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参评青年诗人诗选

作者:佚名

更多经典: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




  接下来又失去了大腿
  它咴咴叫着,雪大啊
  它又没了肚皮
  接下去
  剩下的是马背
  剩下的还在减少
  马鬃和马颈也消失了
  最后马头也没剩下。
  我的酒喝光时
  雪也停了,我打个口哨
  空地上,有一座洁白的雪堆
  向我走来。
  
  诗观:诗是把世界没有的那些东西创造出来,所以诗言“无”。
  
  简介:刘川,1975年生”,著有诗集《面包诗》(待出);译有一些欧美诗人作品。现居沈阳。
  
  后花园
  
  刘汉通
  
  你一直想捉住,
  那只冥想中的蝴蝶:
  它忽左忽右,忽上忽下
  却始终在你的视线之内。
  因此,在不断的奔跑中
  你隐约感到身体内部
  悄悄的发生了变化。
  你看到了落叶的不同方向,
  向日葵吐尽了最后一滴黄金。
  其实,你一个人不该喜爱
  那些黑夜里闪烁的幻象。
  过去曾经在风中呈现的
  细小如针刺般的快乐,
  在你的心底沉淀并变得灰暗。
  而许多不明的事物,
  在你的周围布满了阴影。
  后花园:作为记忆的部分,
  加深了你对某段经历的怨恨。
  因此,你并不想知道
  那些暗处发出的光亮,
  如何修改一座教堂的遗址。
  尘埃终于落了下来,
  你分辨不清时间的多个侧面:
  是球体似的滚动,
  还是玻璃的碎片一样沉默?
  总有一些感动来自远方,
  或者此时此刻的忧伤
  闪电一样突然照亮了你——
  邮差捎来了短信,
  你一个人不该喜爱
  后花园的秋天——
  不断叠加的隐喻之间。
  你已更新换代了朗诵。
  当一场疾病席卷了你,
  你说:“神啊,在这里定居。”
  诗观:因为我需要快乐,所以我写诗;因为我需要自由,所以我写诗。
  
  简介:刘汉通,1974年出生。毕业于某师范学院政教系。广东廉江人。主要作品有《诗歌代数学》(组诗)、《塘山纪事》(长诗)等。
  
  河 南
  
  汗 漫
  
  莽原推开黄河,叫作奔流
  梆子追逼板胡,就是豫剧
  少林寺的禅意和刀光渐渐成为客厅里的花
   瓶
  一个僧人在游客的目光中坦然阅读琼瑶
  手举三角旗帜的导游头羊似地率领一群群
   英语、美金
  长眠于玉米地中央的杜甫,依然在梦回唐朝
   的茅屋秋风?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还乡,火车把背负诗囊的瘦马迫进公园和门
   票
  竖排繁体的唐诗竖排成了密集的钢铁栅栏
  五月牡丹、十月菊花开成舞台
  倾国倾城的经济们涂目描眉
  水袖长长,流淌于紧锣密鼓的阳光月光
  打坐在开封府里的包龙图作为开封市的旅
   游形象大使
  睁大比黑更黑的眼睛,侧耳倾听——
  
  清明上河图内外的市声隐约切入摇滚乐队
  开封土语早已被北京方言取代京腔京韵的
   地位
  北宋渺远,赶考的书生在路上掉头奔往沪深
   股市的方向
  大河以南,大部分棉花倒影成一朵朵热烈的
   棉纺厂
  最后的纺车与祖母们彻夜话别
  红桃,潜伏着桃树的忧伤和妖娆
  如同口红帮助少女把美和甜流传异乡
  
  冬夜,在外省的某个小旅馆里
  烟灰烧出众多漏洞的棉被温暖我的四肢——
  一个书生就成了一封没有寄回河南的书信?
  火炉上的水壶因沸腾而低叫,像一个充满激
   情的女人
  失眠,抽身坐起——
  这姿势与当年逐鹿中原的英雄自剑鞘中拔
   剑而出何其相似!
  但我脸上皱纹,是否类同剑上霜痕?
  
  诗观:我所倾心的好诗,应该具有深沉、内敛的抒情美感和驳杂、开阔的人生经验。
  
  简介:汗漫,1963年生于河南南阳。现居上海。有诗集《片段的春天》、散文集《漫游的灯盏》。曾获首届“河南文学奖”、《星星》1998年度诗歌奖。曾参加诗刊社第16届青春诗会(2000年,广州)、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2001年,北京)。
  
  我知道那口钟会在我身体中醒来
  
  汤养宗
  
  睡去的和正在嬉戏的东西太多
  比如前面那排静静的杨树,一致同意着
  脚下那群麻雀在觅食中的欢乐
  先是自由悠转,尔后变换着一个角度
  排列成另外的一片片树叶
  在斜坡上随意散开又集合
  
