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游戏民间




  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末,身兼镇海(总部杭州)、镇东(总部越州)两大节度使的越王钱镠,派指挥使杨习攻击并消灭了睦州刺使陈璋,两浙的动荡局面又安静了下来。

  此前,在布袋和尚点化下,奉化镇将幡然顿悟,主动将原来被他驱逐的县令又请了回来,所以,没有被越王钱镠列为叛乱行列,侥幸保住官位,也保住了一家人的脑袋。奉化人民也在无形之中避免了一场兵燹蹂躏。

  那天,布袋和尚又来到石桥上,发现桥那边的江岸旁围着一群人,便优哉悠哉走了过来。人们看到他,指指点点,也不知是什么意思。他溜达过来之后,豁然看到,桥基侧面居然也有一个布袋和尚!

  他,那个布袋和尚,也是矮身大肚,坦胸露腹,居然同样在杖头上挑着一只布袋!

  难道,上天怕他寂寞,又给复制有了一个双胞胎不成?

  他走近一看,那根本不是一个活人,不过是桥基墙面上的一幅画像!一幅自己的活灵活现的画像。自然而然,这是陆生的惟妙惟肖的杰作。

  布袋和尚走上前来,对自己背着布袋的画像说偈子: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

  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哈哈哈……”人们发出哄堂大笑。是啊,这个疯疯癫癫的和尚太傻了,居然和一幅图画说话。

  布袋和尚却依旧对着画像说:“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自在。你听见了没有?”

  一幅画像,又不是活人,如何能听懂他的禅机呢?就算是活人,又有几个能理解他的寓意呢!

  布袋和尚对着自己的画像大摇起头:“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我还是我,你不是你。”说完,他就“呸、呸、呸……”向那画像唾个不停。

  这个和尚,不但疯,而且又傻又痴!他竟然不知道爱护自己的羽毛,连自己的形象也糟蹋!

  本来好好的一幅画像,沾满了鼻涕唾液,变得污秽不堪。人们都感到很肮脏,很恶心,便一哄而散。

  本来,因为镇将得事情,奉化城里的人们对布袋和尚已经有了一些神奇的印象,而今通过这件事,大多数人都认为,原来他巧妙救陆生、穿起冰雹当水泡的事情,不过是巧合而已。这个疯魔和尚,永远不过是个疯癫和尚。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着。

  不知何时,布袋和尚身边时常围绕着十六个小男孩。这些孩子,大的正换牙,小的两三岁。如同布袋和尚当初出现在城里一样,人们不知他们从何处来,也不知他们到何处去;有的时候,他们围绕在布袋和尚身边,像是无处不在;有的时候,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像是蒸发了一样。也不知道是布袋和尚对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还是他们想来就来,想去就去,反正有了他们与布袋和尚搅和在一起,奉化人就平添了不少乐趣。

  唐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八月,处州(今浙江丽水市)刺使卢约派遣其弟卢佶,攻陷了温州城池。城里有一户开汤圆店的林姓人家,独生儿子在混乱中无辜被杀,悲痛欲绝的林家老夫妻,无法再在这个伤心地生活下去,便从温州来到奉化投亲靠友。谁知,屋漏偏逢连因雨,他们的亲友不知搬迁到了何处,老夫妻扑了个空。

  温州的家产已变卖,林老爷子已经无家可归,只好在奉化县城租房居住下来。

  他们变卖家产的钱财少得可怜,若是坐吃山空,很难维持下去。好在林家的汤圆买卖已经祖传三代,林老爷子的手艺更是空前绝后,一枚小小的汤圆,硬是被他滚出了许多花样。在温州,人们都叫他“林汤圆“,他的大号,反而被遗忘了。因此,林老爷子就熟门熟路,开了一家汤圆店。

  然而,温州的金字招牌,到了奉化却分外不值——人们压根就没听说过她,都不知道他的手艺,如何肯光临他的小店?再说,他因为资金有限,小店开在一个僻静的角落,过往的人员很少,所以,林汤圆的汤圆店是灶火灰冷,门可罗雀。

  唉,你的汤圆风味再好,无人品尝,也就没人知道;无人知晓,也就得不到传扬;得不到传扬,也就没有名望。这种地方小吃,有名气才能带来人气,人气鼎沸,才能财气兴旺。

  这一天一早,林汤圆看着一个个精工细作的圆滚滚的汤圆发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开这个倒霉的汤圆店呢!选购原料,置买工具,将他们老两口仅有的钱财折腾了个精光。而现在,买卖冷清,一天也卖不出几碗汤圆,照这样干耗下去,要不了几天就把老本赔光了。到那时,老夫妻两个只能喝西北风去……

  林汤圆双手抱住头,长长叹了一口气——

  “唉——”

  像是为了回应他的叹息,门外传来一阵喧哗。林老汉抬头看去,于是看到了两眼晦气——

  门外,出现了一个光光的秃瓢——布袋和尚的光头。

  不知为什么,江南、湖广一带的生意人都有一个忌讳,生怕第一个碰到和尚、尼姑——大概因了他们的光头,能使人联想到零蛋吧。

  “呸——”林老汉下意识吐了一口口水。一早就来了一个光蛋蛋,这一天的生意恐怕又要赔个精光光!

