,舞动着他的衣裙。远远望去,他衣袖飘飘,仿佛要冉冉而起,羽化登仙。。。。。。

  当年的小契此,今日的布袋僧,小跑着奔来,来到岳林寺高高的台阶之下。他看到,师傅须发全白,老态毕现,不禁心中一股酸楚涌上鼻腔,热泪夺框而出!他匍匐在台阶上,一步一叩首,一直跪拜到闲旷禅师脚下,然后抱住他的腿,像个孩子似的,一把鼻涕一把泪,放声大哭。。。。。。

  闲旷禅师与布袋和尚在方丈里手拉着手、脚抵着脚,畅谈了很久。当布袋和尚说到自己的这只布袋的来历时,闲旷禅师惊呼道:“那无名老僧,是文殊菩萨显化啊!他老人家专门现身点化你悟道,看来,你与文殊师利法王子大有因缘。”

  布袋和尚却笑道:“文殊是文殊,布袋是布袋;文殊与布袋,两相无挂碍。”

  闲旷禅师颔首:“是的、是的,个人吃饭个人饱,自己生死自己了。佛菩萨虽然无限慈悲,却不能代替我们每一个人觉悟。”他掂了掂那只布袋,再看看契此的大肚皮,笑道:“契此啊,当年,我让你去天华寺,你还老大不愿意。你看,你在天华寺不是大有收获,得了两件宝贝。”

  布袋和尚不解,挠挠头皮说:“师父,我仅仅得了一只布袋。文殊菩萨的那支禅杖,化成了松树,又被弟子采光了树叶,撒到大海里去了。”

  闲旷禅师笑着说:“除了布袋,你还有一个大肚皮啊!”他随即念诵道:

  “布袋空空,何物不容?

  肚皮大大,能装天下。”

  布袋和尚由天华寺想到了岳林庄,问道:“我离开之后,岳林庄的情况怎么样?

  “很好。因为有你当年制定的那些规约,住庄的僧人各司其责,互相监督,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轨道,给岳林寺提供的钱粮年年增加。”

  布袋和尚欣慰地笑了。

  这时,寺里的大钟鸣响起来:

  “当——,当——,当——。。。。。。”

  寺院钟声,既是丛林号令,又有不可思议的妙用。晨晓击之则破长夜,警睡眠;临暮击之则觉昏衢,疏冥昧。远在佛陀时期,每当说法集众时,阿难即敲响犍椎(铜钟的梵语名称),并说偈曰:

  “降伏魔力怨,除结无有余。

  露地击犍椎,比丘闻当集。

  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

  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钟声就是命令。尽管布袋和尚一路劳顿,风尘未洗,听到钟声也必须到法堂集中。路上,他问道:“师父,现在鸣钟集众,有什么事情?”

  闲旷禅师笑而不答,只是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不。”

  他们走进法堂的时候,全寺院数百僧人已经齐集其中,按照僧腊(出家时间的长短)排列得整整齐齐。闲旷禅师在布袋的服侍下,登上高高的法座,“咚”的一声戳了一下禅杖,开口说偈道:

  “吃饭品茶皆佛性,搬砖运瓦有禅机。

  出世要于世间求,菩提就在日用觅。”

  闲旷禅师停顿片刻,说道:“山僧命维那鸣钟集众,有劳大家法堂久站,然则,今天一不说佛,二不谈禅,要说些什么呢?就说说我们这座岳林禅寺。自从四十多年前山僧重建以来,住众日多,不但禅房僧舍难以敷用,而且原来的殿堂落成草草,陈旧狭小,委屈了我佛丈六金身。因此,山僧古稀发少年狂,再发心,重建梵宫,庄严道场!”

  众僧议论纷纷,其中一人说道:“殿堂是供奉佛菩萨的地方,应该极尽巍峨宏阔,方能衬托出我佛的神圣庄严。惟有粗大的梁柱,才能建成高大的确殿宇。然而,我们奉化这一代,都是农田水网,没有这样的大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另一个老僧说:“栋梁之材,出自深山。惟有高山之中,大川之畔,才能找到这样一来的树木。因为那里远离人群,树木不会被刀斧所伤,能顺利长大,日后才可能成为擎天之柱、栋梁之材。前些年,我在岭中五夷山住茅棚,曾经看到深山幽谷之中到处都是高大笔直的海杉,粗的要两、三个人合抱,细的也比水桶粗。”

  “对,那么,我们就到南方岭中去募化建大殿的梁柱。”闲旷禅师殷切的目光一一掠过众僧,然而,人们都回避着,不与他的目光交流。因为,化饭容易化钱难。试想,光重建大雄宝殿,就需要两、三个人合抱粗的立柱、栋梁三十六根,再加上规模相当的天王殿、大悲阁,需要一百多棵大树!没有上千两银子,根本买不到。何况,奉化到武夷山遥遥上千里,将这些每一根重达万斤的大木头运回来,更需要十倍的经费!天哪,上万两的白花花的银子,对于身无分文、靠化缘度日的僧人说来,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闲旷禅师说:“菩萨愿力,不可思议;建设佛殿,功德无量。那位大心菩萨,愿意挺身而出,作这一个化主(专司募化的僧人)?”

