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
作者:李定清
一
“全球化”这一概念,在上世纪60年代被收录于《韦氏大词典》和《牛津英语词典》时,还是一个令人感到棘手而无所适从的概念。但自T·莱维于1985年再度提出以来,已成为目前学术界广泛征引的概念之一。尽管在不同语境里语义常常发生抵牾和漂移,且颇多争议,但从整体上还是可以见出它的概貌。全球化这一概念发端于经济领域,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进程。在此一过程中,由于经济资本的拓展、科学技术的推动,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的特点,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发展整体。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全球化的特征主要在于其共时性中的空间化,具体而言就是指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随着世界性经济关系的强化,人们彼此依赖、关系密切,天涯若比邻的空间感觉越来越突出。如今,全球化早已越过了当初的经济和金融的阈限,转而进入到各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如:科技全球化、媒体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思想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生态全球化等等,不一而足。这一现象说明,时下全球化的全方位展开所具有的普泛性和延展性,已成为各个领域的基本研究语境。我们所说的全球化语境就是从这一意义展开的。
全球化语境是与全球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它以全球化为基础,是全球化现实处境的自我营构,也是有关全球化的表述。因此,全球化语境除了具有全球化的空间意义外,还具有时间意义,指当下呈现的全球化图景。我们之所以要作如此区分,目的是为了防止将“全球化”混同于“世界性”的理论偏向。“世界性”这一概念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的有关表述,它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代语境,尽管在表面上有全球化的景象,但绝不能等同于当下语境中的“全球化”。若将当下的“全球化”混同于“世界性”,很容易勾起对过去的想象,很容易造成不同语境的杂糅绕缠,最终造成理论的错位和失误。
全球化语境是当下人类共同遭遇的现实处境,这一处境由多种图景所构成。首先是经济处境。随着后工业文明搭建起的生产与消费的新的平台,正在把各种经济活动带入一个无疆界的市场,全球资本的广泛自由流动,已脱离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政府的操纵,国家对市场的控制日渐薄弱。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一直在使一切全球化”,资本的重组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导致全球性经济秩序的形成。各跨国公司大规模的跨地区跨国界的经济活动无所不能,金融、制造、运输、服务、娱乐等支柱产业趋于国际化,企业管理、经济贸易与国际接轨,进入国际规则体系的运作层面。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性合作步伐加快,生产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消费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当。当下的这一经济处境,对于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功不可没。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所推行的国际经济关系,决不是平等、公正、合理的经济关系。从目前可以采集到的数据表明,全球资本仍掌握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各大跨国公司手中,它们控制着全球的经济命脉。一个大型跨国公司其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和一个强国相抗衡,是多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之和。这种势差在文化上的反应将导致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因为强势经济将造就强势文化,经济上的弱势国家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弱势。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与经济处境密切相关的是科技处境。客观上讲,全球化也是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结晶。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现代交通技术等,正在对地球进行空间压缩,将地球缩小为麦克卢汉所谓的“地球村”,信息之网、技术之网无孔不入,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在当下,新的社会分工所引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将人切割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社会交往更加松散,“亲密接触”的机会日渐减少,但电子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媒体网络,以及电话、传真、手机等现代通讯手段为人们的联络沟通提供了便捷方式。如尼葛洛蒂所言:“过去,大部分的信息都经过人的缓慢处理,以书籍、杂志、报纸和录像带的形式呈现;而这,很快将被即时而廉价的电子数据传输所取代。这种传输将以光速来进行。在新的形式中,信息将成为举世共享的资源。”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正在重塑着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情感方式。声、光、影技术,将现代社会铸造成形象社会或景观社会;电子计算机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手段,键盘录入改变了手写的一次性,使修改变得非常容易,思考与写作日趋同步,“复制”与“粘贴”加快了工作效率;以虚拟性、游戏性、互动性见长的互联网,使视听传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导方式。如此等等,都是现代科技的业绩。但另一方面,时下人们对高科技和大众传媒的过分倚重,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对高科技的痴迷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工具理性对人文理性的消解,工具逻辑压制人文逻辑。
全球化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文化全球化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在世界性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影响下,广泛的跨国性的文化交流与共享,已成为世界形态的存在,体现为历史的必然性,这就是文化处境。在这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更为全面自觉,它不是个别国家之间,而是在相当多的国家之间具有广泛规模的展开,形成了全球性的文化互动。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文化互动已突破社会体制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跨越民族的情感参与和心理认同。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极具活力的大众文化是时下文化的典型征候。英特和其它网络所构成的“赛伯空间”使文化生产更加平等自由、更加大众化,模糊了文化精英与平民大众的界限,作者、传媒、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被重新组合。以CD、VCD、DVD为代表的视听艺术,电脑艺术、网络艺术等新的文化形态层出不穷,文化制品的商品化使文化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且日益走出政治的藩篱。文化的娱乐价值被强调,少数政治精英掌握的文化权力变成了大众普遍享有的文化狂欢。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形态的存在,已成为当今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是尽人皆知的。但与此相伴随,文化全球化的负面后果也是显见的,以机械复制为表征的大量技术复制品淹没了传统艺术的独特个性和品格,消解了文化精神,淡化了文化创造的审美冲动和理性追求。四处蔓延的大众文化正在不断蚕食固有的精英文化空间,商业化、世俗化、平面化、消费性等正在成为当下大众文化的主导特征,人们在尽情享受大众文化的感性狂欢,宣泄秘不示人的情欲中,消泯了快感与美感的疆界。再如文化交流中的单向与互动问题,文化殖民与霸权问题,建立全球化文化机制问题等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笔力所限,以上的描述只是反映了全球化语境的大致概貌而非全部。全球化语境作为一种充满变数、丰富复杂的整体图景决非上述三方面所能涵括,其间的问题和矛盾也绝非简单的文字可以洞悉,但从以上三方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全球化语境是当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不能等同于宽泛的“世界性”,其中的许多因素是以往的“世界性”概念所难具备的,这是今天我们考察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因此,我们要考察和清理比较文学的相关问题,必须立足于这一基本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