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堂前 董仲勇斗傅无宗
董永一身状元打扮,背着包裹雨伞独自赶路,自己倒不觉得与当初由孝感进京时有什么两样,在别人看来却觉得有些不伦不类。
俗话说:为人不当官,当官都一般。哪有状元身背包裹雨伞两只脚走路的呢!因此,董永不管走到哪里,别人都以惊奇的怀疑目光看着他。有些胆子大的还要盘问他几句。最叫董永难受的是那些乡里的孩子们,一围就是一大群。还要跟在他的身后"送"几里路。
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长角反怕狼。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官,也根本不知道怕官。这个问:"你是大官吧,有皇帝大吗?"那个问:"大官都坐轿,你的轿拿去换糖吃了吗?"问得董永真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有时碰到一些调皮鬼,还伸手去摸朝服上的花纹,跳起来要摘那乌纱帽的宫花,弄得董永只好三步一回头,五步两停留地护身护头。
董永开始后悔了,后悔不该穿这套衣服出门,本当把衣帽脱掉,又觉得不好办,因为朝服是非穿即挂,如果折起来捆在包袱里又怕弄环了。就算朝服可以小心放好,那顶乌纱帽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进包裹,更何况出门时也没有带别的帽子,那乌纱帽取下来露出两尺长的独辫子,岂不成了充军边关的囚犯?董永实在
那叫化子却先开了口说:"不用问了,我的状元公。这就是你的老家润州。"
这就奇了,昨天那个小县城离润州最少有十天的路程,怎么一下子就跑到润州来了呢?说话问,那叫化子早已不见了。董永想起那赤脚大肚的神态和那未问先答突然失踪的情形,便怀疑那叫化子就是人们常说的赤脚大仙。管他是不是,反正人已经不见了,不如先进城去看一看再说。来到城门口抬头一望,果然有"润州城"三个字。
董永七岁随父亲出门逃荒时曾路过润州。这里离丹阳并不远。他也正打算回村为母亲尹氏上坟。
董永边走边看,他隐隐约约记得这润州城还是十八年前的样子,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润州府的府衙门前。他一望见那"润州府"三个大字和那两扇红漆大门,就想起坐牢的事儿。为了避免再碰见像昨天那样爱管闲事的衙役,便决定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正要转身,就听到一声:"状元公,本府在此恭候多时了!"
容不得董永细想,早已被知府大人请进了府衙。坐下不久,一席丰盛的酒菜便送上来了。谈吐中,董永发现这位知府大人也姓董,同样是董贤村人。董知府对董永和他一家的坎坷经历了如指掌,谈论起来如数家珍。使董永感到莫名其妙的是,知府大人连他祭祖用的纸烛、香炮都为他准备好了。
原来知府大人三天前就接到朝廷的一份公文,说进宝状元董永要回丹阳扫墓祭祖,让他今天大早就在府衙门口等候。
董永觉得这事儿蹊跷,绕道丹阳祭祖的事,除了他自己之外并没有告诉任何人,临行前又再三叮嘱礼部侍郎不要惊动任何州府,这份公文到底从何说起呢。董永说他想看看那份公文。可是当董知府将公文递给他时,董永又愣住了。原来,那份公文竟变成了"无字天书。"
董永见董知府吓得魂不附体的样子,便安慰道:"知府大人,不必惊慌,我这辈子见过的古怪事情太多了,时间一长,也就见怪不怪了。这份公文想必是哪位滑稽神仙和你我开了个玩笑吧。"
经董永这么一说,知府大人像是想起了什么,马上询问衙役张保前天送朝廷信使出门时,发现什么异样情形没有。张保说那位信使出门后,见四下无人,立即变成了一个赤脚大肚的叫化子,他回府后不敢如实禀报,生怕知府老爷要他去抓。
当董永搞清楚张保说的叫化子竟和自己今天见到的那位一模一样时,便进一步断定叫化子是"赤脚大仙"了。
自从那天开始,董永办事几乎是一帆风顺。他祭扫了董氏祖坟和母亲的墓地后,又回到孝感凤凰山,在父亲董聚黄的坟上加了一层新土,贡了鱼肉"三牲"。一切都办妥当之后,才按照七女的临别嘱咐,来到槐树荫下,等待七仙女送子下凡。
董永在树下一连等了三天三夜,连七女的影子都没看见,心里十分焦急。第四天中午,董永不知为什么突然觉得十分疲劳,硬是连眼睛也睁不开。他强睁双眼。努力地坚持着,但不一会儿就不知不觉地靠在树上睡着了。朦胧中好像七女轻轻地对他说:"董郎,孩子交给你了,恕为妻不能抚养之罪。"
董永连忙睁眼一看,只见空中远远地飘着一朵彩云,他猛地站起来呼喊:"娘子--贤妻--!"