  他反复问了三次,全体僧人都知难而退,默默不语。无奈,闲旷禅师只好将目光转向了挺着大肚子站在他身侧的布袋和尚。布袋嘻嘻一笑说:“老和尚故弄玄虚,结果是酸糍粑贩卖不出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闲旷禅师说:“做菩萨最容易,关键是要自己发心。心有多大,愿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只要发心,世界上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布袋和尚点点头说:“是的、是的,佛道无上,尚能修成,何况几根梁柱,定能化来。”

  闲旷不失时机地说道:“那就有劳你了。”

  布袋和尚哈哈一笑,道:“我早就知道老和尚设好圈套等我钻。”

  闲旷禅师说:“垂线三尺,愿者上钩。”

  当天午后,布袋和尚就踏上了前往武夷山的道路。闲旷禅师有些恋恋不舍,师徒十几年不见,小聚片刻马上分手,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住一晚上吧,早晚也不在乎这一半天。”闲旷说。

  “有一个人正在路上走着呢,若是错过了机缘,就费事了。”布袋和尚说。

  布袋和尚穿过苍茫的四明山,取道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一路向西南而去。他披星戴月、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赶到了浙江(今富春江、衢江)上游的一个江边小镇——溪口。

  这一带是两浙与福建、江西的交界之处,沿浙江水路,顺水直通杭州;陆路交通亦是四通八达,有古老的驿道通向信州(今江西上饶)、处州(今浙江丽水)、歙州(今安徽歙县)。更重要的是,这里是福建武夷山地区通往浙东的两条道路的交汇处。

  布袋和尚在小镇正中的十字路口坐了下来,他的两眼,一只看着西面从常山县过来的道路,一只盯着南方由江山县而来的通途,时不时还要望一望江边小码头的水路。。。。。。

  忽然,他如释重负,脸上泛起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他看到了一个人,一个从西边匆匆而来的年轻男人。

  等那人走过了十字路口,布袋和尚在他背后突然喊了一声:

  “陈达须!”

  那个正在急匆匆走路的男人应声转回头来。他惊奇地看着布袋和尚,十分疑惑地响应道:“师父,你是喊我吗?”

  “这条路上行走的人,只有你叫陈达须,我当然是喊你啦!”

  “可是,”陈达须一头雾水,“这位师父,我从来没有见过你,你如何认识我?”

  布袋和尚嘻嘻笑道:“相逢何必曾相识。”

  “不曾相识,你如何知道我的名字?”

  布袋和尚莫测高深地说道:“我不但知道你的名字,我还知道你来自岭中武夷。”

  陈达须更加奇怪了。然而让他惊怪的还在后面:

  “我不但知道你来自哪里,还知道你将去向何方!”布袋和尚像个老辣的垂钓高手,用香饵引逗着他的鱼儿上钩。

  但是,陈达须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个胖和尚能猜到他的去处,因为,他此行的目的地,是一个天大的秘密,连他最亲的老娘都不知道。他看着这个大肚子和尚,说道:“师父,你如果能说对我的去向,我陈达须算是真服你了。今后,你让我干什么,我都答应。”

  布袋和尚成心逗他,说:“我若是要你的脑壳呢?”

  陈达须认为他绝对猜不出自己要去的地方,所以异常坚决地说:“那我也给你砍下来!”

  “我要你的脑壳有什么用?又不能当成钵盂吃饭!”随即,布袋和尚严肃下来,一本正经说:“你此行的目的地,是浙东海中的梅岑岛!”

  “天哪!”陈达须惊诧至极,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他摇摇头,揉揉眼睛,看着布袋和尚说:“你、你,你究竟是神仙?还是妖怪?”

