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构建智障儿童普校良好教育安置模式”的研究报告
作者:金 野 宋永宁
关键词 智障儿童 普校 安置模式
分类号G764
1 问题的提出
到2000年底,全国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为390,611人,其中视力残疾41,260人 ,听 力残疾72,309人,智力残疾126,262人[1]。对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问题是我们 经常面对的 重要问题。国家教委从1994年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随班就读工作,即让1—2名特殊学 生进入普通班级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这种特殊学生的教育安置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 了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然而此模式是在我国经济条件落后的状态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 种安置形式。这种形式的弊端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随班就读的师资质量没有保证。随班就 读的教师不仅要熟悉普通教育,而且要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掌握特殊教育的规律 和方法。但是我国普通学校的教师在师范院校未学过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当他们 在实践中面对班级上的随班就读学生时,自然会力不从心;二是我国普通班级 班额过大 ,在有限空间、时间内大班额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会顾此失彼,很难做到关注到特殊学生, 这就导致了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实际上成了随班就坐,随班就混和随班混读[2,3];三是在这种安置模式下随班就读的对象有限大的局限性,它的对象只局限 于轻度残疾的学生,而相当数量的中重度特殊学生被排除在了随班就读队伍之外。
长期以来,对于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安置,我国主要采取隔离式的培智学校教育模式。自从 我国推行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工作以来,部分弱智学生就近编入附近的普通小学的普通班级中 ,与健全儿童一同接受教育。我国对弱智学生随班就读的安置模式同样存在着上述三种弊 端。在普通班级里,智力落后儿童不但得不到合理的教育,甚至最起码的社会适应、生存技 能都学不到。我们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1994年萨拉曼卡会议提出:每个儿童都有其 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因此,要真正实现受教育权利,教育体制的设计以及教育项目的 执行都应该考虑儿童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要。[4]日本21世纪特殊教育 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提出:21世纪特殊教育的方向是实施特别支援教育。也就是说,为了帮 助残障儿童自立和增加社会参与能力,今后的特殊教育将适应每个儿童的教育需要,给予他 们 特别的教育支援。以上两次会议中的观点提示我们:当教育不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时候,我 们应该寻找一种改变,以使其重新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弱智学生的教育安置方面,邻国日本 的安置模式给我们提供了积极启示。
日本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安置主要采取统合式教育。这种统合式的教育是把智力落后(轻度、中度、重度)的儿童安排在普通学校的 特殊班级中学习,这种特殊班级的任课教师都接受过专业训练,他们为在这里学习的特殊儿童进行多维度评估,然后制定出适应其自身能力的个别教育计划,实行有长、短期教育目标的个别教育指导 ,学生经过学习,不论是生活能力还是社会适应能 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深受家长们的欢迎。2002年12月,长春大 学在NPO日本九州亚洲记者俱乐部的协助下, 通过吉林省科技厅向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 申请了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的基层友 好合作项目——关于如何营造及开展智障儿童教 育环境的研究课题,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初步成果,现通过本文,把我们 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大家分享,以期引起大家对弱智学生教育安置问题的思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标
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探索弱智儿童教育安置的最佳途径。具体地说,就是在普通学校开设 特殊教育班级,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安置,促进弱智学生感觉统合及 适应行为的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综合采用了行为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和量表测量法等方法。
2.2 研究对象
我们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七位中度、重度智力落后的学生,经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后,他们的基 本情况如下:
2.3 干预方案
1992年,AAMR最新的弱智定义认为:弱智学生除了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以外,还意味着他 们在十项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如自我照料,沟通交流等)中至少有两项是有局限的[ 5]。有相关研究发现:智力落后儿童的适应行为发展水平显著地落后于同龄普通儿童[6 ]。智 力落后儿童适应行为发展落后,其适应行为与智力有显著性相关[7]。以上结论表 明,我们要重视对弱智学生适应行为的训练。在具体操作时,我们设定了多项训练内容:
2.3.1 自理能力训练
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训练,如:早晨要一起打 扫卫生,上厕时所要自己解裤子,吃饭前要自己洗手,吃完饭后要收把碗筷放到指定地点, 在自己完成分担的工作之后,还要帮助同伴和老师做些工作。我们还创造一定的生活情 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样的训练,来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
2.3.2 身体体能训练
智力落后的孩子,大多存在身体健康问题。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学习质量,我们根据异地三 郎教授的“棒操”,改编了一套适合孩子的体能训练操,每天课间休息和放学的时候,都要 带领学生做一次。我们还通过指导教师进修学习,使他们掌握了言语语言康复训练、感觉统 合训练、音乐治疗等基本康复训练知识,不断的把康复内容融入到对弱智学生的教学过程之 中。
2.3.3 学科学习指导
学科学习是智障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在学科学习上,我们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在游戏 中,我们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形 式,开始在游戏中增加生活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比如,我们通过开汽 车游戏 ,让孩子学习文字,通过售票学习数学,通过蔬菜学习颜色等等。在阅读理解课里,我们给 孩子讲寓言故事,然后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一个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读书内容的丰富,他们的认知空间也在不断扩大。
2.3.4 集体意识塑造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是对智障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 意识地在各种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如,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特殊班级为大 会献上的体能训练操,获得了一等奖。在学校举办的入队仪式上,特殊班级的孩子们各个都 佩带上了红领巾。每当这样的时候,孩子的脸上都会流露出幸福的笑容。他们会自豪的说: “我们班级在学校最棒!”、“我们都是好孩子”。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一天天的成长变化 ,心底发出无限的感激。
2.3.5 融合教育推进
经过一年的学习、训练,孩子在感觉统合、适应行为、人际交往、沟通理解等方面都有了较 大的提高,有3名同学部分学科可以和普通班级的健全儿童共同上课了。于是我们在制定教 育计划的时候,把3名学生转入了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由特殊班级教师陪同一起听课,下课 后再回到特殊班级,进行强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