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新时期情节观念的转型

作者:刘为钦




  按理说,《你别无选择》和《冈底斯的诱惑》不存在“新潮”和“后新潮”的关系问题,从时间上来看,《冈底斯的诱惑》还发表在《你别无选择》之前,但它们和与之前后的文学事实的确存在着这样的关联。《你别无选择》承续着《我是谁》、《春之声》、《自由落体》等意识流小说“写人”的路子,也是描写人物的心理,所不同的是它们描写的是人物的情绪,是人物心灵中的隐秘部分。而《冈底斯的诱惑》则跳出了“文学即人学”的圈子,它实验的是文本的叙述形式和情节结构,明显地区别于“写人”的叙事体式,所以,学术界有理由将《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视为一种比描写人物心理隐秘的小说更前卫的文学气象。其实,《冈底斯的诱惑》等文本对叙述形式的探索,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叙事文学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前的西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讲故事、叙情节乃是它们的正宗;以描写人物为叙事作品的侧重点,则是后来的人本主义理想渗透叙事文学的结果。亚里士多德甚至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21]《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对文本叙事形式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叙事传统和叙事本体的回归。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传统的叙事规范珍视叙述的“完美性”与“整一性”。亚里士多德说:“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22]《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与传统的以叙事为正宗的文本有所不同的是,它颠覆了叙述“完美性”和“整一性”的审美理念,而企图建立起一种新的叙述事件的审美范式。《你别无选择》等作品沿袭意识流小说的道路书写人物的心理,进而描写到了人物心灵的隐秘,《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回归到叙事本体,却又解构了叙事传统的“完美性”和“整一性”;它们在1985年,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漠视的1985年,一并改造了中国叙事文学的情节观念,实现了中国叙事文学叙述策略的转型。
  不可否认,《你别无选择》、《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的探索性的写作方式,并未保持其强劲而持久的发展势头,不久即为聚焦现实生活的作品,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1986年9月)、方方的《风景》(1987年5月)、池莉的《烦恼人生》(1987年8月)等“新写实小说”或称“后现实主义小说”所替代。曾经风云一时的先锋派作家马原1989年之后几乎停止了写作[23];刘索拉改用写实的方法创作了《女贞汤》,且间或从事音乐制作;余华回到现实主义写作立场,书写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等作品。然而,先锋派文学在情节理念和叙事技巧上所作的探索对其后乃至当下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即使在当下的叙事文本中,我们也依然能够找到先锋派文学隐喻、拼帖、意识流、黑色幽默等写作方式的印记。
  
  注释:
  [1]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下卷,第87页。
  [2]李准:《不能走那条路》,《长江文艺》,1954年第1期。
  [3]刘心武:《班主任》,《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
  [4]袁可嘉:《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098年10月版,上册,第1页。
  [5]施蛰存:《最后一个老朋友——冯雪峰》,《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2期。
  [6]外国文学研究所批判组:《批判“四人帮”对待外国文艺的修正主义谬论》,《人民文学》,1977年第2期。
  [7]罗念生:《建议成立文学翻译所》,《文艺报》,1957年第10期。
  [8]佛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70页。
  [9]同上。
  [10]同上。
  [1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三版,第52页。
  [1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254页。
  [13]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27页。
  [14]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63页。
  [15]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0页。
  [16]王蒙:《致高行键(1981年12月23日)》,《小说界》,1982年第2期。
  [17]冯骥才:《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给李陀的信)》,《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
  [18]李陀:《“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给刘心武的信)》,《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
  [19]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下卷,第93页。
  [20]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下卷,第94页。
  [21]亚里士多德:《诗学》,《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上卷,第98页。
  [22]亚里士多德:《诗学》,《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上卷,第100页。
  [23]马原曾说:“八九年元月由西藏回调沈阳,那以后几乎就不再敢言是作家,因为写得太少。”(《虚构·跋》,《虚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414页。)
  ※本文为中南民族大学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部分成果。
  刘为钦,男,1965年12月出生,湖北省监利县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小说理论,主要研究成果曾经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哲学动态》等刊物转载。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