  “你看呢?”布袋和尚歪着脑袋看着他。

  陈达须陷入了沉沉的思索中。

  陈达须是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武夷镇的一个乡绅,由于家庭世代奉佛,所以,他从小就是一个虔诚的居士。前些日子,他每天晚上做梦都梦见一座海上仙山,云雾缥缈,翠竹葱茏。仙岛东南侧的海岸边,有一个神奇的岩洞,放射着五彩缤纷的光芒;并且有天籁一般的海潮音,从洞中飘逸而出,像是在呢喃念佛念经…...随即观音大士徐徐现身,为他摸顶、说法……

  这个活灵活现的梦境,一连重复出现了七个晚上。

  于是,陈达须开始寻找、打听这个海上仙岛所在的地方。然而,他问遍了所有的多闻博学之士,还曾向来往客商多方打听,始终一无所获。有一天,他诵经之后,正在崇阳溪畔漫步,忽然看到崇安通向南平的官道上走来一个深目高鼻、赤须遒然、年过花甲的梵僧。陈达须学佛多年,看他赤着双足、偏袒右肩的装束,就知道他是来自天竺(古印度)的僧人。

  佛陀故乡的梵僧,不远万里到震旦(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游方,必定有大因缘!陈达须灵机一动,上前合十敬礼,问道:“大师何往?”

  梵僧说自己从浙东来,要沿着这条古老的驿道经梅州到广州去,从那里搭乘海船回故乡南天竺去。

  陈达须问他:“天竺是佛陀的故乡,佛法的诞生地,您为啥舍近求远,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前来大唐国呢?”

  梵僧说:“自从三百六十年前,菩提达摩将大乘禅法带到中土,佛法的真谛、佛祖的血脉就都到大唐了。尤其是二百年前禅宗六祖慧能开创顿悟成佛的法门之后,佛教的法统完全中国化了。因此,我才在三十多年前来到中土求法。而今年事已高,落叶归根,要回故土圆寂了。”

  陈达须十分好奇地问道:“大师在大唐游历了三十多个春秋,有过什么奇遇?”

  梵僧笑道:“奇遇多多,从何说起?”

  于是陈达须将自己梦中的海上仙岛描述了一番。梵僧连连惊叹说:“中华何幸!中华何幸!连观世音菩萨也把道场示现在中土了!”

  陈达须赶紧追问他那个海上仙岛在哪里?梵僧颇为神秘地说:“真是菩萨显灵,让你问到了我。除我之外,全世界绝对没有第二个人知道观世音菩萨的这个道场在哪里。你梦见的那个仙岛,就是浙东梅岑岛(今普陀山)。”

  陈达须颇为疑惑,问道:“据《华严经》记载,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你们南天竺海边的普陀洛迦山,如何搬到了我中土?”

  梵僧说:“居士,你太执着了!你要知道,观世音菩萨百求百应,随缘度化,无刹不现身。哪里有虔诚的信仰,哪里有慈悲精神,那里就是观世音道场。清净为心皆普陀,慈悲济世即观音。”

  陈达须还是不解:“但是,你一个外国梵僧,如何知道梅岑岛?如何知道观世音菩萨在那里化现?”

  梵僧回忆说:“三十多年前,那还是在唐玄宗大中年间,我乘船到了广州。那时侯,我们天竺僧人都知道五台山清凉世界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我从广州继续坐船北上,前往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谁知,到浙东舟山群岛,船被风浪所困,搁浅在梅岑岛海岸。我上岸之后,发现这里虽然荒无人烟,但风景与故乡的普陀山极其相似,俨然一个清凉的琉璃世界。我穿过一片紫竹林,来到了出现在你梦中的那个潮音洞。”

  “哇,真有那个岩洞啊!”陈达须十分惊讶,情不自禁插话。

  梵僧点点头,说:“不但有潮音洞,而且观世音菩萨还在那里现了身。”

  梵僧伸出双手。陈达须大吃一惊:他看到,梵僧的十个手指头都少了一节!

  梵僧不等他发问,主动说道:“当时,我看到这个梅岑岛与南天竺南海普陀的观音道场颇为相像,为了救助我们一船人摆脱绝境,我就在潮音洞前燃十指供奉观音菩萨。于是,观音大士现身说法,并授予我一枚七色宝石。”

  说着,梵僧拿出了一枚宝气四射、光彩灿烂、晶莹剔透的宝石。

  听了梵僧的故事,又亲眼看到了七彩宝石,联想到自己那奇妙的梦境,陈达须无比兴奋。他心里明白,这是观音菩萨对自己的昭示:到那座浙东海上小岛朝拜,一定能看到观音菩萨现身,亲眼目睹大士的真容……

  于是,他匆匆踏上了朝圣的路途。

  没想到,陈达须离开了家乡,走了一百多里路程,刚刚到达这个浙江之畔的溪口小镇,就遇到了更难以置信的事情。他看着眼前这个神奇的大肚子和尚,犹如做梦一般。他试探性地问道:“师父,您上下如何称呼?”

  布袋和尚将肩上挑着的布袋给他看。陈达须“哦”了一声,说:“您法号是布袋。”

  布袋和尚笑道:

  “布袋本是我物,人却称我布袋。

  不知布袋是我,还是我是布袋。”

  陈达须才不管你布袋不布袋呢,他关心的是那座神奇的小岛——观音菩萨显灵的地方。他急切地问道:“布袋大师,您既然无所不知,可晓得那梅岑岛是不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观音菩萨是不是经常在那里现身说法?”