  谁知,林老汉心里越烦腻,布袋和尚反而待在他的小店前不走了——他就是想走也走不了——也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一群小娃娃,从前后左右阻住了布袋和尚的去路。他们有的拽他的布袋,有的搂住他的腰,甚至还有一个小娃娃骑在了他的脖子上,一下又一下弹他的光头玩……

  本来鬼难缠的布袋和尚,遇到了这十五六个俏皮捣蛋的小男孩,算是倒了八辈子霉。他顾了头,顾不了脚;注意了前方,忽视了后面;护住了左边,暴露了右边……他好不容易才摆脱了一个小娃娃,又有几个纠缠上来……

  小娃娃们相互使个眼色,四个孩子抱住了布袋和尚的两条腿,两个五六岁的男孩用头抵住了他的大肚皮,又有几个人拽住了他的胳膊,他的两只耳朵上,居然长上了四只小手,揪得他呲牙咧嘴,咝咝直吸凉气,另两个机灵鬼趁机钻进了他的腋下,小手直向他的腋窝挠去……

  布袋和尚痒痒得咯咯笑个不停,身子软了,筋骨麻了,像一滩稀泥一样仰面躺在了地上。于是,那群孩子蜂拥而上,骑在他的身上撒欢儿。喧闹声、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

  本来十分偏僻的小巷子里,因了他们而生动,而热闹。许多人驻足围观,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渐渐地,周围积聚了百十多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些人干脆从林老汉冷冷清清的小店路借了几条凳子,居然像是看街头耍把戏的那样有滋有味地观看起来……

  天晓得什么原因,那些小娃娃的精力似乎异常充沛,而且心窍极为灵通,他们花样百出,玩闹得别出心裁,总是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他们把布袋和尚折腾了足足一个时辰,就是一块生面团,也已经被他们揉搓成发面馒头了。布袋和尚只好合十鞠躬,连连求饶。一个带头的小娃娃说:“光求饶还不行。我们陪你乐了半天,肚子饿了,你得请我们吃饭。”

  布袋和尚抖了抖空空如也的布袋,说:“我还没化到饭,没有东西给你们吃。”

  那个娃娃头一指林老汉的汤圆店说:“这里有现成的汤圆,你给我们买汤圆也行。”

  布袋和尚赶紧攥住布袋一角,说:“我是出家人,身无分文,哪有银子给你们买汤圆。”

  然而,他的举动怎能瞒得住这群鬼精灵的孩子,他们再次一拥而上,在布袋和尚的浑身上下挠痒痒。布袋和尚又笑着缩成了一团,手里的布袋,自然落在了孩子们手里。他们从布袋里搜罗出了一些碎银子,让林老汉煮了满满一大碗汤圆,就在街上吃了起来。

  那些看热闹的人们看到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不进也被勾起了食欲,便有人也买来一碗尝尝。尤其是那些借过小店凳子的人,不好意思白坐,就要来一碗汤圆……

  林汤圆果然不是浪得虚名,人们这一尝,便欲罢不能,很多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吃一边啧啧称奇,赞美有加。于是,就有更多好奇得人也加入到了品尝得行列中……

  人们大概都把心思用在了品味林家的汤圆上,谁也没有注意到布袋和尚与那群小男孩何时离开,又去了哪里……

  林汤圆得美味,在奉化一传十,十传百,不长的时间便传遍了全城,人们纷纷前来品尝。从此,林家的汤圆买卖兴旺了起来,老两口衣食无忧,渐渐忘却了丧子之痛、离乡之愁,久违得欢笑又回答了两位老人脸上……

  奉化城里有一个单家糍粑小店,生意比林家汤圆还要红火,一大早,人们便来排队购买。

  糍粑由糯米面蒸制而成,十分好吃,却也十分讨厌——糍粑很粘,吃的时候粘在手上、脸上到处都是,还很难情系。而单家得糍粑,蒸熟之后,再下到油锅里炸一遍,外表形成一层色泽金黄得硬壳,不但不粘手,而且又香又脆。这样制作出来得油糍粑,外焦里嫩,脆香温润,具有香、甜、爽、滑多种特色。因此,多年来,单家的油炸糍粑,位居奉化第一小吃之列。

  布袋和尚从小就很爱吃糍粑,还曾经差点因为食用夹了兔肉的糍粑而丧命。他是单家糍粑店的常客,当然,他从来不付钱。

  一钵千家饭,僧口吃遍天。乞食,在原始佛教时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汉传僧人为了适应社会习惯,慢慢改变了这种制度。到布袋和尚所在的唐末时期,乞食的僧人已经十分罕见了。鬼知道为什么,布袋和尚有寺院不住,反而要到街上乞食。

