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聋生自然手语的研究与思考
作者:吕雪晶 王爱英
比如“瓢”这个词,在《中国手语》中是这样表示的:
①双手微曲,构成圆形,由上而下虚构才葫芦形状,然后右手从中间切一下,表示将其一分两半。②一手如执瓢舀水状。
一个字,却采用了如此复杂的手势动作,虽然极其形象(近乎于解词),但繁琐复杂,速度极慢。学生通常打指语“P”,再“一手如执瓢舀水状”。
原因三:《中国手语》中的词汇通常是按照汉语言的思维习惯来制定的(即汉语化的手语),不符合聋人视觉化的思维习惯。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干脆”一词,《中国手语》中的打法只是用字拼词,两个动作“干”和“脆”都与“直截了当”或“索性”的词义无关,影响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聋人自然手语的规律,在所谓文法手语中适当吸纳比较好的符合聋人思维习惯的自然手语,比如用一个手语表示一个词语,简化手语动作,便于聋人对词语的理解以及用不同的手语表示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等等,拉近两者的距离,不断修订完善《中国手语》,使其易于为聋人接受,取得最佳的推广普及的效果。
第三,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并不矛盾。笔者在聋教育工作中,接触了不少出色的聋人朋友,他们不仅自然手语生动形象,文法手语也相当不错,因而书面语表达能力也都是很强的。因此,对于这两种手语的运用,我们切不可以颇带全。在聋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对学生写的不符合汉语语序的作文,老师大体上都能猜出八九分,而聋孩子对老师的手势“不要跑”、“跑不要”、“跑停”、“停跑”基本上都能理解,这就说明所谓聋人与听人之间是需要相互理解、彼此适应的。聋人是要融入社会大群体之中的,无论是运用自然手语还是文法手语,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我们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
总之,目前我们对于聋人自然手语的分析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我们有志于聋教育工作、聋人文化研究的听人与聋人朋友们携手合作,为真正达到信息无障碍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中国手语(修订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张茂聪,吴永玲,于生丹,王淑荣.中国聋人手语与语言基础.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沈玉林.中国手语语素分析.特殊教育研究,1993(1):13
4徐咏娟.重视发展聋人的母语——聋人手语.中国特殊教育,2000,(2):61
5杨军辉.中国手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初探.中国特殊教育研究,2002,(1):33
62005年8月北京手语论坛演讲稿实录. http://bbs.deafstar.net/thread-40734-1-1.html,2005-08-11
7周淑芬. 关于中国手语规范化问题的调研思考. http://www.tejiao.net/Html/Article/ziyuanpindao/jiaoxue/682.html,2006-01-09
8张宁生.由“双语”引出的话题. http://www.spe-edu.net/html/zuopinyuandi/20060420083243800.html,2006-04-20
9网蝶.我眼中的双语教学. http://www.spe-edu.net/Html/longjiaoxue/4620.htm,2005-01-13
10江奔海.手语是一门语言. http://blog.sina.com.cn/u/456c1bdf010002b1,2006-01-10
(责任编校:杨希洁)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