  布袋和尚点点头说:“再等二十几年之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我坐化的那一年,又将有一个外国僧人(日本僧人慧锷)在梅岑岛上经历你见过的那个天竺梵僧的奇遇,从那个时候起,梅岑岛就改名为普陀山,也就正式成了人们公认的观音菩萨道场。”

  天哪,这个大肚子和尚不但对过去的事儿了如指掌,竟然还知道未来的情况!陈达须不禁对他敬佩得五体投地,恭恭敬敬询问道:“大师,您说说看,我这次到浙东朝圣,能见到观音菩萨现身吗?”

  石破天惊,布袋和尚居然说:“我就是观音菩萨派来迎你的!”

  我的娘啊!陈达须心中惊呼一声,难怪他无所不知呢,敢情是观音菩萨派来的使者啊!

  布袋和尚继续说道:“观音菩萨让我来半路上等你,就是想问问你,你真的想见活菩萨吗?

  “当然,我不远千里要去浙东海上仙岛朝圣,就是想拜见菩萨的真身啊!”

  布袋和尚说:“观音菩萨怕你跋涉千里,鞍马劳顿,先行去了你的家里。”

  “什么?观音菩萨到了我的家里?这可是真的?”陈达须有些难以置信。

  布袋和尚十分严肃地说:“当然是真的。你回去吧,赶快回去吧。你回到家里,就能见到活观音了。”

  陈达须作为居士,他知道,出家人严守戒律,不打诳语,所以他对布袋和尚的话深信不疑。何况布袋和尚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不同寻常的神异,也让他不得不相信。临行,他又问道:“布袋大师,观音菩萨千变万化,有三十二应身,弟子肉眼凡胎,很难识别。到我家的那位观音是什么模样呢?”

  布袋和尚说:“你回去之后,见到反穿着衣裳、左右颠倒踢踏着鞋的人,就是活观音。”

  陈达须居士既兴奋又有些疑惑:“我陈某何德何能,做过什么功德,竟然感召得观音菩萨来到了自己家中?他急匆匆告别布袋和尚,转过头来,沿着来时的路,日夜兼程,向回奔去……

  他赶到家的时候,已是夜半时分。他急着见到活观音,就将院门擂得山响,叫喊着“快开门”。

  很快,母亲就将门打开了,好像她在专意守侯儿子归来一样。陈达须急冲冲跑进家中,在每一个房间寻找着观音的身影。然而,他失望了,哪里有观音的影子呢!莫非,是那个布袋和尚欺骗他不成?当他无精打采地回过头来的时候,忽然发现,母亲的衣裳里面朝外,分明穿反了;再看她的鞋,也是左右脚颠倒了,而且踢踏着没有穿上——

  半夜三更,母亲牵挂着外出的儿子,哪能安稳入睡?一听到儿子的敲门声,老人家喜出望外,马上就起了床。夜里天气凉,为了让儿子早一些回到温暖的家中,她老人家匆忙之中,她将衣服内外、鞋子左右都穿反了,而且急切得连鞋都未提起来……

  陈达须居士豁然醒悟,明白了布袋和尚所说的活观音,就是时时刻刻关心自己、甘愿为儿女吃尽千辛万苦的母亲!佛经上说,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化身千百亿,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世间的母亲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儿女的成长,倾注着母亲全部的爱。几乎所有的母亲,都甘愿为自己的孩子奉献一切,甚至生命。所以,母亲就是佛菩萨大悲大慈的化身之一,是活的观世音呀!

  陈达须饱读经书,深明佛理,由此,他进一步领悟到:布袋和尚熟知过去、预见未来的功夫虽然神奇,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借此点化自己:真心修行,不用朝圣进香,向外驰求;即心既佛,佛法就在自己身边。

  布袋和尚在陈达须先行走后,也跟着他的脚步,来到了大武夷山区。

  这是一列成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大山脉,北连仙霞岭,南接九连山,逶迤苍茫,峰峦耸立,江西与福建以它而分界,赣江和闽江因此而分水。

  如果说,大武夷山脉以高大雄浑而夺人心魄,那么,小武夷山则以秀美而令人怦然心动。这福建第一名山,四十九峰,争奇竞秀;八十七岩,妙趣天成;九曲溪水,美不胜收……桃源洞,内外两重天,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天上人间;流香涧,落实香飘十里外,流觞无酒也醉人。卧龙潭——神龙是灵物,喷云吐雾,飞行播雨,为何久卧深潭中?虎哮岩——虎之为兽王,呼啸林中,奔驰原野,因甚常坐在山巅?蛟龙得水添意气,猛虎入山增威风。

  九曲溪水汇入了崇阳溪。布袋和尚顺流而下,自然而然也就来到了溪水之畔。在一片开阔的山谷中,他与陈达须不期而遇。

  陈达须十分高兴,合十鞠躬、寒暄一番之后,问道:“布袋大师,您为何来到了武夷山?”