  单家世代奉佛,所以能供养布袋和尚几个油炸糍粑,他反而感到十分荣幸。

  这一天,单家的生意像往常一样红火,有不少的人排队等候着购买。刚出锅的油炸糍粑很烫,所以,有些人虽然已经付了钱,但还没有开始食用。这时,布袋和尚挺着大肚子、拎着布袋走了进来。他越过人家排了半天的队伍,径直向油锅走去。单老板手里忙个不停,嘴里招呼道:“布袋师父,您好几天不来了。快,这边有几个凉得差不多的脆香糍粑,您拿去吧。”

  布袋和尚大大咧咧说:“今天我又被那十六个小儿缠上了,所以,几个油炸糍粑根本不够,你得将这一箩筐刚出锅的都布斯给我。”

  单老板微微一笑,说:“师父,这可不行!人家大家都已经排了半天队了,而且有不少的人已经付了钱,你……

  这时,排在队伍里的人都不干了,齐声嚷嚷:

  “和尚,你讲不讲理?干什么也得有个先来后到。”

  “是啊,想吃糍粑,后边排队去!”

  “就是!你是白吃,还要抢先,太不象话!”

  “……”

  布袋和尚脸皮很厚,根本不在乎人们说些什么,上前一步,将油锅跟前的那一箩筐刚刚炸好的糍粑尽数倒入了他的布袋里,背起来就向店外跑去……

  大家看到这个疯癫和尚将糍粑全抢了,自然十分生气,便一起向他追去。就是一些好脾气的人,也走出小店,来到大街上看热闹。单老板生怕人们揍布袋和尚,也赶紧停了火,跟着追了出来……

  唉,也真是,这个布袋和尚今天是怎么了?为什么强行动手抢糍粑呢?单老板正在纳闷,只听得身后一声闷响:

  “轰——”

  紧接着,一股气浪向人们冲来——

  街上的人们,大都被扑翻在地。等到人们回头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单家的糍粑店,已经全部坍塌了!

  天哪,真是太悬了!如果不是大家都追着布袋和尚走了出来,不知有多少人被压死、被活埋、被砸伤!

  惊魂未定的人们你看我,我看你,渐渐回过神来。单老板扑通跪地,冲着布袋和尚消失的方向连连磕头,嘴里说道:“谢谢大师让我们躲过一劫,谢谢大师救了我们得性命,谢谢大师……”

  “是啊,”另一个人说:“若不是布袋和尚的搅和,我们大家就都被捂到房子下面了。”

  于是,人们成群结队,去向布袋和尚叩头谢恩。

  人们来到布袋和尚经常落脚得石拱桥,他正在给那十六个小儿分糍粑。他看到人们找来,呐喊一声:“不好了,我抢了他们的糍粑,他们找来了!快跑!”

  那些小儿拿起糍粑,一哄而散。

  本来准备给布袋和尚磕头的人们,听了这话,一愣,犹豫不决起来:“难道,这个布袋和尚将人们从快要倒塌的房屋里引导出来,的确是无心之举?是啊,他疯疯癫癫,又不是神仙,如何能预知房屋坍塌呢?”

  单老板是个信佛的人,他深知布袋和尚的不可思议,双手合十,深深鞠躬,刚要开口,布袋和尚却抢先说道:“单老板,我知道,今天拿得你家的糍粑太多了,你很心疼。不过,我刚刚从弥勒内院得了一件东西,送给你吧。”

  说着,布袋和尚递给了单老板一个纸包,扬长而去。

  什么?弥勒内院的东西?要知道,弥勒内院可是在高高的第四重天上——兜率陀天,那里是弥勒菩萨居住的天宫,他一个凡人如何能上得去?这个疯和尚,又在胡说八道!

  尽管人们都不相信布袋和尚的话,但对那纸包里的东西还是很好奇,纷纷围拢过来,催促单老板快快打开。

  单老板小心翼翼拆开纸包,一股臭气扑鼻而来——

  纸包里的东西,竟然是一块臭屎!

  这个布袋和尚,真够恶心人的!

  于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不但不是能预知祸福的奇僧,而且缺德欠揍!他把自己拉的屎说成弥勒内院的东西,一则褒渎了神明,二来欺骗人们,你说可恨不可恨!

  唐哀帝天佑三年(公元906)四月一日正午,发生了日蚀——老百姓说是天狗吃日头。在唐朝江山摇摇欲坠的年月里,发生这样的天象,绝对不是好事——江山社稷姓李还是姓张,虽然与普通民众无关,但英雄好汉们争夺皇帝宝座,必然会殃及无辜,给人民带来战乱。因此,看到天狗吞吃日头,人们惶恐不安,赶紧敲锣打鼓、点火放炮,以图吓跑天狗,将象征着光明的日头拯救出来。

  或许是人们的努力起了作用,日头带着耀眼的光芒,从天狗罪里争扎了出来。

  经过这一番担惊受怕的折腾,大人们都疲乏了,纷纷去睡午觉,进入了和平、甜美的梦乡。而那些小娃娃们,看到天狗吃日头,不但没有大人的担心,反而非常兴奋,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便偷偷溜出家门,模仿着大人驱赶天狗的游戏……

  从一个偏僻的小巷里,大步流星走出了一个大手大脚、个子高高的中年妇女。

  她怀里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用衣裳包裹得严严实实,从外面看不到孩子的模样。看她匆忙赶路的急切样子,像是有什么急事。是孩子得了急症,还是玩耍时磕碰伤了?

