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可逆性思维的调查研究

作者:谭和平 苏雪云



  摘要 根据R:APOK模型编制的可逆性思维测验,对31名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进行了个别测验,旨在探讨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可逆性思维的表现特征,为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思维教学与训练提供依据。调查表明,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可逆性思维在智商无显著差异的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智商有显著性差异的两组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可逆性思维存在显著性差异。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可逆性思维、智力以及学习能力三者之间有显著相关,在发展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研究者认为,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可逆性思维发展比较缓慢,强调可逆性思维过程的课程教学和可逆性思维操作的反复练习有助于他们的智能和学习能力发展。
  关键词 可逆性思维 思维过程 轻度智力落后学生 随班就读
  分类号G764
  
  1引言
  
  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中等教育抑或是高等教育,也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特殊教育,都已在关于“是传授知识还是开发智能?”这个教育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能。但是,人们对此问题的争论依然,而争论的焦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开发智能为主?在不同的教育领域或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对此争论难以达成共识,而教育者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中、重度智力落后学生,应该以传授具体知识和生活技能为主;而对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应该做到既传授知识和技能又开发智能。因为已有研究[1,2]表明,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轻度智力落后学生,他们接受长期的可逆性思维训练之后,其智力(思维)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可见,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学生和轻度智力落后学生,传授知识与开发智能两者同样重要。
  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其知识获得和智能发展固然有限,但是,教育者不能因此而忽视他们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而应该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途径进一步促进其认知发展[2]。随班就读教育已促进了全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教育的功能、教育价值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思考[3]。因此,教育者应该给予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更多的特殊教育帮助,尤其是在智能发展上的教育援助。研究表明,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困难儿童或智力落后儿童智能发展的训练方案莫过于弗恩斯坦(R.Feuerstein)提出的FIE课程[4],戴斯(J.P.Das)提出的PASS模型[5],以及国内研究者提出的R:APOK模型[1,2]。为更好地运用R:APOK模型促进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思维)发展,我们采用根据R:APOK模型而编制的可逆性思维测验,对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通过探究他们可逆性思维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为传授知识与开发智能的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2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在上海市某区的五所普通小学和初中学校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落后学生,首先对他们进行了韦氏学龄儿童智力测验,同时也获得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可逆性思维的调查研究/谭和平苏雪云了他们最近一次区级语文、数学测验的成绩,将智商在50-69之间的学生作为本次可逆性思维测验的有效被试,共计31名。为了研究需要,对他们进行了分组。将小学高年级学生定为小学组,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定为初中组;将智商在50-59之间的学生确定为低段组,智商在60-69之间的学生确定为高段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经T检验表明,男生组与女生组在年龄、智商、语文成绩、数学成绩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小学组与初中组在年龄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t=11.219,p=0.000),在智商、语文成绩、数学成绩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低段组与高段组在智商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t=8.293,p=0.000),在语文成绩(t=2.108,p=0.044)、数学成绩(t=4.947,p=0.000)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年龄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2调查工具
  根据R:APOK模型,可逆性思维过程包括含可逆性注意过程、可逆性计划过程、可逆性操作过程以及可逆性知识获得过程等四个基本的信息加工过程[1,2]。因此,可逆性思维测验也划分为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五个分测验,而每个分测验包含若干个题目。如表2所示,每个分测验有具体的名称、题数及满分值。我们认为,在内容与形式上,测验项目与训练项目具有一致性。因此,可逆性思维测验项目来源于已有的可逆性思维训练项目。已有两个与此相关的研究[1,2]分别介绍过了听觉选择、正反权衡、言语类推、概念列举、色词朗读、散点组织、传递推理、情景序列等八个可逆性思维过程训练项目,其中的六个项目被此次测验采用。在这里,就可逆性思维测验里四个维度中还未介绍过的其中一个思维测验项目进行举例说明。
  2.2.1可逆性注意过程测验项目--前后对照
  前后对照测验要求被试迅速判断“□”两边的字符串或中文汉字串是否完全相同。如果完全相同就在中间的方框“□”内打“√”;如果不完全相同,则在“□”内打“×”。例如,“日曰□日日”,答案是在“□”内打“×”。前后对照操作就是在进行比较编码,即对前后“两组字符串”之间的编码进行比较。比较编码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主体通常会进行前后反复的编码比较。这里,前后对照过程就是在进行视觉性的前后逆反(反演)注意转换操作。因此,本测验能体现被试的可逆性注意过程。
  2.2.2可逆性计划过程测验项目——计划连接
  计划连接测验要求被试用一根细线按英文字母表的顺序将图表中的英文字母连接起来,用一根细线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将图表中的数字连接起来。计划连接测验材料是由视觉性的字符、图形混杂而成的。例如“( 屮 1 ( Z @ 3 Y ¥ X ( D 爿2兀……”,解答一为“…-X-Y-Z”;解答二为“1-2-3-…”。被试可以按字母顺序连接字母,也可按大小顺序连接数字。在计划连接过程中,主体将有计划地在全图表中进行前后、左右、上下的视觉搜寻操作,这里明显存在反演可逆性的视觉性编码操作。因此,本测验能体现被试的可逆性计划过程。
  2.2.3可逆性操作过程测验项目——言语系列
  言语系列测验要求被试先明白“∷”意指“等价于”或“相当于”等义,然后选择最佳答案填在横线上。例如“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孩子,;a婴儿,b儿童,c青年, d老人”,正确答案是“c青年”。言语系列操作实际上是一种言语性的类比推理,完成此任务,首先要从所给的言语系列中发现某种规律,然后把它用到推理任务中,有时要反复地进行这种操作才能完成推理。因为所给的言语系列可能会得出几种规律,究竟哪种规律适合推理任务,还要进行尝试错误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有可逆性操作存在。譬如,用在前一言语系列中得出的系列变化规律来考察后面系列的变化规律,这就是在变换角度看待问题,因而它是互反可逆性思维操作。由此可见,本测验能体现被试的可逆性操作过程。
  2.2.4可逆性知识获得过程测验项目——自由分类
  自由分类测验要求被试按照自己所找出的某种分类标准对所列各组概念进行自由归类。例如“苹果、卷心菜、李子、芹菜、香蕉、南瓜、西瓜”;可解答为“水果:苹果、李子、香蕉、西瓜;蔬菜:卷心菜、芹菜、南瓜”。自由分类操作是有趣味的思维活动,主体在操作中有很大的主动性。主体通过分类可以获得关于“类”的知识,这是通过对具体概念的操作而获得上属概念的学习过程。由于反演可逆性支配类的逻辑,因而进行“类”的操作,也就能体现反演可逆性。因此,本测验能体现被试的可逆性知识获得过程。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