天上什么反应都没有,身后却传来一阵阵婴儿的哭声,回头一看,果然有个小男孩躺在树下,怀里还放着三尺红棱,红绫上除写了生辰年月之外,还有四句话:
七女生子天牢中,董郎献宝状元中。
更是别具一格。这些礼物做工之精巧,几乎可以与仙戈们的手艺相媲美。
董永知道,大家送的每一件礼物都有它们的来历,每件礼物的来历,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那狗头钻天帽是因为从前有一个没娘的孤儿,在没人管的情况下,是一条母狗用奶水将他喂养成人的。那孩子为了不忘狗娘的救命之恩,便做了顶狗头帽子戴在头上以示纪念。后来那孩子竟中了状元,人们便纷纷效仿,也为自己的孩子做狗头帽子,以求消灾了祸,平步青云或一步登天。这样一来便相延成习了。
龙凤乾坤兜,则预示孩子长大能有一个门当户对的佳偶。而那狸猫踏云鞋。则象征着这孩子长大了不仅会走正道,而且能多长几个心眼防止坏人。因为猫过去是兽中之王,而老虎又蠢又笨什么也不会,老虎拜猫为师,学会了本领,夺去了王位,还想把猫吃掉,幸亏猫留了一手爬树的本领没有传授,这才保全了性命。老虎见抓不住猫,便发誓说:"你屙的屎,我也要吃掉。"猫说:"我叫你找都找不到。"
从那以后猫在屙屎前都要扒一个洞,屙完之后再埋起来。至今如此。
据说民间流传的"教熟徒弟打师父"这句话和武师教徒弟时总要留一一手不教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候传下来的。老百姓为了祝愿孩子们像猫那样既有本领,又有正义感和警惕性,就相延成习时,又发现那衣服竟然枪杀不进,斧砍不入呢。
董永在乡亲们的苦苦挽留下,又在破窑内住了三五天,才启程回京。临行前乡亲们在高兴贺喜之余,又把他们帮董仲赶制的各种童装服饰等礼品送给了董永。其中有狗头钻天帽。龙凤乾坤兜八卦小袍裙,狸猫踏云鞋,虎头福禄枕。
杜银匠为董仲赶制的一把小巧玲珑的配有银链的"百岁锁"更是别具一格。这些礼物做工之精巧,几乎可以与仙女们的手艺相媲美。
董永知道,大家送的每一件礼物都有它们的来历,每件礼物的来历,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那狗头钻天帽是因为从前有一个没娘的孤儿,在没人管的情况下。是一条母狗用奶水将他喂养成人的。那孩子为了不忘狗娘的救命之恩,便做了顶狗头帽子戴在头上以示纪念。后来那孩子竟中了状元,人们便纷纷效仿,也为自己的孩子做狗头帽子,以求消灾了祸,平步青云或一步登天。这样一来便相延成习了。
龙凤乾坤兜,则预示孩子长大能有一个门当户对的佳偶。而那狸猫踏云鞋,则象征着这孩子长大了不仅会走正道,而且能多长几个心眼防止坏人。因为猫过去是兽中之王,而老虎又蠢又笨什么也不会,老虎拜猫为师,学会了本领,夺去了王位,还想把猫吃掉,幸亏猫留了一手爬树的本领没有传授,这才保全了性命。老虎见抓不住猫,便发誓说:"你屙的屎,我也要吃掉。"猫说:"我叫你找都找不到。"
从那以后猫在屙屎前都要扒一个洞,屙完之后再埋起来。至今如此。
据说民间流传的"教熟徒弟打师父"这句话和武师教徒弟时总要留一手不教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候传下来的。老百姓为了祝愿孩子们像猫那样既有本领,又有正义感和警惕性,就相延成习
地为他们做狸猫踏云鞋。
董永饱含热泪.接过了乡亲们赠送的礼物,不由得感慨万千。这一件件、一针针、一线线无不饱含着千百个乡邻的心意。这里既有董贤村人对董永的谢意。也有对董仲的祝愿。这些礼物既说明董贤村人的手艺,又体现了江南的乡风民俗。这几件礼物,虽然是有数的,却包含着无限的情意啊!......