  布袋不答反问:“陈居士到山里干什么?”

  陈达须指着山谷中的高大的杉树林说:“我请了帮工,伐几棵大杉树。”

  布袋又问他伐树做什么?陈达须居然说:“我要建一座佛殿供奉活佛。”

  布袋和尚哈哈大笑说:“好好,很好!我知道,你要供奉的活佛,就是你的娘亲。”

  陈达须点点头:“是的。我要新建一座漂漂亮亮、舒舒服服的房子,给我老娘居住,让她老人家安享晚年。说来,还是您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的。”

  布袋和尚说:“真是巧了,我从浙东来,也是为了募化一些木材,建岳林山寺的佛殿。”

  陈达须想了想,说:“大师度化我步入了学佛的正途,弟子无以回报,如果您需要的木材不是太多,就请在我家的杉树林里挑选一些吧。”

  布袋和尚说:“不多,不多,只要装满我这只布袋就行了。”

  陈达须看看他的布袋,不过二尺粗细、六尺长短,连一颗大树都装不下,笑道:“若是这只布袋,任大师装就是了。”

  布袋和尚歪着脑袋,再次问道:“陈居士果真要布施给贫僧一布袋木材?不会反悔?”

  陈达须拍着胸脯说:“君子一言!”随即,他指着山谷里的杉树林说:“那里已经伐倒了几棵大树,而且砍去枝蔓,截成了材,您去装好了。”

  布袋和尚与陈达须来到山谷树林中,天晓得怎么回事,那一根根远比布袋粗、更比布袋长的大木头,居然都被布袋和尚装进了布袋中!而且,陈达须伐倒的那几棵大树都装进去之后,那布袋丝毫不见鼓胀起来。看样子,就是将漫山遍野的大树都伐倒,也装不满这只神奇的布袋!

  陈达须又吃惊、又心痛,双手抱头,蹲在地上一声不吭了。

  布袋和尚说:“陈居士,你是不是后悔了?”

  陈达须不说自己后悔不后悔,问道:“布袋师父,你究竟需要多少木材?”

  布袋和尚说:“不多不少,连梁带柱,一百零八根。”

  陈达须像是牙痛似的,倒吸了一口凉气:“老天爷,这么多!那就把我家所有的大树都砍光了。”

  布袋和尚却说:“光了好,光了好,光了省着惦记了。盗贼偷不去,洪水冲不跑,干干净净没烦恼。”

  “没了烦恼,却有苦恼!”陈达须哭丧着脸说:“这些山林,是我家的主要财产。我儿子娶媳妇,给老母亲看病送终,都指望着这片树林呢。”

  布袋和尚说:“你放心,你广行布施之后,功德无量,老母亲福寿安康,无病无灾,少痛少恼。你的孩子们尚小,一时半会儿动用不到这些木材。而这些大树都有年头了,到了生命的极限,不伐去也得病死、老死,或者腐朽虫蛀,或者被雷电劈倒。你看,那不是已经有一些干枯死亡了么?”

  陈达须当然看到了死树,但他还是满腹忧虑地说道:“大树都砍没了,二十年之后,我拿什么给孩子们修房盖屋、成家立业呢?”

  布袋和尚哈哈一笑,道:“原来,你是为这个担心啊!俗话说,大的不砍,小的不长。二十年之后,我拿什么给孩子们修房盖屋、成家立业呢?

  陈达须摇着头。苦苦一笑说:“你是出家人,不知道种杉树有多么难!洒下百十粒种子,也不见得能长出一株幼苗。”

  布袋和尚说:“你把心放到肚子里吧,我说的话,你还不相信?”

  将信将疑的陈达须,想起布袋和尚的神秘莫测,只好答应继续伐树。

  “顺山倒来——”

  “顺山倒来——”

  伐木的号子响彻山谷,一株株高大的杉树随即轰然倒下……

  终于凑够岳林寺新建佛殿所需要的一百零八根粗大的梁柱。布袋和尚将削下来的树枝梢头聚拢起来,将那些有芽的枝条挑拣出来,然后再剁成一尺多长的小段,装进了他的那只布袋。也不知道他呢呢喃喃念叨了一些什么咒语,稍等片刻之后,他将布袋里的树枝条拿出来,一根、一根插到了林中空地上。他一边插树枝,一边哼哼呀呀唱着:

