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8期

原创新作

作者:佚名

更多经典: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




  乔家大院正门
  拐个弯就到了暮年尽头
  一个时代的牙齿脱掉了
  另一个时代的烟雨却长出了新茧
  吴道台宅第后院
  火舌的灰烬仍在奔跑
  前边连着古邗河的脉络
  长江潮起潮落
  湮没了尘土与浮华
  故事中隐藏的孤独
  只有深夜天籁带来慰藉
  我和你都是故事的主人
  岁月与黎明擦肩而过
  烟雨的故事在烟雨深处渐渐明朗
  
  背影的历史
  一个不老的老头
  恍惚中有些灰暗
  弯曲的眼球在晃动
  潺潺的流水声
  镌刻时光铜镜面谱
  一本线装书
  古老的星星
  是一个个活跃的逗号
  棉线挟住的阳光
  依旧在凝视
  每一页都有英雄泪和花落的清音
  故乡的炊烟
  把黑陶碎片和青花玉兰
  袅袅地带向辽阔的穹顶
  吴越梦歌
  魏晋风骨
  锁住世界冰冷的目光
  历史的背影
  是昨日一个女人繁花的旧梦
  也是今天田野上垂下的麦穗
  我在古运河捞起的月色
  像背影中的老人
  深藏了五千年不锈的历史
  
  我怀愈一片落叶
  秋风的碎步
  引我回归故乡
  寻找一片落叶
  这是一种声音
  这是一盏油灯
  我伊呀学语
  第一句称呼他就是——同志
  这是一片橙黄的天空
  伴着我和一盏渔火
  渡过五十个春夏秋冬
  从故乡古榕飘下的落叶
  就是我沉默寡欢的姑丈
  他的父亲是一座山
  他的母亲是一条河
  他是故乡一只蝴蝶
  在天空纷飞了七十多年
  所有的渴望已深埋在富庶的泥土
  现在他带走了所有的哀愁和疲倦
  让炊烟变成一根线
  永远拴着他的灵魂
  或许这片落叶
  燎燃过一片火海
  变成一种誓言
  变成一种信念
  然后在荒漠的山冈
  垒起一座坟冢
  把人间的世态炎凉写入天堂的经卷
  
  三月
  春雨穿过三月的酒窝
  滴着空旷的清冷
  寒气让野菊添了一层乡愁
  时光凿开隧道
  又见汉时明月瓣着嘴唇
  轻舔羞涩的海棠
  天堂雪粒
  留下的倩影
  已停泊在二月河原野
  广陵潮刚过
  瘦西湖的烟花
  飘满了春日笑靥
  柳絮孵的梦
  比棉花和雪花的梦更轻更自
  从江南到江北
  随处是心花怒放的愿望
  我把三月剪影的白
  淹没了所有的黑
  让三月的歌谣桃红柳绿
  
  盛世桃花(组诗)  孙其昌
  
  孙其昌,山东肥城人,1956年12月出生。山东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肥城市副市长。多年从事基层工作,曾任农村支部书记,企业厂长经理、乡镇党委书记。十多年来发表诗歌、学术论文二百多篇,并多次获奖。现兼《青年思想家》学术委员、特约记者。
  
  又见桃花
  今天的桃花
  已不再是招摇的季节
  我一次又一次地
  想唱响桃花
  一次又一次
  不想重复自我
  又见桃花
  片片花瓣
  仿佛改换了门庭
  酡红的笑意里
  醉倒了多少商旅游客
  盛世桃花打开了
  桃乡人渴望丰盈的心田
  涌动的红霞亦如思绪
  一波连着一波
  
  桃花开了
  桃花开了
  朋友来了
  桃农大叔
  早早地守候在桃园
  望着今年的桃花
  说着往年的故事……
  频频招呼着老朋友
  不停握着陌生人的手
  呀!这么多新面孔
  乐呵呵的笑声,潮涌般的人流!
  拾起串串脚印
  留下张张笑脸
  记下声声赞叹
  渴望着秋天
  期盼着明年
  相约桃园
  和谐桃乡,桃花灿烂!
  