迎着满面春风,董永路了。他一头挑着乡邻们的心意,一头挑着爱情的结晶;一肩挑着得子的喜悦,一肩担着难舍的离情。
回到京城后,他一边种地一边抚养孩子;一边担负着做爹做娘的双重辛劳,一边享受着骨肉团聚的无限欢喜。有时孩子使他想起过去的"洞房"、"路遇",有时孩子使他想起今日的七女。孩子使他想得更多的则是将来。这时的董永恰似家五味铺:甜、酸、苦、辣、麻,一应俱全。
可喜的是董仲这孩子从小智力过人,聪明伶俐。三岁的时候就能和七八岁的孩子一起踢毽子,而且比大孩子们踢得高,踢得多。五岁时就能同大棋,经常与董仲对弈的城郊"棋王",要想赢棋还得"一棋捻断数根须"呢!董仲上学念书时更有"一行,过目不忘"的天赋。
有一年,京城学府举行了一次童生考试,年仅九岁的董仲竞一举夺魁。出榜之日,师生们无不交El称赞。这时不知是谁突然念出了四句顺El溜:
董仲董仲,是个野种。有爹无娘,成何体统?董仲听后便一口气跑回家中找董永要娘。
董永一打听才知道说这话的竟是挑嘴姑娘和傅官保的儿子傅无宗。
董永叹道:"有其父必有其子,真可谓一脉相承啊!"董永对儿子说:"你娘倒是有,可惜在天上。"董仲一听这话哭得更厉害了,他闹了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不睡,也不上学,硬是要他爹上天去把娘接回来。
董永没有办法,只好向儿子说明了自己卖身葬父,七仙女下凡,百日夫妻被迫分离的经过。董仲听了父亲痛苦经历之后,再也不哭了,他决心用功读书,长大了再上天寻母。
董仲十二岁那年,读完了私塾,又攻读经馆,恰好与傅无宗坐在一起,因为董仲学业长进极快,诗、词、歌、赋样样名列前茅,傅无宗则行行屈居第二,心里很不服气,总是想方设法要把董仲压下去。可是不知道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失调的缘故,他硬是赶不上董仲。后来,傅无宗自知要在学业上压倒董仲是不行了,便想利用人身攻击的办法使董仲屈服。
这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傅无宗举着拳头威胁董仲说:"你这个野种,也想出人头地,一个'土巴状元'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董仲并不买他的帐,反而毫不示弱地说:"土巴状元么样,那是我爹献宝有功,万岁爷恩赐的,总比你爹靠考场作弊捞个不称职的大夫光彩。"
傅无宗发现自己占了下风,就想动拳头,董仲又针锋相对地说:"想动武么?你更不是我的对手。"
傅无宗见权势和拳头不能使董仲屈服,便说:"三年前你就说你娘是仙女,真是瞎吹牛,有本事你怎么不上天去把你娘找回来?"
董仲说:"找就找,怕么事?"