  她正急匆匆走着,忽然,迎面遇到了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张开双臂,笑嘻嘻阻住了她的去路。中年妇女向左,他也跟着向左移动,人家向右躲闪,他就立刻到右边阻拦,怎么也不让她过去。那中年妇女掉头转回去,那布袋和尚像鬼影一样,一闪而过,又挡在了她的前头。

  布袋和尚嘻嘻笑着说:“好玩、好玩,真好玩!比与那群小儿捉迷藏好玩。”

  中年妇女说:“和尚,你不要胡闹了。我的孩子有了急病,我要抱他去看郎中。”

  布袋和尚指着自己的鼻子说:“山僧我就是一个好郎中,专治小儿昏厥。你的孩子是不是误食了麻药,不记事了?”

  那妇女闻听此言,勃然变色,突然向路边冲去,低着头,力图强行挤过去。但是,她还是没快过布袋和尚,一头撞在了他的大肚皮上。中年妇女急了,骂道:“你一个和尚,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戏妇女,成何体统!”

  谁知,布袋和尚不但不收敛,反而伸手在她脸上摸了一把,嘿嘿笑着说:“你搽得粉太厚了。”

  那女人又气又急,便不顾一切地将孩子放在路边,转身与布袋和尚撕打起来。布袋和尚身躯虽然肥硕,却异常灵活,三转两跳,绕过女人,一把将那个孩子抱了起来,向那个女人的来路跑去。

  中年妇女见状,边追边喊:“来人哪,疯和尚抢孩子啦,快来人啊!”

  这时,前面走来了一位挑水的大嫂——田大嫂。田大嫂是一位居住在附近的农家妇女,勤劳能干、嫉恶如仇。平时,她最看不惯布袋和尚这种游手好闲的人。现在,她看到布袋和尚抢了人家的孩子,心头怒火冲天,放下水桶,双手紧握扁担,犹如当阳桥头的猛张飞,横在了布袋和尚面前,挡住了他的去路。

  布袋和尚却不慌不忙,仍是一脸的笑容,像是捉迷藏一样,围着地上的那两只水桶,与田大嫂兜起圈子来……

  田大嫂腿脚却不如他利索,手中的扁担生怕伤着孩子,也不敢真的抡过去,真是干著急不出汗,一时间竟然拿这个疯疯癫癫的和尚没办法。好在那个丢了孩子的姐妹已经赶了过来,附近的人家也有人听到呐喊走了出来,所以田大嫂沉住了气。哼,看你个布袋和尚往哪里逃!

  田大嫂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就在那个妇女即将到来的时候,布袋和尚会将怀抱的孩子抛向自己!她慌慌张张扔掉手里的扁担,赶紧去接孩子……

  这时,布袋和尚拎起一桶水,向那中年妇女泼去——

  “哗——”

  那妇女从头到脚,被浇成了落汤鸡。

  田大嫂一边骂布袋和尚,一边对那个姐妹说:“大姐,看你浑身都湿透了,到我家换换衣服吧。”

  “没事、没事,我还急着赶路,给孩子看病呢。”

  说着,那女人就想从田大嫂怀里接过孩子。田大嫂躲闪开,说道:“你全身水湿,抱着孩子会把他也弄湿的。那样,岂不是雪上加霜、病上加病吗?”

  这时,已经有几个妇女围拢过来,大家七嘴八舌说:“穿着湿衣服,容易着凉。”

  “是啊、是啊,就算你不怕,还有孩子呢。”

  大家簇拥着那女人到田大嫂家换衣服。

  然而,片刻之后,从田大嫂家传出了妇女们的惊呼声,随即,田大嫂与进屋帮着那女人换衣裳的妇女跑了出来,惊叫道:“天哪,那个抱着孩子的不是女人!他是男人!”

  “一个大老爷们,男扮女装,一定不是好东西!”

  她们的话音未落,那个人已经抱着孩子从田大嫂家冲了出来,力图逃跑。那些围观的人们七手八脚将他抓了起来,扭送到县衙。

  原来,这是一个专门拐骗儿童的人贩子。这天中午,他哄骗一个无大人看管的男孩喝了麻药,计划抱到外地卖掉……老百姓称这种事情叫“拍花子”。

  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失而复得的孩子之后,自然对大家千恩万谢,尤其是对田大嫂,更是感激不尽。田大嫂却红了脸,喃喃说:“我,我,我……我差点帮了倒忙。要说真正救了孩子的人,应该是布袋和尚。天晓得怎么回事,他一个疯癫和尚,怎么就知道那个人贩子不是女人?”

