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 文 韩 静 张丽娜
将总量表及4个分量表用Guttman分半法作信度检验,得出总量表分半信度为0.9428,4个分量表分半信度分别为0.8698,0.8206,0.9085,0.9022。说明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信度水平可接受。
3.2 不同群体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差分析结果
3.2.1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差分析结果
在人际交往综合能力上,Z3、Z4维度和F8、F9、F11等特征上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年级差异,具体见表2。
进一步对各年级组之间进行事后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综合能力(t=5.71,P<0.05)、Z3维度(t=1.57,P<0.05)、Z4维度(t=1.38,P<0.05)、F8特征(t=0.69,P<0.05)、19特征(t=0.68,P<0.05)均为一年级高于二年级;其中在四特征上,还表现出一年级高于四年级(t=0.57,P<0.05)、三年级高于二年级(t=-0.59,P<0.05)。
3.2.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检验结果
由表3可见,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综合能力Z1、Z3、Z4维度上,F1、P3、17、F8、F9、FIO、F11、F12、F13、F14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
3.2.3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检验结果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综合能力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P3(t=-2.048,p<0.05)、F7(t=-2.203,p<0,05)、F11(t=-3.967,p<0.001)三个特征上差异极其显著,理科生得分高于文科生。
3.2.4 不同生源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检验结果
通过对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比较发现,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差异不显著,但在F4交往的群体合作性上存在显著差异(t=2.225,p<0.05),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得分低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
3.3 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分析结果
3.3.1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差分析结果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比较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体得分上差异显著,Z1、Z4两个维度上,以及F1、12、F3、17、F8、1710、F13、F14、F15、F16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见表4。
进一步对各年级组之间逐对进行事后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体得分上(t= -14.81*,t=-16.912)、在Z1维度上(t=-4.34*,t=-4.35*),在Z4维度上(t=-3.892,t=-
3.3.2 不同性别、专业、生源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差异极其显著(t=6,652,p<0.001),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而且各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男生的心理问题要多于女生(见表5)。
通过对不同专业、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比较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但在F10情绪低落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t=2.308,p<0.05),文科生得分高于理科生,表明文科生在情绪低落方面心理问题多于理科生。城乡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但在F性烦恼特征上差异显著(t=-2.342,p<0.05),乡村大学生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P6学习挫折感特征上差异显著(t=-2.051,p<0.05),乡村大学生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F12退缩自卑特征上差异显著(t=-2.027,p<0.05),乡村大学生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F14自我闭锁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t=-1.999,p<0.05),乡村大学生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表明在这几个特征上,乡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大学生。
3.4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全国常模的差异比较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全国常模的Z检验结果发现(见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极其显著。在性烦恼、恋爱问题、同性恋倾向、多角恋爱、学习障碍等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在社会适应维度上差异非常显著,在心境维度上差异显著。说明在上述维度上大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
3.5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测试的结果,分别取人际交往综合能力得分最高的前240名大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5%)作为交往能力强的高分组,人际交往综合能力得分最低的后240名大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5%)作为交往能力差的低分组,通过t检验,对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交往能力强和交往能力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显著差异。交往能力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少,交往能力差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多。
为了进一步探讨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4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etcpvdse)。结果显示,4个维度全部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可以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其中Z3(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取向)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突出显示了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作用。总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能力越强,心理问题越少,心理越健康。
4 讨论
4.1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综合能力、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性取向及人际交往的意向性取向两个维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交往中的不良举止、交往方式、对交往的理念三个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从整体发展趋势看,大一高于大二,大三高于大二,大三高于大四。其交往能力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交往方式、交往理念以及交往中的一些不良习惯。王军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存在年级的差异。究其原因,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大一是适应阶段,也是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于中学生又有别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刚刚从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中挣脱出来,满腔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特别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个性迥异的同龄人,更让他们兴奋、好奇。交往的范围比较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二年级经历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