傅无宗得意地说:"不去是小狗。"
董仲生气地说:"去了你就是兔崽子。"就这样这两个孩子竞
你一句我一句地打起赌来。
董仲与傅无宗一分手就一口气跑回家,闹着要上天寻母。董永一来见儿子已经懂事,二来自己从小也尝到了想娘的痛苦,便同意了。可就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才能上天去,只好去请教阴阳先生。
有一位名叫严君平的阴阳先生告诉他们昆仑山上有一条上天的路。严君平说:"早年间,仙人就住在昆仑山上,仙人都自称山人。因此山人两个字合起来便是仙字。姜子牙斩将封神之后,仙人太多了,山上住不下,这才架起天梯上天去了。所以,只要能上昆仑山,就能上天。"
董仲按照严先生指引的路线,带了九九八十一天的干粮,七七四十九双草鞋上路了。他翻了九九八十一座山,过了九九八十一条河,终于来到昆仑山附近的一个大湖旁边。在那里,虽然可以望见山上的冲天古木,但是要上山还是办不到。且不说山上荆棘丛生,大树盘根错节,古藤铺天盖地,根本找不到上山的路,单是眼前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湖水就过不去。
董仲想起自己临行前带的那把刀,就用它砍了几棵树,扎成木排,准备渡过去。可是,那木排一落水便沉了下去。他以为是木头太湿浮不起来,又重新砍了几棵竹子扎成竹排,放下去之后也是一沉到底。
董仲觉得奇怪,便捡了几片枯树叶子丢进湖去,还是浮不起来。最后,他找了几根山鸡毛丢下去,同样照沉不误。董仲见此情景,急得又哭又叫,他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第三天半夜时分,董仲哭得迷迷糊糊的,突然来了一位白胡子老人告诉董仲说:"横在你面前的是九重弱水,弱水是没有任何浮力的,凡夫俗子根本过不去。"
董仲告诉老人说:"我是半仙之体啊。"
声虫鸣。"可以睁开眼吗?到了吧?"董仲一连问了三遍。少鹜却什么也不回答。董仲睁眼一看发现自己竟坐在一块山石上,手里紧紧地抱着一棵碗El粗的小树,弱水就在他的身后。
昆仑山毕竟是仙境,非一般山岭可比。这里有千年古松伴百年老鹤,万世层岩栖万年金龟。半空中鸿雁成群结队,树权上绿鹦鹉声声清脆。林间奇鸟如梭穿线,还有那白猿儿树上偷桃。山道旁处处是奇花异草,峡溪边偶尔有独木小桥。古藤条攀高枝参天盖日,野兔子、梅花鹿你追它跑。有猛狮、虎、豹却不伤人,金凤凰爱亮那五色羽毛。
昆仑山好景色千千万万,丹青高手,生花妙笔也难述难描。董仲只顾赶路并无心赏景,他饿了吃野果,渴了喝山泉,累了宿古庙。头一天,他曾见吕洞宾在与人下棋,第二天他又见铁拐李在树下包脚,第三天他看见鲁班大师在挥斧伐树,第四天又发现太上老君在炉前炼丹......
董仲又走了七天七夜,这才来到天池旁边。天池边兰花遍地,芳草萋萋。天池内水清如油,一眼见底。
清水下的五彩石更是奇巧,大如天鹅蛋,小如熟樱桃,夕阳的余辉,使它们闪闪发光,赤、橙、黄、绿、青、蓝、紫、白、黛,五光十色,不亚于万点繁星,恰似那满池珍珠玛瑙。
池水中游鱼成双成对,水面上鸳鸯交颈而眠。对面有一只老猿猴在给小猴喂奶,又使董仲幻想着母子相见后的甜蜜。
第二天午时三刻,一阵仙乐响过之后,南天门开了。董仲站起来一看,真的有七个仙女朝昆仑山飘来,董仲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果然有一个穿黄裙的排在最后。众仙女尚未站稳,董仲便跑上去抱着七女,喊了一声:"妈妈!"便大哭起来。
七女先是一愣,后来又见他很像董永便知道是自己的亲儿子。娘儿俩立即抱头痛哭起来。哭了一阵之后,董仲一开口就问七仙女为什么不要他,为什么不把他父子两个接到天上来?
