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 文 韩 静 张丽娜



级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转变,通过一年的接触大家逐渐相互了解,交往范围缩小,学习开始繁忙起来,大都有针对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学习压力相对小一些,并已习惯了大学及所在城市的生活,这个时期会更多地接触与了解社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而进入大四,面临就业、考研等各种压力,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将来而忙碌,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行动会少一些。
  从心理健康各维度和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些结果完全与上述所分析的大学生在各年级人际交往能力情况有关。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恋爱和性问题、社会适应两个维度上,在性烦恼、恋爱问题、理想缺失和考试焦虑、情绪低落、孤独感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都是大二的心理问题高于大一,大二的心理问题高于大三,大四的心理问题高于大三。这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年级特点正相反。正如上面所说,大学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比如大一刚从高中毕业投入大学生活,对未来大都充满希望,距毕业尚有相当长的时间,面临压力相对小。大二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而且要准备英语、计算机等过级考试,压力也大;进人大学后原来掩盖的心理问题随之暴露,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2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人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和评价取向、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取向、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维度上,在对交往的自我评估、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坦诚性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这表明,男性大学生在交往上可能显得更封闭些。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和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问题要多于女生。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如李虹、陈会昌,蔡则环,Eric ;Hobf SE,陈仲舜等人的研究相似。这种性别间的差异原因有很多,出现这一结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础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还与男女生回答问卷的真实性程度有关系。在使用问卷法时,当问卷触及到的敏感问题,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诚,少一些掩盖性。此外,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不同,社会与传统文化对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看法或观念,认为男性应当坚强,要有责任、敢担当。这种性别角色偏见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时,常常选择压抑自己的内心痛苦,不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谈论自己的情感问题,更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以维护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则被容许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并善于通过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来缓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4.3 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
  结果表明,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王军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互助性、对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异,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于文科生。应当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所学专业特点有关。理科学生平时得到的大多属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会比文科生更明确,更理性,对于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就会主动去追求,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外倾性。由于理科专业的性质,有很多实践性的知识(比如实验)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现了较好的互助性。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绪失调上存在差异,文科生的问题要多于理科生。文科生由于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对生活、文化的体悟比较深刻,与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绪体验,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绪更容易失调。
  
  4.4 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王军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交往的群体合作性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得分低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个体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形成压抑的心理倾向;进人大学后,面临全新的人际环境,通过与经济上占优势同学的比较,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在经济上的相对贫困,体验到较高程度的自卑感和不适应感;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多样,新奇互惠的特点,也给农村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导致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比较被动、封闭,不爱交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从城乡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和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城乡大学生在性烦恼、学习挫折感、退缩自卑、自我闭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农村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性教育方面涉及很少,不免会给学生带来很多性方面的困扰。在学习上,农村的师资相对薄弱,虽然农村的孩子考入大学以前,也是学习的佼佼者,但进人大学以后,和城市的孩子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会带给他们学习上的挫折感。他们更容易对自己持否定态度,有更多的负性体验。他们会因此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势必导致退缩、自我闭锁等倾向。
  
  4.5 大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大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上与全国常模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情况不太乐观。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对其思想和价值观不断产生冲击,社会变动、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加剧、周围环境的变迁都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近几年,学生缴费上学和学分制的推行,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增长、贫困学生人数增加、就业竞争加剧,很多大学生对前途感到茫然,焦虑程度增加,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而且大连又是个开放的城市,具有消费水平高,生活节奏快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另外也反映出大连市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4.6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高分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每个维度上的得分要高于低分组,即高分组大学生心理问题少,低分组大学生心理问题多。二者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其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4个维度均影响其心理健康。其中,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取向(包括F8交往中的不良举止、F10自我保留、F13交往的独立性、F14交往的坦诚性4个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是其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最初假设。但是由于时间和样本的限制,仍有待于大样本的进一步验证。
  
  5 结论
  
  (1)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差异,在专业、生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差异,在专业、生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大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
  (4)人际交往能力高分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每个维度上的得分要高于低分组,即高分组大学生心理问题少,低分组大学生心理问题多。二者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5)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责任编校:张 冲)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