  你会跟着进入这个场景:去分辨
  那是几对翅膀?或记起
  另外几个朋友的名字,仿佛他们也在里头
  值得温暖,并感谢大地的温存和宽厚
  一切是那么整齐
  一点累赘也没有
  
  但是,我知道那口钟会在我身体中醒来
  又会说:“时辰到了!”
  无论谁来劝阻也没有用
  那群小鸟又会嚯地从地上飞起
  变成空中缥缈的雪花
  不知它们是在飞升,还是坠落
  
  诗观:一直想写简单的诗,但在与事物的对视中又不得不使自己变得复杂起来。诗歌叙述中与事物间的不可规约性,已迫使诗歌在形态上越来越显得多维复合,在时间上越来越显得回环互动,传统的诗性抒发和线性思维已经基本失去了它的作用。诗人必须对此保持警醒,并在综合的多向度的逻辑结构中,运作好自己意识活动中的零碎性、非连续性和流动性,以全新的语言难度和清醒而又相对“模糊”的诗歌面目,去“对齐”自己的写作真实。
  
  简介:汤养宗,1959年出生,现居福建霞浦。
  
  低 调
  
  宇 向
  
  一片叶子落下来
  一夜之间只有一片叶子落下来
  一年四季每夜都有一片叶子落下来
  叶子落下来
  落下来。听不见声音
  就好像一个人独自呆了很久,然后死去
  
  诗观:写诗是个体对世界作出反应的一种。
  
  简介:宇向,生于七十年代,现居山东济南。
  
  冬季的朝外大街
  
  苏历铭
  
  推土机在东岳庙对面拆迁的废墟上
  撕裂土地
  随着尘埃的飘落,商贩们沙哑的吆喝
  污染着都市的肺叶
  
  地铁在朝阳门的肠胃里穿梭
  寻找跳动的心脏
  康恩大巴正匆匆驶过
  蜕变的新贵,在纤手的轻挽下
  纷坐于酒店的大堂,豪华的包厢
  推杯换盏,切割着财富的软肋
  
  旺市百利的超市里,人声鼎沸
  柜架上精致包装的食品无法产生时代的食
   欲
  故乡的菜地已经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那是我的生命的根
  在浮华的空隙
  怀念铁锅里烧沸的清汤
  
  地下通道里,浪迹四季的歌手
  情抱吉他,不停地吟唱着忧郁的老歌
  池散落的长发变成飞天的乐谱
  打动我似乎失聪的耳朵
  有人停下脚步,沉浸其中倾听
  而我却不敢停
  不敢盘点遗失的岁月
  
  朝外大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专卖店里昂贵的皮鞋
  莫名其妙地穿在我的脚上
  穿着它,每天我都走在朝外大街上
  迷失在朝外大街上
  
  诗观:诗歌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现实,更来自想象。拒绝晦涩和不知所云的表达方式,始终坚持空灵而质朴的语言,在每首诗的词语和细节中,力图表现自己的思想。诗歌不是梵语,也不是刻意雕琢的瓷器。诗歌需要用激情和思考去创造。诗歌没有标准,拒绝帮派,在诗界边缘的自然状态里,独立且欢愉地写作。
  
  简介:苏历铭,1963年生于黑龙江佳木斯市。1983年公开发表诗歌作品。历经大学生诗派、第三代诗潮等活动。 90年赴日本留学,淡出诗界。1998年重新发表作品。参加第19届青春诗会。出版《白沙岛》(与人合集)《田野之死》《有鸟飞过》等诗集。现居北京。
  
  流经我们身边的那条大河
  
  杜 涯
  
  流经我们身边的这条大河
  也曾流经去年
  那时我们一个劲相爱,不懂得
  外部事物。春天,桃花,流水
  这一切究竟与什么相关?
  
  现在我们就坐在它的旁边
  看它怎样平静地带走桃花
  沙子、水草、上午的时间
  不,在它的外部我们总是
  想不明白
  甚至包括水面上波动的阳光
  一叶载着放蜂人的家当的小船
  那漂流的、孤独的
  春天!
  
  诗观:诗歌的最高境界是沉默。
   沉默,仿佛晴朗的冬天里的树枝和天空,是一种脱尽了叶片、繁华和各种色彩的明朗、博大、纯净和透明。
    沉默,是一种完成后的状态,是一种终级的高度,非经历丰厚的生命不能抵达。
  
  简介:杜涯,女,1968年生子河南省许昌县乡村。毕业于卫校护士专业,曾在医院工作10年。1988年开始写诗,有诗作散见于国内外诗报刊,诗作入选某些选本。曾参加《诗歌报月刊》第一届“金秋诗会”、诗刊社第18届青春诗会。出版有诗集《风用它明亮的翅膀》。现居北京。
  