  “花枝拈起大家看,迦叶无端却破颜。

  从此春光都漏泄,桃红李白满人间。“

  陈达须知道,布袋和尚唱的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禅宗由此诞生并发扬光大的公案。他若有所思,品味着其中的禅机……

  许是布袋和尚插得太高兴了,连原来那寸草不生的山梁上、石头缝里,他都插上了杉树枝条。

  说来也怪,凡是布袋和尚插的枝条,都成活了,而且生长得极快。连山梁上、石缝里的那些小树苗,也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从此,武夷山的杉数不但能在沃土里生长,而且能在岩缝中扎根。它们给天空一抹新绿,给山岩一片凉阴,光秃秃的山峰从此有了魂魄,干巴巴的岩石从此显出几分灵秀。也就是从那时起,武夷山人种杉树再也不用种子了,而是用小树枝扦插,不但成活率高,而且生长特别迅速……

  看着堆成一座小山的木材,陈达须不禁替布袋和尚发起愁来:这些粗大的梁柱,每一根都有成千上万斤,人扛不起,车拉不动,如何运到千里之外的奉化呢?

  布袋和尚却是一幅无忧无虑的乐天派模样。他请帮工将木材都滚入了崇阳溪。然而,崇阳溪的水太浅了,无法将这些粗重的木料浮起来、漂下去。

  帮工们开玩笑地说:“大肚子和尚,你们出家人不是说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吗?那你就求求观音菩萨,降一场大雨,帮你把木材漂到下游,送入闽江。”

  谁知,布袋和尚真的点着头说:“好吧,那我就请观音菩萨来吧。”

  帮工们一楞,随即发出爆炸般的大笑——这个大肚子和尚,吹牛也不怕把肚皮吹破!人们笑够了,调侃说:“布袋和尚,你请的观音菩萨在哪里啊?”

  布袋和尚回过头来,用手向崇阳溪东岸的一座山峰一指,说:“你们看,那不是观音菩萨!”

  果然,人们惊奇地看到,那座高高的山峰,酷似观音菩萨(从此,这座山峰就叫“大观音”。直到如今,每一个来武夷山旅游的人,进入风景区看到的第一座山峰,就是大观音)!人们恍惚中看到,那山峰似乎活了起来,真真化作了观音菩萨,她一手持净瓶,一手挥洒着杨柳枝……她脚下流动的白云似乎化为了滚滚波涛,有一条神龙出没其中,吞云吐雾,喷水播雨……

  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观音峰上立刻云雾缭绕,并且越来越浓,越扩散越快,渐渐覆盖了整个天空……

  一道闪电划破长空——

  一声惊雷匝地炸响——

  一场飘泼大雨落了下来——

  崇阳溪的水流涨了起来、涨了起来,波涛滚滚,浪花翻飞,于是,那些粗大的木材犹如一条条蛟龙,顺流而下,奔驰而去……

  布袋和尚的一百零八根栋梁之材顺流南下,到建瓯之后,几条溪水汇聚成浩荡的江河,水面宽阔,波浪滔滔。他将这些粗大的木头扎成木排,再连成一串,沿着闽江一直放入了大海。

  浙东奉化,在武夷山北偏东方向,而崇阳溪向南流淌,汇入闽江之后流向东南,岂不南辕北辙,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原来,那时陆路运输的运载工具——两轮马车载重有限,难以长途运载巨大的木料,所以,布袋和尚要从海路运输到浙东象山港,那里距离岳林寺只有八十里路程,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布袋和尚放木排到福州海港,再四处化缘、雇海船,他将木料用海船运到两千里外的象山港后,立刻连夜奔回岳林禅寺,请闲旷禅师组织人员、车辆,前来卸船装车,转运回寺院。谁知,老和尚却说寺里的僧人都在搞大殿的基础建设,没有人手去帮他运输木料。布袋说,雇外面的人好了。闲旷禅师像是故意耍赖,说他手头压根就没有雇佣大批车辆、人力的银子,让布袋和尚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自己想办法将那一大批木料弄回岳林寺。

  布袋和尚无奈,悄悄咕哝了一声“老之不死曰之贼”,向方丈门口走去。哪里知道,闲旷禅师人老耳不聋,听得真真切切。他老人家快逾灵猫,闪电一般蹿了过来,一把揪住了布袋和尚的肉乎乎的大耳朵,喝道:“你小子欺负我老人家耳聋眼花,竟敢背后骂我,看我不揪下你的耳朵!”

