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智障儿童基本颜色命名和分类研究
作者:张积家 章玉祉 党玉晓 王志超 梁敏仪
儿童命名颜色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有些颜色较易命名,命名能力发展早;有些颜色较难命名,命名能力发展迟缓。Torri报告,一个出生10个月就丧失视觉的儿童,12岁时因手术复明。复明后,他不能分辨和命名颜色。经过15个月的颜色命名训练,他学会区分不同颜色,开始能正确命名颜色,命名的先后次序是红、白、黑、绿、棕、蓝、灰、紫。可见,红、白、黑三种颜色较易掌握,棕、灰、粉红等颜色较难掌握[33]。在本研究中,智障儿童对11个基本颜色词的命名次序是:红、黑、白、黄、绿、蓝、紫、橙、粉红、灰、棕。这与林仲贤等人对智障儿童颜色命名发展的研究结果一致,也与Berlin和Key颜色词的普遍结构一致。这说明,不论是正常儿童,还是智障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趋势一致。这体现了人类颜色认知的共性。
智障儿童对颜色分类时,能分类的儿童只占各年级被试的40.7%、61.3%和53.5%。在3~6岁正常儿童的颜色分类中,却没有出现类似问题。在能分类的智障儿童中,当询问分类理由时,他们基本上不能回答,至多只能回答“喜欢这么分”、“这样好看”,或一些奇怪理由。这说明,思维、语言的限制严重制约了智障儿童颜色分类能力的发展。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随着年龄增长,受教育程度增加,逐渐加深对颜色的认知,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颜色概念表征。他们对颜色的认知基本上只停留在辨别、命名的低级水平上。
本研究表明,低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语义空间中出现“亮色/暗色”和“彩色/无彩色”维度,并且聚类良好;中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语义空间中出现“单色/杂色”和“互补色/非互补色”维度,高年级儿童基本颜色语义空间中出现“互补色/非互补色”和“亮色/暗色”维度,但中、高年级智障儿童的聚类不理想,表明他们对颜色分类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低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语义空间中“亮色/暗色”和“彩色/无彩色”维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颜色的基本属性(色调和明度)的认知。色调即颜色的相貌和名称,它由光波中占优势的波长决定。对物体表面而言,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选择性反射。如果反射光中长波占优势,物体就呈红色或橙色;如果反射光中短波占优势,物体就呈蓝色或绿色。明度即颜色的明暗程度,它主要由光强或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光线越强,物体表面反射系数越高,颜色就越亮;反之,就越暗。色调相同的颜色,明度也可能不同。如淡绿色和墨绿色都是绿色,但前者显得亮,后者显得暗[34]。低年级智障儿童刚进入学校生活,文化和教育还没有给他们颜色认知施加较大影响。由于他们视觉正常,对颜色有一定认知能力,因而颜色的明暗和色调就使他们形成了按亮度和色调分类的标准。因此,“亮色/暗色”和“彩色/无彩色”维度是低年级智障儿童对颜色的基于物理和生理的反应。在中、高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的语义空间中,出现了“互补色/非互补色”维度,这一维度在汉语常用颜色词语义空间中属于第三个维度。对正常成人而言,它是继“彩色/无彩色”和“冷色/暖色”之后才出现的一个颜色分类维度[10]。为什么在中、高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的语义空间中,“互补色/非互补色”反而成了第一个维度?显然这是由于语言的影响。智障儿童由于智力限制,较难形成抽象的颜色分类标准。但入学后,由于汉语言中经常将“黑”与“白”、“红”与“绿”、“蓝”与“黄”等颜色词成对地使用,如“红花绿叶”、“灯红酒绿”、“大红大绿”、“青红皂白”、“黑白分明”、“黑白颠倒”、“青黄不接”、“青天白日”等。智障儿童虽不一定完全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但颜色词反复成对地出现使智障儿童对它们形成了机械记忆,从而不自觉地表现到颜色分类中。于是,在中年级智障儿童的分类中,当儿童将黑白、红绿、黄蓝等互补色分离出去后,剩下的棕、灰、紫、粉红等颜色便组成了“杂色”类,因而就出现了第二个维度—“单色/杂色”。在高年级儿童基本颜色的语义空间中,又出现“亮色/暗色”维度,说明他们对颜色这一物理属性表现出更多的敏感性。这可能是由于高年级智障儿童的平均智商较低造成的。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中、高年级智障儿童对基本颜色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分类标准,基本颜色语义空间中出现的“互补色/非互补色”维度是由于语言的影响,这一维度出现又直接影响第二个维度的产生。事实上,智障儿童的智力仅能保证他们根据颜色的明暗来分类,低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语义空间中虽然有“彩色/无彩色”维度,但分类中却没有形成“无彩色”类,说明智障儿童并未形成清晰的“彩色/无彩色”的分类标准。
总之,本研究表明,智障儿童因为智力低下严重制约了他们的颜色认知。虽然他们能识别和命名部分颜色,但正确率远低于正常儿童,颜色分类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说明,智障儿童的颜色认知还处于较低级水平。智障儿童对颜色基本属性有一定感知,但很难形成抽象的分类标准。语言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标准,帮助他们组织颜色概念。本研究结果还提示我们,应加强智障儿童的颜色教育,通过生动、丰富的形式让他们理解和认知颜色,引导他们对颜色作科学的分类,促进他们思维和语言发展。
5结论
(1)智障儿童颜色命名正确率随着年级增长而提高。对11种基本颜色正确命名的次序是:红、黑、白、黄、绿、蓝、紫、橙、粉红、灰和棕。
(2)在基本颜色语义空间中,低年级智障儿童出现“亮色/暗色”和“彩色/无彩色”维度,中年级智障儿童出现“互补色/非互补色”和“单色/杂色”维度,高年级智障儿童出现“互补色/非互补色”和“亮色/暗色”维度。
(3)智障儿童可以根据明度对颜色分类,语言对智障儿童的颜色分类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Bornstein M H,Kessn W,Weiskopf S.Color vision and hue categorization in young human infan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76,2:115-129
2Preyer W.The sence and the will. N Y:D.Appleton and Company,1905,⑷:12
3Lin Z X. Color naming and perceptual discrimination of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Issues in Cognition of a Joint Conference in Psychology,NASS/AS,Washingtion DC,1984.221-225
4张增慧,林仲贤.学前儿童颜色命名及颜色再认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2,5⑵:17-22
5林仲贤,张增慧,陈美珍.北京地区与香港地区4-5岁幼儿颜色命名能力发展比较.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⑴:15-18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