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参评青年诗人诗选

作者:佚名

更多经典: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




  半夜里被湖水凉醒的居民
  有点像骆驼
  他们把刚刚被商业折腾过的一切
  都贮藏到了他们的背上
  
  诗观:诗歌实际上是承受,生活在跨了世纪的年代里,我总是感到有着无法诉说的疼痛,这种疼痛是属于像我这样的卑微者的,那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将永远纠缠我的一生。
  
  简介:庞余亮,生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参加过第18届青春诗会。现居江苏靖江。
  
  这里或那里
  
  荣 荣
  
  让那些丑丑的事物也沾上甜霜
  扭曲的影 阴沉的铁 豁嘴的言辞
  漆黑的野鸽子落在春天的脚跟
  最早泛滥的绿和最后
  暖过来的石头 都是春的住所
  这里或那里 中间夹一些
  意料之中的喧哗
  
  从这里向那里 风很干净
  笑声很清朗 在彻夜不眠的城里
  在鸡鸭吵嘴 猪狗争食的乡下
  一颗友善的心总有走不完的亲戚
  情侣们在城乡间漫步
  他们踮起脚就够着的春天
  离天堂最近
  
  还犹豫什么呢
  在这里与那里之间
  总有一种尺度可以丈量
  总有一种现状 定夺去或留
  当我不能区分一叶彩蝶和一朵花
  飞舞和坠落是同一件事
  
  就像这里和那里
  快乐和痛楚有着同样密集的雨脚
  只有春天漫天漫地 这就够了
  当我对你说:“这里!”
  我的手也指着那里
  
  诗观:诗歌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因此,只要是恰当的表达,什么样的句式、词语,无论写什么和怎么写都不为过,你爱怎么就怎么吧。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写出更多真实可感的、美的诗歌,并且尽可能地精致或者开阔,能独一无二就更好。
  
  简介:荣荣,本名褚佩荣,1964年出生于宁波,1984年毕业于浙江师大化学素,现在宁波文学港杂志社工作。写诗多年,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诗作,出版有《风中的花束》《雨夜无眠》《流行传唱》《像我的亲人》等多部诗集,《像我的亲人》曾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参加过诗刊社第10届青春诗会。
  
  战 争
  
  胡续冬
  
  电视里,我看见一个伊拉克小孩
  头部被炸伤,在医院里
  号啕大哭。白纱布底下,是
  焦黄的小圆脸,塌鼻子,大眼睛。
  我和妻子几乎同时发现
  他和幼时的我十分相像。
  在摄于1979年的一张照片上,
  同样有着塌鼻子和大眼睛的我
  在为重庆郊外一只桀骜不驯的蟋蟀
  而哭泣,焦黄的小圆脸上
  挂着豌豆大小的泪珠。
  那时,我的父亲在广西凭祥附近
  一处设在榕树树洞中的
  战地指挥所里,一簇仇恨的火焰
  正从另一些塌鼻子、大眼睛孩子的父亲手中
   的
  火焰喷射器里跃出,要去
  吞噬他的左手。几个月后,
  我看见父亲布满胡须的陌生的面庞,
  吓得一言不发,躲在了母亲身后。
  而现在,我听见那个伊拉克小孩
  正用阿拉伯语呼喊,字幕上的汉语
  清晰地打出——“爸爸!爸爸!”
  
  诗观:诗歌是我的一种必需,是我与世界发生的诸多种认识、改造关系之中的一种。我通过诗歌与世界建立一种想象性的关系,在这种想象性关系之中,我与世界均发生了或隐秘或剧烈的偏移,偏移的结果是导致无数个其他的我被书写活动“发明”出来并各行其道,生活在无数个被“发明”出来的我与世界的关联域之中。
  
  简介:胡续冬。本名胡旭东,1974年生,重庆合川人。199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2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任教。
  
  河 流
  
  泉 子
  
  是他的祖母将他扔进了一条河里
  就像被抛掷的另一块石头
  缓缓地,沉到了河底
  是一个瞬间,在抹平水面上那些细小的涟漪
  他的父母亲并没有再一次记起这个失踪了
   的孩子
  他们依然在河的下游,洗涤、淘米
  烧制他们的一日三餐
  并从水中钓起了一条,又一条的
  由他的孩子的身体喂养长大的鱼
  
  诗观:诗歌是对词语的召唤。每一个词语都构筑着一个独立而自在的空间。一首完整的诗歌是用词语的光芒构筑成的一间屋子。这是一间美妙的屋子,它并不为时间、不为黑夜所吞噬。
  
  简介:泉子,男,1973年出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诗歌创作,共发表诗歌、随笔700余首(篇)。作品入选《中国诗选》《诗歌评论》等十多种选本。著有诗集《雨夜的写作》。曾获浙江文学之星提名奖、2000-2002年度浙江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现居杭州。
  
