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特殊儿童言语干预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万 勤 张 蕾 黄昭鸣 万 萍 杜晓新 卢红云 周红省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言语干预的理论与实践,阐述言语干预的 一个基本理念:夯实基础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即言语干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言语干预以言语评估和测量为起点 ,在言语干预中或一个阶段后,应再次进行言语评估和测量,从而监控言语干预方案的有效 性,调整言语干预方案,或提出更高的言语干预目标。
  关键词言语评估 言语干预
  分类号G760
  
  前言
  
  2005年,黄昭鸣主持的《特殊儿童言语矫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旨在探索出一套符合汉 语特点的、系统的、科学的特殊儿童言语干预的理论体系及方法。经过几年的理论探索与实 践研究,我们已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国特殊儿童言语干预理论与实践体系。该体系在结 合现代言语病理学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RPRAP理论,即:“言语障碍评估与矫治过 程由呼吸(R)、发声(P)、共鸣(R)、构音(A)和语音(P)五个板块构成。”RPRAP理 论为言语矫治的过程提供了包括定量评估和测量(A)、实时治疗(T)和疗效监控(M)的 系统操作模式,A+T+M操作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科学性。它是以言语的产生和言语 病理研究为基础,利用现代化的实时言语测量手段,对言语功能进行主观和客观的评估,并 结合言语干预的多年临床研究和实践构建而成的。言语康复的专业工作者应在言语评估和测 量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提高患者的言语功能。
  
  1 言语产生的过程
  
  言语的产生是通过三个系统的协调运动来实现的,它们是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和构音 系统。呼吸系统是言语产生的动力源,发声系统是言语产生的振动源,构音系统形成了言语 产生的共鸣腔。贮存在肺、气管与支气管内的气体有控制地随呼气运动排出,形成气流。当 气流到达声门处时,引起声带振动,产生一系列的脉冲信号(声门波),然后通过共鸣腔的 共鸣作用,形成具有适当形态的声波,最终由嘴和鼻发出言语信号(声波),同时通过听觉 反馈来调节言语输出。
  言语产生的决定性条件是声带振动。声带作为一个振动源,可以用声带的位置、形状、大小 和黏弹性来描述。声带的振动受到喉部发声肌群的运动、声带结构及其附属结构的影响。从 声学角度来看,声带有两个主要功能:其一,把直流气流转换成交流气流;其二,把气流的 动能转变成声学能量。声道是一个共鸣腔,它位于喉与嘴唇之间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声 道共鸣腔的形状受到声带振动方式的影响,但主要由构音器官来调节。不同形状的共鸣腔对 应着不同的言语声,言语生理与言语声学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言语形成的机制中看出,言语的形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各言语器官协调一 致运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难以形成正确、清晰、舒适的言语声。因此,对言 语障碍患者的言语问题,我们要遵循有的放矢、辩证施治的科学分析原则,及早进行言语的 评估和测量。
  
  2 言语干预的对象和框架
  
  RPRAP理论为言语干预提供一整套包括定量评估、数据分析、诊断决策与疗效监控以及治疗 的流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科学性的特点。它是根据言语产生和言语病理机理,利用 现代化的实时言语测量手段,对言语功能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估,并结合言语干预的多年临床 研究和实践构建而成的。它是言语干预的一套科学模式。
  2.1 言语干预的对象
  言语干预的对象为:言语障碍、嗓音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以及正常人群言语功能障碍 等等。干预目的主要有四个:(1)评估个体言语功能是否正常及其异常程度;(2)明确言语功 能的问题所在,为言语干预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3)监控言语干预全过程,通过比较言语 干预前后言语功能评估结果,考察言语矫治方案的有效性;(4)提示言语障碍的预后。言语 障碍一般的临床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1 呼吸障碍
  呼吸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方式异常、呼吸功能减弱、协调性异常(呼气和吸气不协 调、呼气和发声不协调)和起音方式异常(硬起音、软起音)等。这主要是与呼吸控制差、 肺活量不足有关。有些患者表现为说话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声音响度低、一字一顿;也有 些患者在表达句子时,出现句尾音乏力等情况。
  2.1.2 发声障碍
  发声障碍(又称嗓音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音调异常、响度异常、音质异常。这主要与 喉部功能控制不稳定有关,主要表现为:(1)音调异常:有些患者说话时,表现为音调 偏低、音调偏高 、音调变化单一、音调变化太大等;(2)响度异常:有些患者说话时,表现为响度过小、 响度太大、响度变化单一、响度变化太大等;(3)音质异常:有些患者说话时,表现为声 音嘶哑、粗糙、有气息声等。
  2.1.3 共鸣障碍
  共鸣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口腔共鸣异常、咽腔共鸣异常、鼻腔共鸣异常。这主要是指在 言语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下颌、舌、唇、软腭等共鸣器官的运动异常,导致共鸣腔形状和体 积的异常,使言语聚焦点出现了偏差,从而影响了声道共鸣效果,主要表现为:(1)口 腔共鸣异常:由于舌的前、后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不足,发音时表现为前 位聚焦或后位聚焦等问题;(2)咽腔共鸣异常:由于呼吸控制差,喉的阀门功能差,舌体 向后缩,发音时则表现为喉位聚焦;(3)鼻腔 共鸣异常:主要表现为鼻音过重或鼻音缺失等,除器质性因素外 ,大多数都与软腭功能异常有关。
  2.1.4 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构音运动能力异常和构音语音能力异常。这主要与构音发育迟 缓有关,主要表现为:(1)构音运动能力异常:口部的感知觉超敏或弱敏, 口部各个构音器 官(下颌、舌、唇、软腭)的运动不灵活、稳定性较差、精细分化运动不足,口部各个构音 器官之间的运动协调性差;(2)构音语音能力异常:在构音过程中,特定音位所 需的口部运动技能还未发育完善,结果在发出含有特定音位的语音时出现了构音不 清的情况,通常表现为音位替代、音位扭曲和音位遗漏等异常情况。
  2.1.5 语音障碍
  语音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超音段音位障碍和音段音位障碍。这主要与整个发音系统的协 调性有关,体现在连续语音的发音过程中,主要表现为:(1)超音段音位障碍(即语 调异常,inton ation):在发单音节词时声调能很好地发出,但在连续语音中的音调单一或不稳 定,语速缓慢或急促,缺乏节奏感;(2)音段音位障碍(即语音流畅性,phonemic fluenc y):虽然特定音段在单音节词能发清楚,但在连续语音中如词语和句子中,该音 段音位无法准确地发出,或流畅性出现障碍。
  2.2 言语干预的框架
  如图2所示,言语障碍评估与干预系统遵从“医教结合”的理论模式,从患者言语障碍的实 际情况出发,利用现代化的实时言语测量的手段,通过最能反映各自功能的参数及其参考标 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系统地收集言语障碍患者各功能模块的信息、资料,通过分析 处理和诊断决策,找出言语功能障碍的原因,确定患者的障碍类型,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矫 治方法。
  
  特殊儿童言语干预的理论与实践/万 勤 张 蕾 黄昭鸣 万 萍 杜晓新卢红云 周红省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言语功能的正常与否,是通过呼吸(Respiration)、发声(Phonation )、共鸣(Resonance)、构音(Articulation)和语音(Phonetics)五个模块的功能正常 与否来决定的。每个模块都有反映各自生理功能的参数,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语音信号 处理技术,可以实现每项功能的参数测量定量化,使言语干预工作更加科学客观、有效。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