  丘明湖湿地
  一汪清澈 几株芦苇
  垂柳摇曳处
  几只野鸭戏飞
  还有脚下这几朵荷花
  在这干燥的北方
  在北方夏目的一个清晨
  朝阳拂照着这个秀丽的北方水镇
  水并非无缘而聚
  大自然与人类
  在梦幻中成就了这片湿地
  《左传》曾撰于此
  湿地因左丘明
  而流动文脉与神韵
  人并非无缘而游
  沧海桑田 时光轮回
  水和影揉搓成了这一天
  乡愁牵回了
  那三千里云和月
  在缕缕炊烟的萦绕中
  圆了这神往的梦
  夏目的芦苇
  在精心装饰
  水鸟不顾垂柳的抑郁
  盼望着白天鹅的早归
  亭亭玉立的荷花仙子
  孤芳自赏着无瑕的倒影
  湿地,丘明湖湿地
  北方因你而有了几许柔媚与靓丽
  
  家乡的河
  家乡身边的那条河
  毫无倦意地流
  祖祖辈辈传诵着
  “泥马渡康王”的神奇传说……
  依稀回到了儿时的学堂
  “康王河水清又长
  在那河南岸
  有一个美丽富饶的村庄
  我可以骄傲地对你说
  那就是我的家乡……”
  小学四年级的那首诗
  老师还圈上了“优”字在全校传诵
  日月轮回桥头那棵垂柳
  又苍老了许多
  两岸挺拔参天的白杨林
  好像从来没这样生机勃勃
  迎着渐凉的秋风
  村街两旁
  新砌楼房与拓宽的路我难以辨认
  父老乡亲兄弟爷们
  年轻人还拿我当外来的游客
  一壶老酒绵香醇厚
  一首乡谣 情意悠悠
  一段岁月 天长地久
  乡情是更长的一条河
  听着乡音的河流去寻找故乡
  它让我想起
  少年的梦就枕在这条河上
  
  孙家桥
  谁也说不清
  什么年代修建的孙家桥
  一百零一岁的老奶奶说
  她也记不清了
  年近八旬的老父亲说
  只记得民国二十六年
  一场洪水冲毁了桥
  孙氏家族你一瓢高粱
  我几个鸡蛋
  凑起来又重修了这座桥
  至今石桥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逢年过节老孙家都要到桥上
  烧香磕头乞求平安吉祥
  阔别三十年
  我又回到了孙家桥
  依稀听到了
  儿时夏夜里在桥上乘凉
  老爷爷讲的喝玉米粥吃白面馒头
  那是神仙的天堂……
  新农村建设的春风
  吹进了衡鱼庄
  年轻一辈
  又商议着拓宽这座桥
  历史悠悠风雨沧桑
  古桥新貌
  又承载起新的希望和梦想
  
  乡情放歌
  一生中最值得感恩
  莫过于生我养我的故乡
  它是我生命根植的土壤
  看见 缕缕袅袅的炊烟
  仿佛勾勒出母亲的面庞
  看见村口参天的白杨
  仿佛幻化成父亲的脊梁
  翻阅祖先留下的乡土书
  就会发现
  辈辈生息繁衍年年风雨沧桑
  咀嚼故乡最纯朴的歌谣
  就会发现
  句句生机盎然声声五谷飘香
  穿过村子的那条康王河
  有过欢乐有过悲伤
  它流淌着古韵
  它流淌着儿歌
  还流淌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老孙哥的大棚杏
  王五弟的奶牛场
  还有老支书新农村建设的大气魄
  这一切一切勾起我联翩遐想……
  故乡啊故乡
  以桃酿酒醉倒过多少乡愁
  以米煮饭生命的养分经年不变
  虽游离他乡
  却带不走心灵里坚韧的根须

[1] [2]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