  对尊塑像的凝望
  
  娜 夜
  
  我一边看
  一边为他重新命名
  
  我从未这么认真地使用过我的眼睛
  
  当它开始发热 变亮 让石头变软
  透过时空的风霜
  信仰的锈迹
  在他凸起的地方凸起
   逆光的地方逆光
   在他停止的地方继续思想
  我感到:激情
  还在
  
  许多次我以为我已经抵达了触摸
  ——在他空荡的臂弯
  埋进我的头
  
  诗观:赞美中隐含祈祷。
  
  简介:娜夜,60年代出生,在兰州。某新闻单位工作。
  
  代 替
  
  殷龙龙
  
  你们替我朗诵
  替我说出我的心里话
  这个酒吧
  便会暗下去
  
  你们端着扎啤
  眼睛放光
  我会藏起老虎的尾巴
  也会露出嘴脸
  
  你们修好楼梯
  替我走路
  那个人已经到家了
  正和老婆吵架
  
  你们替我留起长发
  替我在外奔波
  谁又在搭建自己的房子
  请大地绕着过
  
  诗观:诗歌是灵魂的吟唱,它在保持大气、粗砺、硬朗的同时,更是有激情,更深地切入本质的东西。诗歌是我们的核。我知道我的作品往往缺点和优点同在,泥沙俱下,然而,我不会再在作品的形式技巧上多做停留,哪怕是一会儿,都,来不及。
  
  简介:殷龙龙,北京人。1962年生,寅虎。
  
  赞 美
  
  曹国英
  
  我要说出梦中的一切
  
  那蒙昧的饥渴
  那神的少许音乐
  那致命的歌唱
  那太阳和钟声
  那圣灵,虔诚和斋菜
  那丝绸做成的袈裟
  那肉体凡胎的多次洗礼
  那两只苹果,两只梨
  那广阔的大地和海滨
  那生长的姓氏
  那所有的绿和蓝
  那水罐及血液
  那扬州通往贾府的路
  那比纬线更长的深渊
  那些模糊不清的事物
  是它们留住了暖风和青草
  我活着
  心灵担负不可推卸的责任:赞美
  
  诗观:诗歌是梦中一个完好的意象,是凝天地之气,是哲学和宗教的思考,是现实世界对心灵的冲击而产生的那些冥冥之中的东西。
  
  简介:曹国英,女,1964年生于山东临沂,1998年开始在《诗刊》《诗选刊》《山东文学》等期刊发表诗歌。现供职于山东省莒南县旅游局。
  
  遥想小时候和父亲从山间晚归
  
  雪 潇
  
  父亲在骡子后面
  一捆青草在父亲后面
  我在青草后面像青草的小尾巴
  
  对面的西山 在葫芦河的后面
  太阳在西山后面 像西山的红尾巴
  太阳的后面是夜,夜是太阳的黑尾巴
  
  夜的后面
  就是远方
  远方后面
  就是父亲常说的好地方
  在十二三岁的我看来所谓好地方
  那是世界上最远的一种远
  是远方的尾巴
  
  诗观:诗,从“言”,从“寺”,言语的庙堂,语言的圣殿,是人类用语言筑成的教堂,它信仰的是真、善、美。有些人,他们即使在庙堂之上,却也是求财问福,这样的诗人,自然不是真正的诗人。
  
  简介:雪潇,原名薛世昌,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教量。出版有诗集《带肩的头像》和专著《文学创作论》(2003年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
  
  往 昔
  
  蒋三立
  
  古老的黎明来得太快了
  树上的鸟叫醒了昨天的梦
  东边的太阳掀去了一层薄薄的红纱
  一些往事还在脑海里相互辉映
  
  如果没有别的需求
  我的心就会露珠一样安静
  溪水一样透明
  也不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我得把一些事情遗忘
  心态安详地活着
  像一些开谢了的花朵,把春天丢在一边
  
  我经过夏天的锯木场
  一截一截的木料、飞溅的木屑
  还有那年轮中的花纹
  为什么又成为那可贵的一年、一月、一日
   一分钟
  只是没有嘶唉、嘶唉……
  一阵高过一阵的响声
  
  回到屋内,我想写点什么
  一支笔却被眼里的泪水淹没
  
  诗观:诗是时间、空间、有限、无限、事物、经验等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心灵意象。相对于精神,它是物质世界的反照,是天空和大地之间的一种光亮。我追求的诗,应是情、智、美的统一体。它依靠语言——语言勾勒的画面,语言的音乐流韵,语言表达的内心的情感的美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及高迈的精神……
  