虽然董仲还是个孩子,几句话却问得七仙女几乎无法回答。她能说自己不要儿子吗?这不是心里话。如果说要吧,她又不能带儿子上天。她很想同儿子和丈夫永远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又明知这只是幻想而已。
七女能说谁好谁不好呢?她觉得那不是父亲的直接过错,而是"终身大帝"既害了父亲,又害了她张七女。七女思前想后无限悲伤,面对亲生儿她只能说一句:"上天不自由,自由莫上天。"说完又抱着儿子痛哭起来,好像那些不能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心情,是可以用眼泪说出来似的。
董仲见妈妈哭得比他还伤心,就对七女说:"妈妈,既然天上不好,就跟我一起回去吧!我爹爹天天都在想念你呢。回去之后你送我上学,免得傅无宗总骂我是树洞里钻出来的野孩子。"七女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得顾左右而言他用别的话把他岔开。她询问了董仲上昆仑山的经过,又询问了他们父子俩十几年的生。她问董仲吃的是什么饭,读的什么书,住的什么房,上的什么学。
有道是:交欢离合嫌夜短,寂寞无聊恨更长。孩子看见娘,无事哭一场。他们娘儿俩边说边哭,不知不觉间,上天的时辰便到了。众位姐姐都催七女快走。可儿子是娘的心头肉啊,十多年没见面,刚见面就要分开,怎么舍得呢?董仲见姨妈们催他娘上天,反而抱得更紧,哭得更凶了。
大姐心肠软,见他们母子难舍难分,便叫七女把董仲偷偷带上天去。七女想了想,便让董仲顺着天梯往上爬,自己腾云驾雾升天。幸亏董仲是半仙之体,爬得也很快,时间不长就爬完了一千步天梯。眼看离天堂越来越近了,董仲越爬心里越高兴,越高兴爬得就越快,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七女明知儿子爬得不慢,也看见儿子头上直冒热气,却还是一个劲地催儿子:"快一点,再快一点,还要快一点!"她真恨不得让儿子一步登天,因为一旦让父亲发现了,就会大难临头啊。
玉皇大帝见时辰已过,七个仙女一个都没回来,便令千里眼和顺风耳到南天门去探望。当他们把七女私自会子,带儿上天的事一五一十地向玉皇大帝禀报之后,玉皇大怒,定要处死董仲并将七女重新打入天牢。
王母娘娘见势不妙,又不好阻拦,便急中生智地说:"天牢只能锁住她的身,锁不住她的心。不如用定身法把董仲定在半空中,要她们娘儿俩永远不能团聚。用母子之情去折磨他们不是更好么?"
玉帝刚刚点头认可之际,千里眼便说:"董仲已经爬到半空中了。"玉帝立即向下一指,董仲就被定住了。再把手臂向外一挥,只听见"轰隆"一声,天梯便折断了。
董仲在半空中喊娘天不应,喊爹地无声,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悲痛欲绝。然而这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处境纵然要投河无水,想去上吊也无绳,真是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啊。这正应了那句"死又不断根,活也不转青"的俗话。
也不知过了多少天,董仲突然听见有人大喊自己的名字,仔细一听,是从昆仑山传来的,再一听竟是父亲的声音。董仲感到非常奇怪,父亲怎么也到昆仑山来了呢?......
董永见儿子一去不同,也来到了昆仑山。可是,天梯已断不能上天,他便站在山顶上大喊:"仲儿,你在哪里?仲儿,你在哪里?"
董仲在半空中向父亲哭诉了自己上昆仑山寻母,被外祖父定在半空中的经过。董永听完后大哭不止。
董仲见董永这样伤心,心里非常难过。他觉得自己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报,如今既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也不能帮助母亲分忧,只有一个办法,用自己的喉咙传话,以报答父母和乡邻们的恩德。父母亲听了儿子的声音,就如同见了儿子一般。尽管董僻,后来被救,但是百年之后,他又回到半空中去了,至今仍然在传话,因为董仲传活时都是模仿别人的声音,所以人们都称董仲为"和应子"。
据说"和应子"不仅帮凡人传话,而且帮助仙人传话,每年七月初七半夜三更,如果你用七张桌子叠起来,站在对面就可以听到牛郎织女说的悄悄话。天地之间相隔十万八千里,如果不是"和应子"传活,凡人怎么能听得见呢?这是真是假,你不妨试试看。
王母献计帮倒,董仲甘将"和应"当。
玉帝才断天仙配,又有织女会牛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