  陶 瓶
  
  杨 梓
  
  一个洁白的陶瓷花瓶
  从西夏到现在没有一点残缺
  当年是哪位女子插过哪些鲜花
  浇过哪口井里或者哪条河里的水
  又在风尘中经历多少人的珍藏
  只有花瓶守着秘密
  
  夜深人静 他似乎听见什么
  感到一个女子在瓶口轻歌曼舞
  很像十月的金菊
  散发着一圈淡淡的光晕
  花瓶为他诉说着一段忧伤的故事
  水在天上而花在瓶里
  
  诗观:诗是最美的艺术之一。最美的艺术是可以感觉却无法言说的,只能比喻。比如诗与音乐、美术之间,在翻译过程中丢失的部分正是诗歌。
  
  简介:杨梓,1963年出生。,现在《朔:方》编诗。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诗作近万行,入选众多选本。出版《杨梓诗集》、抒情史诗《西夏》(上卷)。曾参加诗刊社第15届青春诗会。两次荣获宁夏文艺评奖诗歌一等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像一条影子
  
  李 双
  
  ……像一条影子。疲倦于十一月的铁栏
  我最终在你又一种崭新的背叛中放慢了奔
   跑
  让我活到明天 让我在走下四楼的阶梯之
   前
  请求一小会暗泣
  请求秋天在一只黑鸟阴郁的胸腔爆炸
  剃掉满头的咒语我是否可以退居于一头逃
   离之豹的内心?
  撇开那件虚拟的外套 在草丛的第一根石
   柱下面
  我们是否可以忽略前面的人生?
  不 我不想现在就离去 即使空旷的走
   廊寂静一动不动
  我也会沿着谎言爬上幻想的手指
  但我不得不松开早晨的花园 在那里
  又一匹马在草叶上停止了风吹 黑夜的宽
   恕与照耀
  来得多么及时
  我只想让一个人
  知道我正在死去的秘密。一生的热爱如此轻
   易
  介入对你的伤害。对一个动词的形容掀开了
   后半夜的瓦缝
  这是你的半只眼睛倒在饥饿上 这是你被
   震撼的树叶
  与喊叫。一次遥远的涨潮
  一根失败的麦秸
  我回忆起你肋骨左边第九棵冬青 你耳朵
   外面
  门的喘息
  我回忆起海水的拍击修改了你游动的姿态
  穿过圣诞节最后一首祷词 我们在一小杯
   白酒中
  停下来
  然后我们才开始亲吻 哭泣 在雨中交媾
  直到一场薄雪走到下午的阳光
  
  诗观:一如赫尔曼·海塞所言,好的作品必然具备两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否定的声音,它摒弃了一切想象的诗意的美化与抚慰——第二种声音他称之为天国的声音,呈现另一本质另一现实的声音,它肯定人类的良知。
  
  简介:李双,1969年生。曾参加诗刊社第17届青春诗会。
  
  伸过院墙的向日葵
  
  李 岩
  
  整整一个夏天
  一棵孤独的向日葵从院墙伸过头颅
  他的头颅没有引起行人的注意
  高大的院墙内
  是一所废弃、行将倾塌的房子
  无人居住
  却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捆住了它
  这个满腹心思的绿孩子
  用宽大的手脚捧着硕大的头颅
  他想“把这只空气中的盘子递给谁呢?”
  不知道谁残忍地将一粒种子遗落在此
  
  整整一个夏天就这样过去了
  一棵孤独的向日葵从院墙伸过它面孔
  金黄的头颅
  它饱满的黑色颗粒
  可能被风吹到一片沙丘
  也可能顺着躯干重返泥土
  
  诗观:诗歌的功课要求我们必须放弃美丽、纤巧和精致的原则,而去学习粗鄙,站在我们窗外的现代语言中的“奥尔甫斯”是“那个充满奇迹的粗人。”
  
  简介,李岩(原名;李光),1960年生于位于普陕峡谷的陕西佳县,1983年陕西师大语文系毕业,从大学时开刊社第10届青春诗会,在《诗刊》发诗《北方叙事》等五十余首。
  
  我去过许多地方……
  
  李 南
  
  我去过许多地方:庄稼连着农舍
  白天接着黑夜
  篱笆上晾晒的花衣
  妇女们在房顶簸谷或选豆
  黄牛俯下身去,在水渠边喝水
  呵,它在啜饮土地无边的灾难
  
  我独爱这个地理的中国
  是因为我没有去过别的国家
  我爱落日下方的垄沟
  也爱各种方言、农民干活儿的姿势
  一棵稗草斜过它的身体
  几座坟茔,让远逝的人群与大地平行。
  
  这就是我的祖国:
  迷信和战争走过它每一寸肌肤
  这就是我的人民:
  在风中,他们命若琴弦
  
  诗观:诗歌改变了我对命运的认识。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