  简介:蒋三立,60年代中期出生于湖南永州,当过中学教师,搞过经济研究,现居永州。诗作被筅入《青年诗选》《中国诗萃精评》《2002年度中国最佳诗歌》《2003年中国最佳诗歌》等多种选集。著有的诗集《永恒的春天》《蒋三立诗选》。参加过第19届青春诗会。
  
  把土豆从地里刨出来吧
  
  韩 歆
  
  把土豆从地里刨出来吧
  为什么你还沉默着
  坐在长了草的田埂上
  微风从场上的柴垛绕过来
  扑在你脸上
  满是炊烟的味道了
  亲爱的,吸了这口烟
  就把土豆从地里刨出来吧
  
  路边白杨的枝叶都快把地头遮满了
  你的胡子又扎人了
  那边刚收割的麦茬有甜蜜的小伤口
  你看那晚霞又在变着无穷无尽的小把戏了
  快从那田埂上起来吧
  快把土豆从地里刨出来
  就像你第一次第一次把心掏给我
  你看夜
  很快就要把我们暖暖地覆盖了
  
  诗观:说到底,诗歌的功能就是两种:言志;抒情。“有真意,去粉饰,不做作,勿卖弄”。可以自娱,可以悦人。动不动拿诗歌说事,要达到一个什么功利目的,没什么意思。
  
  简介:韩歆,1974年生,汉族,学医而写诗,认为医可救人性命,诗可疗已灵魂。先后从事医生、记者、主编、网络策划等职业,现任某公司副总经理。曾获《诗刊》、中国诗歌学会、《星星》等诗歌奖,作品入选多个选本,著有诗集《信封里的棉花》。
  
  我爱着生活……
  
  黑 枣
  
  我爱着生活中的小。东山村
  像一粒蚕豆般躺在梦的笸箩里
  隔夜的风,将河流的身子翻了个身
  春天就到了……
  可是妈妈,我暂时迷失了家的方向
  因为我再也听不到你唤我回去的声音
  春天说到就到了
  我仍然爱着这生活中的小
  灯盏上的诗篇。怎么也拧不大的想象
  有时候一滴泪珠就比一片大海
  更容易将我打翻在深夜的井台上
  
  诗观:我总是期望着从琐碎的生活中找到我喜欢的诗歌:潦草的生活里简单的诗歌、困顿的生活里干净的诗歌、病态的生 活里健康的诗歌……我还不能找到,我始终在寻找着。
    如果我的诗歌表达了我生活的某些片断,只能证明我的这种期望和寻找,从未间断,永远也不会间断。
  
  简介:黑枣,1969年生。现居于一个叫“角美”的小镇,经营一家个体书店:新书店。曾参加第19届青春诗会。
  
  重金属
  
  黑 陶
  
  五月可见家乡土地的野蛮与愤怒。五月家
   乡是如此野蛮与愤怒的一位男子。
  发白含青的麦芒坚挺、呼啸,像暴烈的骤雨
  箭镞的麦芒,由五月家乡一夜绽射。
  发白含青的麦芒,占据天空,刺痛灼热却是
   发绿的家乡太阳。
  
  我总是站着。看那时劳动的父亲在麦芒阴
   影里灿烂喝水。
  火焰属于沉默。麦海边缘的沉默之火,
  是全世界集中起来的、散发金光的蛇,
  现在,正一刻不停地缠绕、咬啮着受难窑中
   暂属泥土的家乡之陶。
  
  诗观:沉默,并且,写。
  
  简介:黑陶,1968年出生,江苏宜兴丁蜀镇人。199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现居太湖北岸的无锡。
  
  园 子
  
  靳晓静
  
  我的园子
  白日梦天才的园子
  被土掩埋了
  被水流走了
  水和土是时间的两只手
  是两扇院门
  
  我多想回去
  像一只动物的幼崽
  用鼻去碰碰草叶
  还有草叶上的瓢虫
  还有从迷宫中爬出的蚂蚁
  它们的命运让我担忧
  
  那年我三岁
  离降下我的天堂
  还不太远
  我扎着蝴蝶结
  坐在园子的石柱上
  看见祖母般的树皮
  指甲般的花瓣
  没有人觉得我形迹可疑
  
  园子,我最初的爱
  院门之外 别让我流浪
  
  诗观:诗歌是向内的眺望,直到与潜意识的大河相汇。内心生活的体验在与亘古的沟通中重获审美价值。
  
  简介:靳晓静,女,生于北京。1988年起发表诗歌作品,另有翻译作品、随笔发表。诗歌作品曾多次获奖,收入多种选本。现居成都。
  
  学习那美和情欲的
  
  蓝 蓝
  

[1] [2]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