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西方心理学关于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

作者:邹先云 冯 维



  摘要 社交焦虑障碍是仅次于抑郁症和酒精依赖症的第三大心 理障碍。国内对青少年社交 焦虑障碍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就西方心理学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述 评,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希望对国内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 青少年 社交焦虑障碍 影响因素 认知-行为疗法
  分类号B846
  
  1 问题提出
  
  社交焦虑障碍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或人前表演、操作 时存在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从而妨碍其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一种心理障碍(DSM- Ⅳ ,APA,1994)。美国国家疾病普查部门(National Commorbidity Survey,NCS)根据DSM-Ⅳ 诊断标准进行的调查显示,社交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3%[1],其中青少年的 患病率还要偏 高一些。Magee和Eaton(1996)的调查发现,在美国15-24岁的青少年中有终生社交焦虑障 碍的为14.9%,25-34岁青少年为13.8%,并且呈上升趋势。社交焦虑障碍已成为美国社会 仅次于抑郁症和酒精依赖症的第三大心理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一般起源于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及时系统的治疗或干预,不仅会对青少年的 人际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带来阻碍,而且会影响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和社会化的顺利实 现。国外对于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研究相对很少。本文将回顾和 总结西方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希望对国内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启示。
  
  2 导致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产生的成因
  
  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不仅包括医学上发现的生物学因素,而且更与 社会心理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
  
  2.1 生物学因素
  通过近三十年对双生子和家族的共病研究证实,基因和遗传因素对社交焦虑障碍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2]。Torgersen[3]在1983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共同患病的 机率比异卵双生子 患病的机率高出17%,Kendler和Neale[4](1992)等人通过对2163对女性双胞胎 的研究也 发现,社交焦虑症这类精神类疾病具有家族性和遗传性。许多研究者通过对家族史的研究发 现,直系亲属中共同患SAD的机率较高[5][6][7]。Mancini[8]1996年 的研究也发现,父母患有SAD的,其孩子患病的机率远高于其他父母没有患病的孩子。
  
  2.2 社会心理因素
  2.2.1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中较为重要的是依恋关系,包括“安全型依恋、不安全-矛盾型依恋和不安全-回 避型依恋”三种形式。很多研究都表明,后两种不安全型依恋会导致儿童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Ainsworth[9](1972)等人进行了“Strange Situation”的实验,在实验室内 进行一系 列有关婴幼儿和监护人分离-团聚的情景,以此观察不同依恋类型儿童的反应,并推测具有 不安全依 恋的婴儿将来患社交焦虑障碍的可能性更高,为将来的追踪研究提供依据。后 来相 继有很多的研究者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后来Warren等人[10]进行了追踪研究,考察 了16年前 在12个月大时参加了“Strange Situation”实验室实验的172名青少年,与研究者的假设一致,即存在不安全依 恋关系的儿童其今后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率较安全依恋关系的儿童高, 他们发现在发生了社交焦虑的青少年中,有28%早年是不安全—矛盾型依恋的儿童,有16 %是早年的不安全-回避型依恋的儿童,而只有11%是安全依恋类型的儿童。
  2.2.2 教养方式
  研究者还认为,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父母的过度保护和 控制会使子女形成过分害羞、胆怯、害怕的性格,造成日后的社交焦虑障碍[11][12 ][13]。Krohne, Hock[14](1991)和Dumas等人[15](1995)的研究都发现, 在让母女共同完成 一道难题时,高社交焦虑女儿的母亲倾向于控制并帮助自己的孩子,正常组则较少出现这种 情况。Greco和Morris[16](2002)在父亲与子女手工剪纸的实验中发现,高社交 焦虑子女的父亲相对于低社交焦虑子女的父亲存在着更多的控制行为。
  2.2.3 同伴关系
  研究发现,同伴关系是影响社交焦虑障碍的较为突出的问题[17]。La Greca 等人[18](1998)的研究发现,同伴接纳程度与青少年的SAD存在着一定的关系。Morris[19] (2001 )用了5年时间进行的一项关于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纵向研究发现,在与病情相关的因素 中,同伴关系的影响位居第一。很多研究都证明,同伴关系不良会引起当事人的焦虑,而 焦虑会导致社会退缩,而社会退缩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的发展,进而导致焦虑,又会加 重社交焦虑障碍的程度。
  2.2.4 青少年自身性格和气质类型
  性格与气质类型关系到个体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反应模式[20]。一项长期的追踪研 究[21][22]发现,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容易患分离焦虑,其比例为9.1%,而外向的孩子为5 .3%。 在回避障碍方面,性格内向的孩子为9.1%:外向的孩子为0;在恐惧障碍方面,性格内向的 孩子为31.8%,外向的孩子为5.3%。Hirshfeld等[23](1992)的研究发现,54.5 %的内向 儿童和47.7%的外向儿童在很长时间内都维持了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特征,证明性格和气质类 型会持续的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模式。Rubin(2002)认为,个体在气质上的差异,会影响父 母对儿童的反应模式,这种模式又会导致儿童不安全依恋、社会退缩和焦虑的产生[24 ]。
  
  3 青少年社交焦虑症的干预
  
  针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有很多种干预方法,然而目前得到最多研究和被认为最有效的心理 干预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3.1 关于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CBT)是一项基于社会学习理论、认 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心理行为疗法,Kendall及其同事是最早系统的发展和评估了应用 于青少年SAD的CBT。通常的CBT包含以下一些治疗策略:(1)针对低生理唤醒和身体症状的 放松训练;(2)针对消极自我评价的认知重组;(3)针对社会回避行为的系统的分级的暴 露演说;(4)针对在学校和家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技能训练;(5)针对提高应激能 力的意外事件管理训练;(6)在家和学校的巩固训练[25]。Kendall(1994)将47 名9-13 岁的SAD患者随机分成CBT治疗组和等待组,对治疗组进行了为期16周的CBT治疗。经过治疗C BT组有64%的人不再符合DSM-Ⅳ的诊断标准,而等待组则只有5%的比例不符合[26] 。
  
  3.2 关于认知-行为疗法与家庭焦虑管理模型结合的疗效研究
  Dadds等[27](1992)和Ginsburg等[28](1995)都认为在CBT中加入家庭 焦虑管理模型(Fa mily Anxiety Management Model,FAM),治疗效果会更佳。Kendall等人[29]将7 9名7-14 岁的SAD患者随机分成了CBT治疗组、CBT+FAM治疗组和等待组,经过12周的治疗后,CBT治疗 组有57%的患者不再符合DSM-Ⅳ的诊断标准,CBT+FAM治疗组为84%,而没有接受任何治疗 的等待组仅有26%。六个月后,CBT治疗组的71.4%和CBT+FAM治疗组的84%的青少年都不再 符合DSM-Ⅳ诊断标准。这证明,加入了家庭焦虑管理模型的认知行为治疗比单独的更有效[30]。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