  孩子的父母很想当面向布袋和尚致谢,田大嫂便带领他们来到石拱桥下,却没见到他的人影。有人说,布袋和尚与那群小儿沿着江边出了城。于是,田大嫂一行人就沿着县江找去。出城不远,他们果然看到了正在江中与群儿戏水的布袋和尚。

  那群小儿水性极好,能长久潜伏在水中。他们在江底潜行到布袋和尚身下,抱住他的腿向大江深处猛然拖去——

  布袋和尚冷不妨,一下子沉入了水中,被呛得喝了好几口水,才挣扎出水面。然而,他刚想张开大嘴吸气,小儿们便一起向他撩起水来,又灌了他一肚子浑浊的江水……

  布袋和尚尽管狼狈不堪,却依然兴趣盎然地与那群小儿打着水仗,满江荡漾着他们掀起的波涛,飞溅着他们撩起的水花,还回响着他们无拘无束的欢笑……

  那个孩子头又开始挤眉弄眼了。于是,有一个比浪里白条还滑的男孩悄悄潜入了深深的江底,布袋和尚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那个孩子手里抓着一把黑泥,猛然糊在了他的脸上……

  等到布袋和尚清洗干净了脸上的稀泥,能够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那群小儿已经游回了岸边,而且抱起他脱在江岸上的僧衣,一边咯咯笑着,一边向远方跑去。

  布袋和尚不管三七二十一,光着屁股从江水里蹿了出来,向小儿们追逐而去。岸上的男人们大笑不止,而女人们自然是赶紧用手捂住脸,骂这个和尚疯疯癫癫,没脸没皮。

  田大嫂更是羞得脸脖子通红,一甩手,转身离去了。

  唉,这个布袋和尚,叫人们说你什么好呢?

  远方,传来了那群小儿的歌谣:

  不向岳林念经,却来城里谈天。

  禅杖戳破长街,只履踏翻桥涵。

  奇性怪状行事,颠颠倒倒开言。

  这个大肚和尚,如何流落时间 ?

  呵呵呵呵,会得时,给你一棒;

  会不得,且放置在布袋里偷闲。   ……

  麦收插秧,是农家最为繁忙的季节。那天清早,布袋和尚路过胡三江的家门,看到田大哥——田大嫂的丈夫,从胡家走了出来。

  布袋和尚问他:“大清早的,就来串门?”

  田大哥说:“这是什么节令啊,哪有时间串门聊天呢?我是来请胡三江他们三个小青年帮我去插秧。”

  布袋和尚嘻嘻一笑说:“你怎么不请我?请他们这几个吊儿朗当、游手好闲的小青年,还不如请我一个和尚呢。”

  田大哥也笑了:“你这个和尚,连经都不念,怎么会插秧呢?我请你,也只能请你去吃中午饭。”

  布袋和尚倒是会接话茬,马上说道:“那好,我中午到你们家吃斋去。”

  临近中午,布袋和尚真的来到田家吃斋。田大嫂最讨厌布袋和尚,见到他自然很不高兴,摔盆子摔碗给他脸色看,指桑骂槐的挖苦他。布袋和尚如同泥塑木雕的一样装傻充愣,毫不在意。

  俗话说,脸皮薄,吃不着,脸皮厚,吃个够。唉,遇到这么一个厚脸皮,你有什么办法!

  一会儿,田大哥先行从地里回来了,看看饭做好了没有。田大嫂毫不顾布袋和尚的颜面,对着丈夫高声大嗓地发作起来:“现在正是农田里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哪有时间怜悯这个疯和尚!你怎么将他弄到家里来了?”

  田大哥无可奈何说:“我不过是随便说说,谁知他却当了真。”

  田大嫂咕嘟着嘴说:“哼,给他这样一个既不念经、又不拜佛,整天没个正形的也和尚吃白米饭,还不如倒在桑数下呢!起码能长出几片好桑叶,多喂几条蚕宝宝。”

  田大哥压低嗓门说:“我的祖奶奶,你小声点好不好,别让人家听见!”

  田大嫂满不在乎,说:“我说的是实话,他听见了才好呢。”

  她的话音刚落,布袋和尚就从厨房走了出来,手里居然端着她刚刚做好的一锅米饭。就在田家两口子愣神的时候,他端着饭锅出了大门,将好好的一锅白米饭,全部倾倒在了桑树下!

  天哪,那是在田里插秧劳作的人们的午饭啊!等到他俩醒过神来,那布袋和尚早已不知去了何方。

  田大哥一个劲儿埋怨田大嫂:“都是你多嘴多舌,得罪了那个不知深浅的疯癫和尚。现在怎么办?重新做饭已经来不及了。人家帮咱插了半天秧,总不能让大家饿肚子吧?”

  田大嫂也是覆水难收,只好默默走进厨房,去重新做饭。然而,当她无精打采掀开釜上的盖子,要重新淘米时,赫然发现,原来做好的米饭都在釜中,一粒也没减少,只是旁边多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手把青苗种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农人插秧数千年,唯有布袋和尚从中悟到了做人的真理:人,只有低下了头,才能发现水中另有一番崭新的天地:为人处事,宽容一些,忍让半分,看似退缩,却换来海阔天空的发展余地。后退,原来也是向前!