  布袋和尚痛得吱呀乱叫,被揪着围绕闲旷连续转了三个圈,只好连连求饶,闲旷才放开他。最后,老和尚一边往方丈外边推他,一边说:“大殿的基础已经完工,树立那二十四根大柱的石砘也已到位,后天就要开始立柱子了。为了保证工期,你必须在明天将木料运回来!因此,你别在我这里蹭痒痒了,快去想办法吧。”

  布袋和尚像一个圆球,被推得叽里咕噜从方丈里滚了出来。他咬牙切齿,却只敢冲着方丈挥挥拳头,一句出气的话语也不敢说。

  夜涩正阑,月色正好。月光下的岳林禅寺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陈旧的建筑已经拆为了平地,显得视野很开阔。布袋和尚信步来到岳林寺改建的工地,发现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阁,所有的工程都已经完成了基础建设,的确都在等着木料运回来立柱上梁。

  他暗自惊叹:闲旷老和尚真的成精了,早在一年之前,自己出发伊始,他就已经算准了木料从武夷山弄回来的日期!

  布袋和尚见此情形,不敢怠慢,马上挖空心思,刮肚搜肠,苦思冥想着将那一大批栋梁运回岳林寺的方法。他坐立不宁,便不停地在寺院里来回游荡,不知不觉里来到了原来的大雄宝殿前的一口古井旁。

  他心不在焉地坐在井沿上,看着空明的月光像水一样从高缈辽远的天空流泻下来,浮动在地面上,朦朦胧胧,缥缥缈缈。风物如梦缕,虚空如淡烟,一切似真似幻,令人飘飘欲仙……忽然,布袋和尚似乎听到了一阵隐隐约约的海潮音。

  曾有古人将佛陀说法的声音比喻成“海潮音”——音之大者,譬之于海潮;言之信者,誓之如海潮。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海潮音时节不差分毫,如佛菩萨的无缘慈悲,为众生应机说法。

  《法华经普门品》说:“梵音海潮音。”这隐隐的海潮音,是佛祖显圣说法吗?可是,大雄宝殿尚未建起,佛像尚未重塑……

  布袋和尚感到,海潮之声是从古井传出来的。他低头向井中望去,井水之中飘摇着一轮明月。

  千处有水千处月,千轮水月一月摄。

  江河湖海皆为水,何方月夜无水月!

  他忽然想到了“法界缘起,自在无穷”的佛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百界千如,百如千界;唯色唯心,唯依唯正;像无所像,法界互融;事事无碍,圆融贯通……

  布袋和尚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他连夜返回了象山港,让船员们将千辛万苦才运来的木料尽数抛入了茫茫的大海之中……

  这是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回到他的故国。他并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衣衫褴褛,光头赤足,沿街乞讨。但是,他受到的欢迎,比国王出巡更为热烈,迦毗罗卫国的人民倾城而出,双手合十,眼里噙着泪花,恭迎佛陀的归来。

  佛陀没有听从父王的安排,住进王宫,而是与比丘们同样住在了城外的森林之中。

  有一天,一辆华丽的马车来到佛陀住所,从车上下来一位贵妇,她就是佛陀的姨母,也是佛陀的继母,更是佛陀至亲的母亲——当初,释迦牟尼(那时也叫悉达多)降生的第七天,他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魂归忉利天,于是他的姨母波阇波提成了他的养母,将他抚养成人。

  波阇波提与佛陀相见之后,拿出了一件她亲手织成的金光闪闪的袈裟——惟有佛才配穿的金缕袈裟。她双手捧给佛陀。

  然而,释迦牟尼佛却拒绝了,说:“谢谢,请您施舍给僧众吧。布施僧人,将有大果报。”

  波阇波提强调说:“可是,这是母亲我特意给你织的啊!自从你出了家,每当想你的时候,我就手织金布,绣制这件袈裟,藉以寄托思念。可以说,这件袈裟上,每一针、每一线,都浸透着母亲的心意与爱怜。”

  佛陀十分感动,但他仍然说:“母亲因为爱我才给我袈裟,这种恩情并不弘广。如果你布施给众僧,就是供养三宝,同时也就供养了我。供僧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要这样奉劝母亲。”

  佛陀又说:“我的僧团中有很多大阿罗汉、大菩萨,例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供养他们,富德无量无边。”

  波阇波提明白了布施的意义,心情豁然开朗,于是,她高高兴兴将金缕袈裟奉施众僧。她在僧众面前依次走过。面对这件异常精美、只有佛才能陪得上的袈裟,无人敢拿。最后,弥勒接受了下来。

  不久,佛陀与弟子们游化到波罗奈国。这里是弥勒的故乡。然而,他刚生下来便被迫离开了故国,所以,这里没人认识他。那天,弥勒身穿金缕袈裟进城乞食。

  他本来就与佛陀一样,身具三十二相,五官端正,面色紫金,似乎放射着柔和光辉。而今又穿上庄严的金缕袈裟,更加光彩照人,引人注目。他站立在波罗柰城大道旁托钵而立,真是神采飞扬,仪态万千,威光赫赫,妙笔难成。人们围观着他,只顾欢喜赞叹了,却忘记了给他送上食物。

