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王玲凤



  摘 要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测查了526名 特殊家庭和510名普通家庭的 小学生和初中生。结果表明,特殊家庭子女的自我概念(2.20±0.49)最差,其次为学习认 知 问题(2.09±0.66)较多,再者是性格缺陷(2.03±0.54)和情绪问题(2.00±0.51)。特 殊家庭 子女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 体心理健康状况均显著劣于普通家庭子女。不同类型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显 示,分居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流动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较多,其次是离异 、丧偶和再婚家庭子女,留守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少。特殊家庭初中生在学习认知上 存在的问题显著多于特殊家庭小学生。特殊家庭小学女生的自我概念问题显著多于小学男生 。特殊家庭初中男生的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性格缺陷和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显著 劣于初中女生。
  关键词 特殊家庭子女 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
  分类号R395.6
  
  1 引言
  
  所谓特殊家庭就是指与普通家庭有别,家庭成员构成特殊,缺少健全机制的家庭。特殊家庭 相对于完整健全的家庭来说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需要通过双倍的努力才能实现一个家庭的 正常功能,这给生活在特殊家庭中的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有关特殊家庭子女的心 理健康状况,目前国内研究较多的是离异家庭子女,其他特殊家庭子女的研究很少。对离异 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部分研究使用的是心理卫生评定量表(SCL-90),这 一量表不适宜用来评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自然其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还有部分研究采用了国内学者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但因为这些量表的结构框 架来源于国外,在对国内中小学生的适用性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这些针对普通家 庭孩子编制的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可能不适用于研究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鉴于此 ,本研究试图编制一份能涵盖中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情绪、行为、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的 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的适合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测查问卷,对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 康状况进行研究。
  
  2 方法
  
  2.1 被试
  在湖州市抽取10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其中城市和农村小学各3所,城市和农村初中各2所。 在每个学校抽取特殊家庭学生和普通家庭学生若干名进行调查,共调查学生1036人。特殊家 庭学生526人,小学285人,女生146人,男生139人;初中学生241人,女生115人,男生126 人。其中离异家庭孩子106人,丧偶家庭60人,分居家庭52人,再婚家庭72人,孩子留守家 庭58人,流动家庭108人,寄养家庭36人,父母残疾家庭30人,父母或祖父母犯罪家庭4人。 与特殊家庭学生一起接受调查的普通家庭学生510人,其中女生246人,男生264人。小学280 人,女生138人,男生142人;初中学生230人,女生108人,男生122人。
  
  2.2 测量工具
  (1)自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首先查阅国内外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文献[1-3],通过访谈法了解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困扰,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一份适用于 特殊家庭学生和普通学生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并经过两次修 订和预测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为四点量表,让学生对有关心理状况的陈述根据自己的符合程 度 进行评定,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按1~4分评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定结果进行因 素分析,结果表明,参与因素分析的事件有75个,特征值大于 1的因素有 10个,能解释 71 .23%的变异。但因素碎石图表明,抽取6个因素更合理,能解释 58.97%的变异。因此,正式 的问卷共包括75个项目,分六个方面,分别为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情绪问题、 性格缺陷和自我概念,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 系数为0.83~0.86;项目与因子分的相关系数为0.84~0.90;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9 ~0.85。
  (2)集体施测,小学二年级学生由研究者读题,学生独立完成;小学其它年级学生和初中 学生由学生自己阅读题目,独立完成。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管理和 分析。
  
  3 结果
  
  3.1 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的差异
  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大小排序为:自我概念(2.20±0.49)、学习认知( 2.09±0.66)、性格缺陷(2.03±0.54)、情绪问题(2.00±0.51)、人际适应(1.75±0. 55)、行为问题(1.60±0.61)。两两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各因子得分两两间差异均显 著。依据计分标准,分数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因此,特殊家庭子女的自我概念最差, 其次为学习认知问题较多,再者是性格缺陷和情绪问题。
  
  3.2 特殊家庭和普通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从表1可知,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与普通家庭子 女均存在显著差异,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均显著高于普通家庭 子女,即特殊家庭子女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自我概念 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显著劣于普通家庭子女。
  
  
  3.3 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来自特殊家庭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在学习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特殊家 庭的初中生在学习认知上存在的问题更多。特殊家庭子女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的 其它方面,不存在初中生和小学生之间的显著差异。
  对特殊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5(年级)×2(性别)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除自我概念因子均分外,其余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分和心理健康总均分均存在显著的年 级差异。LSD后继检验表明,学习认知、情绪问题因子均分均为2年级显著大于4年级,3年级 显著大于4、5、6年级;性格缺陷因子均分为3年级显著大于4、5、6年级;人际适应、行为 问题和心理健康总均分均为2、3年级显著大于4、5、6年级。总的来说,特殊家庭小学生2、 3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随着年级的增长,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减少。自我概念因子均分 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自我概念问题多于男生。其余因子均分和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不存在 显著的性别差异。各因子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的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对特殊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3(年级)×2(性别)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分和心理健康总均分年级差异均不显著。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 为问题、性格缺陷因子均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即男生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性格缺陷因子和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上显著劣于 女生。各因子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的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3.4 不同类型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不同类型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分和总均分见表5(由于父母或祖父母犯罪 家庭只有4人,不进入分析讨论),单维方差分析表明,除自我概念因子均分外,其余心理 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分和心理健康总均分均存在显著的家庭类型间的差异。LSD后继检验显示:学习认知因子得分分居家庭大于其余所有家庭子女,除了留守家庭子女外,其余家庭 与普通家庭子女均有显著差异;人际适应因子得分分居家庭大于其余所有家庭子女,离异、 丧偶、再婚和流动家庭大于留守家庭子女,离异、流动家庭大于寄养、残疾家庭子女,离异 家庭大于再婚家庭子女,除了留守、寄养和残疾家庭子女外,其余家庭与普通家庭子女均有 显著差异;行为问题因子得分分居家庭大于其余所有家庭子女,丧偶、再婚和流动家庭大于 留守家庭子女,除了留守和残疾家庭子女外,其余家庭与普通家庭子女均有显著差异;情绪 问题因子得分离异、丧偶、流动家庭大于留守家庭子女,离异、分居家庭子女大于留守、再 婚、寄养和残疾家庭子女,除了留守家庭子女外,其余家庭与普通家庭子女均有显著差异; 性格缺陷因子得分分居、流动家庭子女大于留守、再婚、寄养和残疾家庭子女,分居、流动 家庭子女大于离异家庭子女,丧偶家庭子女大于留守家庭子女,除了留守、寄养和残疾家庭 子女外,其余家庭与普通家庭子女均有显著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分居家庭子女大于其 余所有家庭子女,离异、丧偶和流动家庭子女大于留守家庭子女,除了留守家庭子女外,其 余家庭与普通家庭子女均有显著差异。总之,不同类型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显示,分居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流动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较多,其次是离 异、丧偶和再婚家庭子女,留守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少。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