  田大嫂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喃喃祈祷,忏悔自己心胸狭隘、尖酸刻薄的罪过……

  半下午的时候,布袋和尚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遛遛达达来到田大哥家的稻田旁。他看到,尚有一大片水田未插上秧,而田大哥、胡三江他们不紧不慢地干着,一点也不着急。布袋和尚说:“农时一刻值千金,你们怎么还在磨磨蹭蹭啊?照你们这样的拖拖拉拉、松松垮垮的干劲,到日头落山之前,无法将这块田插完了。”

  胡三江说:“我们本来就没计划今天都干完,剩下的一部分,明天上午再插。”

  布袋和尚说:“你们几个大小伙子,怎么这样耍滑偷懒呢?加把劲儿今天就能干完的活,为什么非要拖到明天呢?”

  胡三江看了看诺大的一片水田,说道:“你这个和尚,压根儿不懂种田。还有这么大的一片空地,就是再加上三个人,到天黑之前也干不完。”

  其它几个人也随声附和道:“是啊,是啊。要想今天插上秧,起码得再增添三四个帮手。”

  布袋和尚笑着说:“真没出息,你们不会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

  一个人,如何干两个人的活呢?

  胡三江调侃布袋和尚说:“和尚,你别白嘴说空话,你下田来试一试,我们倒是想看看你一个人如何干出两个人的活!”

  其它人也起哄:“对对对,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下来试试。”

  布袋和尚捋起袖子,挽起裤腿,说道:“只要我和尚下田,保证能在日落之前将这块空田全部插上秧苗。”

  “吹牛不上税。”人们都不相信他的话:照常人的插秧速度,剩下的这片空地,无论如何也无法在日落之前干完。你布袋和尚又不是螃蟹,长着八只胳膊,如何能一个人干出三四个人的活?

  布袋和尚一笑,二话没说,“扑通”一声跳入水中,麻利地插起秧来。

  当时,日头已经偏西。布袋和尚在下田之前,将禅杖插在西边的田埂上,再把布袋挂在杖头,这样,日头正好在布袋的上方。说来也怪,日头落到了布袋的上方。说来也怪,日头落到了布袋上的时候,像是被托住了一样,停留在那个地方一直没有下落,直到他们将空地都插上秧苗,日头还是那一禅杖高。

  胡三江、田大哥他们很是不服气,难道,他们四个正儿八经的庄稼人,竟然比不过一个笨乎乎的胖和尚?于是,他们与布袋和尚约定,第二天正式进行一次比赛,谁输谁请客。

  第二天,他们来到胡三江家的一块水田,从正中拉了一道线,一边是布袋和尚,另一边是他们四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比赛开始,胡三江、田大哥他们铆足了劲,快速插秧;而布袋和尚却不慌不忙,慢慢吞吞,很快被拉下了很远的距离。

  俗话说,单拳不敌四手,一虎难服群狼。一个布袋和尚,又没有三头六臂,如何能比得过四个插秧技巧纯熟的农民呢!然而,布袋和尚仍旧一幅胜券在握的悠闲摸样,好像,他有什么制胜宝似的。

  胡三江他们见自己一方将布袋和尚远远抛在了后面,便渐渐松懈下来。这时,布袋和尚从脚上脱下了一只破草鞋,悄悄放在了他们一侧的水田里。片刻之后,有几条硕大的鲫鱼游动到四个农夫的脚下,它们或者摇头摆尾,掀起朵朵浪花,或者挠痒一样,轻轻触碰他们的脚踝。胡三江是属猫的,最馋吃鱼,率先扔下手里的秧苗,开始在水里摸鱼。其它三个人也经不住鲫鱼美味的诱惑,忘情地抓起鱼来——反正布袋和尚被拉得很远,而且他一个人插秧的速度根本无法与自己一方相比,等他追上来之后,自己一方再加油也不晚。

  但是,他们只顾得抓鱼了,完全将插秧的事儿抛到了脑后。等到布袋和尚插完那半边田,那几条诱惑人的鲫鱼神秘消失,他们才知道输了比赛。

  布袋和尚哈哈笑着说:“年轻人,你们要记住,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一心一意,千万不能受其它诱惑而随便转移注意力。专心致志,注重当下,就是种田,也一定能成为最好的庄稼把式。”

  胡三江、田大哥他们虽然不懂禅机,但从他的话里,似乎听出了人生的道理。

  这个布袋,是真疯癫,还是大智若愚?

