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 文 韩 静 张丽娜



  摘 要 采用问卷法对大连市965名大学本科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以了解不同群体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其关系,为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心理依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年级高于二年级;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但在专业上、生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年级、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生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极其显著。(4)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健康
  分类号 B849
  
  1 问题提出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身心健康,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目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不少,如郑莉君剖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成因,提出了当前在高校亟待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可行途径。曹尧谦分析了加强人际交往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周素珍探讨了如何克服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业已形成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带着良好的意志品质个性走进社会;罗建华、梁斌阐述了人际交往的作用、原则和技巧。
  综上所述,很多专家都把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看作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满意程度与稳定程度状况,除了受其人格的影响外,直接由人际交往能力制约。但是以往研究都是关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人际的作用、原则和技巧等方面,很少有人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可见,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影响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方法
  
  2.1 被试
  2.1.1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验证性因素分析的被试
  从大连一所省属高校的中文系和数学系一至四年级各选取两个班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400份,获得有效问卷391份,其中中文系189份,数学系202份。
  2.1.2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被试
  从大连六所高校的本科生中,按年级随机选取一个班,共发放问卷1000份,正式施测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965人。问卷有效率为96.5%。其中女性566名,占58.7%,男性399名,占41.3%。文科生465名,占48.2%,理科生500名,51.8%。城市被试627名,占65%,农村被试338名,占35%。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
  采用王军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整个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系数a=0.88,表明本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良好。4个维度Z1、Z2、Z3、Z4的内在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系数分别为:0.80,0.68,0.65,0.51,仍然表现出较好的信度。该问卷各维度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472%,具备了一定的结构效度。
  该问卷包括4个维度,14个特征。即Z1维度是指对人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和评价取向(包括F1对交往的自我评估、13交往的外倾性、P4交往的群体合作性、F6被关注感、F11对交往的理念)、Z2维度是指对人际交往的感受性取向(包括F2对他人评估的敏感性、F5被排斥感受)、Z3维度是指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取向(包括F8交往中的不良举止、F10自我保留、F13交往的独立性、F14交往的坦诚性)、斟维度是指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包括D7交往的互助性、19交往方式、F12对后果的感知)。分数越高,人际交往能力越强。
  2.2.2 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本研究使用陈会昌、李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其结构如下:Z1恋爱和性问题(P1性烦恼、P2恋爱问题、F3同性恋倾向、P4多角恋爱),Z2学习压力(F5学习障碍、F6学习挫折感、”理想缺失和考试焦虑)、Z3身体健康问题和情绪障碍(F8身体健康问题、19情绪障碍、F10情绪低落、F11心境)、Z4社会适应(F12退缩自卑、F13孤独感、F14自我闭锁、F15攻击性、F16自杀倾向)。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79,分量表1到4分别为0.92,0.86,0.90,0.89,说明总量表和4个分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量表从反方向调查心理健康水平,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问题越大,心理越不健康;反之,得分越低,心理越健康。
  
  2.3 研究程序
  2.3.1 确定被试,发放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对该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使用的可行性。问卷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当场做、当场交。要求被试认真阅读指导语,独立完成。
  2.3.2 确定被试,发放经过验证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来考察不同群体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的特点,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3.3 使用LISREL 8,01软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3.4 在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以便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 结果
  
  3.1 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信度检验
  3.1.1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因为本研究所采用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卷仅有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因此为了保证问卷的效度,本研究首先对此问卷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初始的一阶模型与二阶模型拟合指数比较理想。拟合指数见表1。
  
  从结果可见,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水平。其中一阶模型、二阶模型的x2/df分别为2.22、2.42,略大于2;RMSEA分别为0.058、0.067,均小于0.08;并且NNFI,CFI,IFI的值在0.88-0.91之间。综合上述分析结果,我们认为本研究提出的模型可以接受。
  
  3.1.2 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信度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760,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