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语文教育应当提高智能水平

作者:杨道麟




  
  (二)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学生形成诸种能力中的根本能力。在语文教育中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的能力、增强表达的能力以及养成习惯的能力。发展思维的能力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从观点、内容、感情、思路、选材、结构等方面提出的写作要求,而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就必须启迪学生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增强表达的能力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6](P9),且“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6](P9)要求,而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就必须强调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6](P9),并“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且“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6](P9)。养成习惯的能力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收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6](P9)要求,而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就必须鼓励学生“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6](P9),并特别注重所学语文知识在这些环节中的作用,且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6](P1)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聆听能力
  聆听能力是学生形成诸种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在语文教育中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辨识语音的能力、理解语义的能力、组合语意的能力以及评判话语的能力。辨识语音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语音的正确感知,即辨识音节、音调的能力,辨识各种音变现象如轻音、儿化音以及各种特殊变调的能力,辨识各种非正规发音(即方言)的能力。理解语义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能辨别不同语音组合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同一语音组合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能理解多义词的语音和它的各项词义之间的联系,能掌握重音、停顿、语调和语气所表达的含义。组合语意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能根据说话人的话语,披沙拣金,摄取语意,理清说话的脉络,归纳语意要点,把握语意中心,从而了解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并进而掌握其本质含义。评判话语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能在全面理解说话人话语意义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话语的要点、重点、正误、美丑、好坏等立即做出恰当的分析,并能进行理智上的评判,尤其是能够探求说话人的话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四)说话能力
  说话能力是学生形成诸种能力中的关键能力。在语文教育中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快速编码的生成能力、准确发码的表现能力以及定向表述的调控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增强人际交往能力”[6](P9)是口头表达交流的基本目标,也是根本目标。既然是人际交往,那就必须要建构与他人的关系,因而“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付”[6](P9)等,则是训练说话能力的最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是“注意口语的特点”[6](P9),二是“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6](P9),三是“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效果”[6](P9)等,则是训练说话能力的基本要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会演讲”、“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6](P10)等,则是训练说话能力的形式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获得话题选准力、语段组织力、情意表达力、场景调控力,从而打好组码、编码、发码、用码等各个方面的‘根基’,形成说话能力”[7](P32)。
  
  三、发展语文智力
  
  语文智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智力的总和[8](P47)。语文新课标没有按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四个层次开列出“语文智力要点”的清单,这样虚化语文智力的做法并不是语文教育走向科学化的步骤,是难以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语文智力的发展有助于语文知识的夯实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力
  观察力是智力的眼睛,是创造活动的基本环节。在语文教育中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养成随时留意观察、认真细心观察、动脑思考观察的好习惯,不仅要注意观察景物、观察环境,还要注意观察社会、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由对事物外表现象的观察深入到对事物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的思考,从而提高观察的自觉性。除此,还要教给学生既要学会科学观察,善于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事物,能够准确地再现和说明客观事物,又要学会审美观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生动地表现审美对象的特征等观察事物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深刻、敏锐、细致而全面的观察力。另外,还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山水美、生态美、天象美等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社会斗争的美、生产劳动的美、日常生活的美等丰富多彩的社会美,到博物馆、地质陈列馆、科技馆去观察科学研究对象的奥秘美、科学研究过程的严谨美、科学研究成果的新奇美等奥妙无穷的科学美,到艺术长廊去观察绘画、雕塑、篆刻、戏剧、电影等琳琅满目的艺术美,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二)记忆力
  记忆力是智力的仓库,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在语文教育中要求教师必须按照教学的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加强记忆的训练。一是记忆的速度训练。这种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度的“视野”得以迅速扩展。因此,在训练时,虽然不能排除少数学生先天生理上的相对优劣的区别,但通过记忆的速度训练,大多数学生的记忆的效率都是可以得到提高的。二是记忆的密度训练。这种训练能使学生的有用的信息达到一定的密度。因此,在训练时,要将全部信息“分门别类”,尽量筛去缺乏精度或同类的信息,通过多次反复,直到让学生的记忆的数量达到足够的标准。三是记忆的高度训练。这种训练能使学生的记忆渐渐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在训练时,要寻找被记忆物的核心——“记忆眼”即“记忆起点”的高度,并经过思维度中的高度训练,从而让学生的记忆向高难度的方向迈进。四是记忆的广度训练。这种训练能使学生的记忆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应用自如的切入能力。因此,在训练时,当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信息量已经满意以后,应引导他们的记忆向更深广的方向发展。
  
  (三)想像力
  想像力是智力的翅膀,是创造活动的先导。在语文教育中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不为旧俗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的、大胆的和丰富的想像力。语文教育要开发学生的想像力,教师必须训练再造想像、激发创造想像、强化审美想像、鼓励科学想像。再造想像是主体根据现成的描述(语言、文字、图画等)在头脑中出现的新形象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紧扣课本精心设疑,巧设悬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文章、文学)中的内容,学习课文作者积累表象、捕捉形象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从而训练学生的再造想像。创造想像是主体不需要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跳出课本,鼓励学生阅读“奇书”,搜集“奇事”,产生“奇想”,敢于想像,善于想像,从而激发创造想像。审美想像是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丰富、完善对象和创造新对象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抓住审美想像始终不脱离具体感性的表象活动并同理解性和抒情性因素始终结合在一起的特点,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想像。科学想像是主体“推测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发展”[9]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不忘鼓励学生的科学想像,从而培养学生的执着品质和探求精神。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