  那一天,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布袋和尚却脚穿草鞋,身披蓑衣,招摇过市。人们见此情景,无不发出嘲弄的笑声——这个布袋和尚,也不知道又发了哪门子神级!然而,面对人们的嘲笑,他故我依旧,穿大街,过小巷,几乎走遍了整个奉化城。他的身后,自然还跟着那群看稀罕的小儿,一边走一边念:

  “布袋布袋真稀奇,晴天穿着大蓑衣。

  不要等着雨来了,把你淋成落汤鸡。”

  十分凑巧,布袋和尚穿着蓑衣从街上走过不久,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不期而至。那些刚刚还在嘲笑布袋和尚的人,几乎都被倾盆大雨浇了个湿透。正像小儿们唱的那样,淋成了落汤鸡。

  大雨渐渐变成了小雨,小雨变成了连阴雨,淅淅沥沥,绵绵密密,一连几天下个不停。尽管出门有蓑衣、雨伞,但空气中的水分太大,人们的衣服潮团团,身上粘呼呼,很是难受。

  小雨仍旧蒙蒙,水气依然浓浓,布袋和尚却脱掉了蓑衣,穿着木屐,“哒哒哒哒”走到了石拱桥上,倒立起来,用双手当脚,在桥上走来走去。

  那群小儿自然是少不了的,他们又跟着起哄:

  “布袋和尚倒走步,凉凉你的大屁股。

  布袋和尚穿木屐,日头出来看看你。”

  说来也怪,布袋和尚刚刚在桥上倒立行走了一会儿,细雨马上停了下来,日头也紧跟着从厚厚的云层里钻了出来,把干燥、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

  天才日久,人们渐渐发现了规律:布袋和尚脚蹬草鞋、身穿蓑衣在街上疾走,片刻之后肯定大雨将至;他若穿上木屐,到桥上倒立,阴雨必晴。

  人们不禁感到奇怪了:难道这个布袋和尚,有未卜先知之明,能够预测风雨?

  有人按捺不住好奇心,专门找到布袋和尚,询问他如何知道天气变化?他嘻嘻一笑,说:“我又不是专管下雨的龙王,如何知道何时下雨,何时刮风?”

  “可是,你每次穿蓑衣老天就会下雨,而穿上木屐,就会天晴。”

  布袋和尚居然说:“天气久旱无雨,空气太干燥,老僧我很不舒服,就穿上蓑衣快跑,心里想象着下雨的情景,身上就感觉着滋润了。穿木屐也是一样,总不晴天,潮得我老人家屁股底下都长毛了,就到桥头凉一凉呗。”

  “那么,为什么每次你都能如愿以偿,想晴就晴,盼雨就雨呢?”

  “这是一个天大的秘密。”布袋和尚故弄玄虚:“我告诉你,可不许向外传。”

  “你放心,一话不传六耳,我绝对为你保密,连我老婆都不告诉。”

  布袋和尚压嗓门说:“告诉你吧,老天爷是我的孙子,很孝顺,很听话,所以很乖。”

  说完,他哈哈大笑着扬长而去。

  这个布袋和尚,简直不可理喻!

  那群小儿追在布袋和尚后面唱儿歌:

  “从来物理有循环,不识规律心不宽。

  翻身触破娘生面,风雨阴晴尽掌管。”

  那时,释迦牟尼佛居住在毗耶离城庵摩罗园。

  在毗耶离城,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长者居士,名叫维摩诘。他曾经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辩才无碍,神通广大。他有妻子、有眷属,但常修梵行;他时常出入酒馆、赌场、甚至妓院,但清净无染,其真正目的是为了饶益众生,度化这些沉沦的人。他就是这么一位奇特的在家菩萨,不拘常格,随机设教,以种种善巧方便度化众生。

  有一天,维摩诘病了。释迦牟尼佛先后派遣十大弟子、四大菩萨前去问疾。然而,这些大阿罗汉、神通广大的菩萨,却都异口同声说自己不堪前往,因为他们都曾经被维摩诘居士以奇妙的佛理折服过、呵斥过。最后,还是大智文殊菩萨率领大家前去探望维摩诘居士。

  于是,维摩诘的广博智慧,不可思议的神通,一次次精彩的机锋,便在他与众人的问答之间珠玉纷陈地展现出来……

  维摩诘以神力一息间,把自己一丈见方的斗室(“方丈”之称,即源于此),变为了世界上最宏大的道场,千百万人进入其中,丝毫不感到拥挤,而且还能容纳下三万二千个狮子座;他的一只手掌,即可托起整个银行系统(三千大千世界),穿越无数星系,到达他方世界;他以此证实了空间的相对性。他又以最为绝妙不可思议的神通,演示了时间的相对性:即同一段时间,对某些人来说,可以长达一劫之久,但对其他人而言,同段时间仅有七日长短。在维摩诘化腐朽为神奇的手里,饱食饭香,即可获得知识、智能,甚至得到觉悟、解脱。更难以置信的是,他的一个小小的侍女,居然能将自己转化为男身,而在同时,她又将释迦牟尼佛最具有智慧的排名第一的弟子舍利佛,转变为女相……在维摩诘居士的境界里,连性别都没有固定的形象……

  于是,释迦牟尼佛与维摩诘居士巧妙配合,演绎出了一部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维摩诘所说经》。此经充满着人生的幽默与生命的激荡,既不像其它经典冗长繁复,也没有佛教论书的深奥艰涩,它蕴含着无尽的知识与智能、灵感与艺术。可以说,《维摩经》,是大乘佛教文献宝冠上的明珠。

