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校园不良行为干预的新途径

作者:姜敏敏 张积家



需要从事酗酒等不健康行为就能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此外,还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站以及课堂学习等多种形式传播社会规范。
  
  3.2小组式规范挑战模型(small group norms chal-lenging model)
  这种方法经常以健康教育课的形式出现,干预时间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整个干预过程采用互动方式,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给受教育者呈现反映准确社会规范的数据后,受教育者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估,使受教育者有机会去质疑这些数据。Ott和Doyle使用小组式规范挑战模型对中学生吸烟、饮酒、吸食大麻等行为进行了干预。结果发现,中学生对群体中这些行为的社会规范的认知准确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在干预过程中,研究者让年龄接近高中生的大学生参与干预以发挥其同辈的影响力。大学生需要具备社会规范理论、小组式规范挑战模型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知识。干预首先从“破冰练习”开始。大学生询问中学生一些与主题无关的问题以消除陌生感。第二步,大学生向中学生呈现关于错误的社会规范知觉如何形成的信息。使用中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例子来阐述和解释错误社会规范的知觉。在对规范误解的形成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讨论时,不要带有任何判断成分。第三步,向中学生呈现调查到的该学校学生吸烟、饮酒以及吸食大麻的真实数据。大学生询问中学生一些问题,如:“你怎么看待这些数据?”“你如何看待心目中过高估计的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的差异?”接着,进行有奖问答游戏,游戏的问题是关于调查到的真实数据的。大学生借此机会再格外提供一些错误社会规范知觉的信息,让中学生判断其正确性,以提高他们的辨别力。最后,干预计划以高中生与大学生交流大学生活以及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结束。
  
  3.3社会规范营销理论(social norm marketing theo-ry)
  社会营销是运用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术有目的地促使受众自愿改变行为的理论、方法、策略和技术。社会规范营销理论是一个行为改变的模型,它把社会营销和社会规范理论二者结合起来,使用社会营销手段传播正确的社会规范信息。White等人使用社会规范营销理论对大学校园中的性侵犯进行了干预,从而大学生减少了性侵犯的发生率。Anne使用社会规范营销理论通过5个步骤改变了大学生知觉到的同伴饮酒的不准确社会规范。第一步,倾听被试的诉说,以达到对被试有准确的了解。了解被试喜欢以及平时接触最多的传媒,调查被试知觉到的同伴的饮酒情况,了解被试认为什么样的健康信息最可信以及被试是否有强烈的改变动机。第二步,制定干预计划。在这一阶段,进行干预活动标识的设计比赛。从众多的设计作品中选出这次社会规范营销活动的主题思想和标识。第三步,进行前测并提炼信息。研究者通过焦点小组(focus group)的成员对设计好的活动主题和标识进行讨论,了解其可用性。再根据焦点小组的反馈对活动的主题和标识进行修正。第四步,开始干预,即进行信息传播。在学生活动密集的区域放置海报。第五步,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估,测量学生关于同伴酒精摄入量的认知并与前测结果进行比较。在整个干涉过程中,要进行全程的评估和监控,保证整个过程方向明确。
  
  4 结束语
  
  社会规范方法为校园不良行为防止和矫正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个体知觉到的社会规范会形成一种强大压力,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常过高估计校园中不良行为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的错误知觉与不良行为发生有直接关系。社会规范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呈现调查数据等方式把准确的社会规范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规范存在错误,并用准确的所在群体的社会规范去代替错误规范,从而减少个体的不良行为。从心理咨询和治疗角度看,这是一种认知疗法。目前,国外研究者已经将社会规范方法运用到酒精滥用行为、体象障碍以及高危险性行为、性侵犯等方面。作为社会规范方法应用最早和最广泛的领域,对酒精滥用行为干预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该方法对其他不良行为的干预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鉴于许多研究都证实错误社会规范认知与多种不良行为之间关系密切,因此社会规范方法对其他不良行为的干预也应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社会规范方法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尝试把这一方法运用到校园里出现的欺负行为、浪费行为、不守信用和不诚实的行为、网络成瘾、性越轨行为、考试舞弊行为、浪费行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行为等一些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上。除了对学生已经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外,还可以把社会规范方法应用于新生的入学教育,起到预防不良行为的作用。
  社会规范方法在干预不良行为方面的成效也促使我们思考在以往的不良行为矫正中的一些不足。如在针对学生酗酒及吸烟等不良行为进行宣传和教育时,我们经常采用“健康恐吓”的形式,把焦点放在不良行为上,过分夸大学生群体中不良行为的程度,对大多数学生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这一事实强调不够。在对学生的性越轨行为进行宣传和教育时,我们也经常强调大学生在性行为上的误区以及强调大学生性越轨行为的比例。这种教育方式的一个负面效应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群体成员不良行为的信息,导致学生们对群体健康行为的社会规范进行了低估,对从事不良行为的人群比例进行了高估。这种社会规范错误知觉的结果是,一些学生为了遵循主观社会规范,放弃了自己的健康行为,去从事他们认为的大量同龄人正在从事的不良行为,而另一些固守健康行为的学生则会产生被群体排斥的孤独感和疏离感。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也降低了矫正的成效。
  
  (责任编校 张彩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