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从纯文本角度看《三国演义》中鲁肃形象
作者:王 伟
关于《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鲁肃这一形象近年来研究者关注日多。鲁肃一直被认为是孙吴集团的主要人物,以前多定位为“忠厚长者”,而如今翻案渐兴,又有了夸大的倾向。其实没有必要去刻意挖掘文中机窍,鲁肃也是一个人,是个政治家,他具备战略家的品质,他有聪慧也有不足。鲁肃即将出场时作者借周瑜之口为之简单介绍:“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也。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侍母至孝。其家极富,尝散财以济贫乏……”(《演义》第二十九回)“孝”是其文化背景中有德者的标志,诸葛瑾也“侍母至孝”,徐庶更为一“孝”终生不展其才。仗义疏财也是富人的一个德行,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资助刘、关、张征黄巾军的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和资助曹操讨董卓的孝廉卫弘。这两点只能说明鲁肃有德,所以关键在于“胸怀韬略,腹隐机谋”八字,尤其一个“隐”直接暗示了他大智若愚的特点。鲁肃“愚”于小事,全局上则是一流战略家。他为孙权分析天下大势:“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无法“为桓、文之事”;又“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同上)鲁肃说了两点:一是曹氏强大,刘氏衰微,孙权不可中兴汉室,只能自称帝王;二是如今形势俨然鼎足三分,即曹操、孙权、刘表,其余皆不足虑,且三家中刘表较弱,所以孙权应该趁此时曹操无暇南顾吞并刘表,与之南北对峙,建号称孤,再图天下。这使孙吴战略第一个目标便锁定了荆州。荆州位当冲要,乃用武之地,其主刘表却是一庸才。再看江左,东濒大海,南接荒蛮,北邻先为袁术后是曹操,皆兵多粮足而不可争锋,惟有西取荆襄,否则只能蜗居一角不得展足。于是经过两年准备,于建安七年孙权打败黄祖;至建安八年再次出兵,消灭黄祖,一度占领江夏。
刘表毕竟实力雄厚,孙权虽然一鼓作气攻克江夏却能取而不能守,又退回江东再作计议。此时荆州内部刘备支持的刘琦和蔡瑁支持的刘琮矛盾日益激化,待刘表病逝,内讧顿起,结果荆襄九郡竟落入曹操之手。倘若强大的曹操于汉上立稳脚跟,孙权再想获取荆州就几乎没有可能了。而且如今曹操正在封死孙权陆上的一切门户,形势十分严峻。于是,鲁肃在大方针不变的情况下为孙权谋划:“荆州与国接邻,江山险固,士民殷富。吾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刘备新败,肃请奉命往江夏吊丧,因说刘备使抚刘表众将,同心一意,攻破曹操;备若喜而从命,大事可定矣。”(《演义》第四十二回)鲁肃要替孙权招降刘备,进而收服荆州诸将,再趁势从曹操手里抢下荆州。这时诸葛亮也在替刘备算计江东:“今操引百万之众,虎踞汉上,江东安得不使人来探听虚实?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趁势以取江南可也。”(同上)双方针锋相对。然而,一会面鲁肃就“敢问操军约有几何”,急躁之情溢于言表,外交上已落下风。当他听诸葛亮诈言欲投吴巨,竟又“坚请”其共赴江左。于此,毛宗冈批道“孔明劝玄德结孙权为援,鲁肃一劝孙权结玄德为援,所见略同。而孔明巧处,不用我求人,骗使人来求我”。“妙在孔明并不挑拨鲁肃,鲁肃先来勾搭孔明,又孔明之巧也。”[4]第一次交锋,孙吴外交优势严重丧失。鲁肃虽有战略眼光,但在具体操作中也的确是个“忠厚长者”。过江后,诸葛亮对孙权说,“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演义》第四十三回)对孙吴的招纳刘备集团并不就范,而是要攻破曹操,然后自领荆州,分庭抗礼。孙权非但没有异议,却早言:“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即绝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同上)“是孔明激怒孙权而使孙权求助于玄德也。”[5]前者是鲁肃求诸葛亮,此时是孙权求刘备。第二回合的失利使孙权外交优势丧失殆尽,与既定方针也有所偏离。第三回合是诸葛亮与周瑜对荆州的政治争夺,即所谓的“智激周瑜”(见《演义》第四十四回)周瑜原想以“降者易安”为幌子,迫使刘备求他抗曹,届时即成为孙权解救刘备,刘备依附孙权,刘备也就没法苦争荆州了。哪知诸葛亮居然“支持”他,又大讲曹操之能,说降曹可“保妻子”、“全富贵”,巧妙的给周瑜安上了“懦弱”和“卖主求荣”两条罪名。但这只能使鲁肃“大怒”,周瑜却不动声色。诸葛亮还又说,曹操南下乃是觊觎二乔,并引曹植《铜雀台赋》为证。小乔是周瑜之妻,大乔是周瑜的义嫂和内姊,更是江东“国母”。若为苟且偷生把她们献出或是降后被强占过去,何等耻辱?“保妻子”已不可能,“全富贵”更不见得,周瑜的戏再也演不下去了。其实周瑜何尝不知是诸葛亮借此挤兑他:曹操出身宦官家庭,由洛阳北部尉作到当朝宰相,其志其能,岂止于佳人美姬?再看《铜雀台赋》,共计二十二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是第七句。那么周瑜为什么要等孔明诵毕整篇才知“老贼欺吾太甚”呢?他性情极烈,往往触怒即发,今天何以如此反常?一定是在思忖对策,但最后依然不得不按诸葛亮的指引去“勃然大怒”。所谓“适来所言,故相试耳”不过是周瑜牵强附会的为自己打圆场。他刚刚表现得对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得失浑不在意,此时又因“揽‘二乔’”而与曹操“势不两立”,岂不自损形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肃在这场斗争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本开篇曾说“鲁肃与周瑜最厚”,这“厚”字自然包括政治上的相契。周瑜方至,鲁肃便向周瑜“将前项事细述一番”,周瑜说“子敬休忧”——是赞成抗曹——又道,“瑜自有主张”——有些莫名其妙——并要“速请孔明来相见”。周瑜尚未见到孙权、张昭诸江左高层,就急着找诸葛亮这个外人,似乎不通。鲁肃却不带任何疑问的“上马去了”。瑜亮一会面,鲁肃就问:“今曹操驱众南侵,和与战二策,主公不能决,一听于将军。将军之意若何?”他们不是谈过了吗?是想得到周瑜明确答复吗?但为什么要当着外人的面问呢?很明显,是要挑起话题,也是在告诉诸葛亮东吴战与和“一听于将军”。当周瑜说“战则必败,降则易安”,诸葛亮并无反应,鲁肃却“愕然”的与周瑜争辩。诸葛亮说曹操“善用兵”、“莫敢当”,还说降曹可“保妻子”、“全富贵”,周瑜浑不在意,居然又是鲁肃“大怒”。看到周瑜被“激”的大呼“吾与老贼势不两立!”,鲁肃竟又不见应有的惊喜。他对周瑜所言的“瑜自有主张”、“今可速请孔明来相见”乃是心领神会的,他的“愕然”、“大怒”不过是在演戏。他积极促成瑜亮交锋,并与周瑜大演“双簧”,可惜较诸葛亮仍技逊一筹。三场外交斗争皆是刘备集团胜利,至此孙权、鲁肃承认了刘备的平等地位,并与之建立了联盟关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