  如此重要的经典,佛陀当然要郑重嘱咐给弟子们。他将弥勒菩萨招到自己的跟前来,十分严肃地说道:“弥勒,我今天将无量劫以来,最为奇妙的、不可思议的佛法付嘱给你。这部《维摩经》,在我灭度之后的未来世,你要以你的神力护持它,并且要广泛流通宣布,千万不要使它断绝。”

  弥勒对佛陀说道:“世尊,您请放心,我将奉持您传授的微妙佛法。若是将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佛法,我将以种种机缘,使他们得到这样的经典。而且,我还要与他们的念力相应,加持他们读诵理解,为他人解说。世尊,将来,凡是受持、阅读、为其它人讲解《维摩经》的,都是我的神力所促成的。”

  释迦牟尼很高兴,笑着说:“善哉、善哉,弥勒,如你所说,我要为你助喜。”

  佛陀的侍者阿难,看到弥勒欢天喜地退了下去,说道:“世尊,弥勒菩萨甚是稀有,他不但心慈面善,而且整天乐乐呵呵,从不犯愁。”

  释迦牟尼佛说:“阿难,不但弥勒本人是个乐天派,连他将来教导的弟子、度化的众生,也都无忧无虑,没灾没病,满心欢乐,笑口常开。”

  阿难不解,向佛请教道:“为什么弥勒的运气这样好?”

  佛陀说道:“阿难,弥勒菩萨往昔修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发了一个愿,他说:‘当所有的众生淡薄欲望,心中没有愤怒、没有愚痴,变得智慧、善良的时候,当他们摆脱烦恼,生活充满欢乐的时候,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乃成就佛果。’因此,阿难,将来世界变得真正和平、美好的时候,人的心灵变得纯洁、安详的时候,弥勒才会出世。为什么呢,这是菩萨愿力决定的。犹如我往昔发愿,要在五浊恶世起大悲心而度众生一样。”

  阿难说:“是不是因为您的愿望更具有精进力,所以您先于弥勒成佛了呢?”

  释迦牟尼说:“你们有所不知,弥勒之所以比我成佛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要教化的众生自身的因素。”

  释迦牟尼略微停顿了一会儿,问阿难道:“你还记得我说过的弥勒与弗沙佛的因缘吗?”

  阿难回答:“记得,那一世,弥勒是一个大国的国王,名叫昙摩留支。”

  释迦摩尼点点头,缓缓说道:“当时,弗沙佛最为重要的菩萨弟子,除了弥勒以外,还有一个,名叫释迦牟尼。”

  阿难笑着插话道:“他与您同名。”

  佛陀也笑了:“他就是我的前身哪!弗沙佛的这两位菩萨弟子都很精进,勤修梵行。所以,二人方方面面都很优秀,难分上下。那时,弗沙佛运用神通力来观察两位弟子,看看谁先根熟,谁先成佛。他老人家如实观照之后,得知弥勒根性先熟,而我后熟,弥勒成佛要比我早整整九个大劫。

  “你们知道,我们上求佛道,主要是为了度化众生。因此,弗沙佛又观察我们两个所化导的众生,看看谁的根性先熟。这时,他又如实看到,我所度化的众生却先根熟。这样二者之间就产生了一个时间差的矛盾。弗沙佛心想:‘我现在应该怎么调整,才能使得他们两个与他们各自的有缘众生相遇呢?’

  “按理说,他应该想方设法使得弥勒的众生超越九劫时光,善根显发,然而,那些众生自身不努力,弗沙佛也毫无办法。他想:那些众生人数太多,所以困难,若是令一个人迅速成熟相对容易。于是,他对我说:‘释迦,我要到山里游玩一番,你想不想去?’整日打坐念经,我当然也想到山里看看风景了。所以,我就跟着弗沙佛进了山。

  “弗沙佛走得很快,而我一边欣赏风景,一边走路,不一会儿就被拉下了很远,看不到他的踪影了。

  “弗沙佛来到山顶之后,走进一个琉璃宝龛,敷上蒲团,结跏跌坐,进入了火界定。这种三昧威光炽然,光明赫奕,特异于常。等我走到山上的时候,没有看到弗沙佛的身影,心中很是牵挂,如同小羊羔找不到母亲一样,心急火燎,到处寻觅弗沙佛。当我辗转找到宝龛前的时候,突然见到了弗沙佛入定的神圣容颜,真是威仪端肃,光明照耀。于是,我专诚恳发,喜叹不止。

  “当时,我正在行走之中,一只脚刚刚抬起来,无意之中蓦然转首看到弗沙佛。我只顾得瞻仰尊颜,目不暂舍,竟然忘了放下那只抬起的脚。如是,经七个昼夜,我心中经受妙喜乐,以一首偈子赞彼佛说:

  “天地此界多闻宝,逝宫天处十方无。

  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

  “我因为敬佛、赞佛的功德,便超越九劫时光,先于弥勒前得以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