  有一位珠宝师偶尔路过这里,看到弥勒庄严的神态,心中非常敬仰,热情地邀请他到自己的家里供斋。弥勒答应了他的要求。

  珠宝师亲自下厨,为弥勒准备了精美的斋饭。按照那时僧团的规矩,比丘接受人家供斋之后,必须为斋主讲经说法。于是,饭后,弥勒净手漱口,升座为珠宝师讲说佛法。

  弥勒发心学佛比释迦牟尼还早四十大劫,已经修行了无量时光,所以,他声音甜柔,言辞优美,说理透彻,誓喻巧妙。可以说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犹如龙吟凤啼,仿佛天乐奏鸣……

  珠宝师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如醉如痴,听得完全入了迷,忘了时间,忘了地点,甚至忘了自己。

  今天,城里有一位大富翁要嫁女儿,在此之前请珠宝师加工一颗罕见的月明珠,作为女儿的陪嫁。因为这颗月明珠十分珍贵,所以加工费也高达十万。本来,珠宝师应该在中午之前将月明珠加工好,可是,他只顾为弥勒准备斋饭,以及听法了,完全忘记了这件事儿。等到大富翁派仆人来取宝珠时,珠宝师听法正听得上劲,心不在焉地说:“你先回去吧,我一会儿就加工。”

  仆人生怕他再忘记,就将那颗月明珠放到了他的手上,然后回家去了。

  大富翁听了仆人的汇报,焦急地说:“这件珠宝今天就要派用场,如何能拖延呢?你带上十万加工费去,若他仍然不动手,就把月明珠要回来!”

  仆人再次来到。然而,珠宝师仍然在听弥勒说法。仆人拿出金灿灿、光亮亮、丁当响的十万钱币。但是,珠宝师不为所动,依然全神贯注地倾听弥勒宣扬的妙法。仆人无奈,只好将月明珠收了回来。

  珠宝师的妻子眼睁睁看着到手的金钱又失去了,十分气恼,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屋里冲出来,大声呵斥珠宝师说:“你得到十万钱币只是举手之劳,足能使得我们家三年衣食无忧。而你只顾听这个沙门(僧人)夸夸其谈了,丧失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

  珠宝师听了妻子的话,既觉得闻听佛法重要,又感到失去赚钱机会可惜,心理十分矛盾。弥勒知道他的心情,说道:“下午既然没工作可干了,你能和我一起回精舍(佛教修行人居住的道场)吗?”

  珠宝师也想出去散散心,就跟随着弥勒一起回到了精舍。

  弥勒问众僧:“如果有施主请一个持戒清净的比丘到家里供斋,所得到的利益与十万金钱相比,会怎么样?”

  佛教最初的五个比丘之首憍陈如立即回答说:“假如有人得到了一百车珍宝,也不如供养一个清净比丘得到的福报多。”

  佛的大弟子舍利弗说:“如果有人得到一个国家的财产,仍然不如请一个持戒精严的沙门来家供养获得的利益多。”

  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说:“哪怕全世界的财宝,也无法与供养净戒僧人所得到的益处相比。”

  其余众僧纷纷发言,说明供养清净比丘可以得到难以想象的福德。

  这时,天眼第一、能看见过去、未来的阿那律尊者说道:“全宇宙的宝物虽多,但是远远不能与供养持戒精严的沙门所得利益相提并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

  “在九十一劫之前,毗婆尸佛涅盘后,那一期的佛法灭尽的时候,我本来是穷困潦倒的樵夫,以砍柴为生,因为一念善心,把自己的一碗粗糙不堪的稗子粥,供养了一位辟支佛。没想到,立刻就得到了无量功德。当世,我就被国王拜为了大臣,富贵荣华,享用不尽。其后,历生历劫,我都无所缺乏。到今生,我未出家之前,时常优哉悠哉,兄长摩诃男很是嫉妒,但母亲说我天生的福德。摩诃男不服气,当我在田野里监工的时候,他用苫布罩上空碗、空盆当饭,给我送到田间。然而,当他揭开苫布的时候,却惊讶得目瞪口呆,因为,本来空空的碗盆里已经储满了美食……。你们看,我以很少的一点稗子粥供养辟支佛,所得功德九十一大劫以来从未减少。而且我以此福德,得以遇见释迦牟尼佛,证得阿罗汉果位,永远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苦海。”

  珠宝师听后,欢迎鼓舞,从此成了一位谦恭的居士,时常供养三宝。

  后来,弥勒将那件象征着佛教法脉的金缕袈裟,献给了佛陀。要知道,当初,他之所以接受这件袈裟,不是贪图它的华丽,而是为了成就波阇波提供僧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