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许三观卖血记》的音乐之声
作者:祁雪婷
节奏的长短与旋律的高低
《许三观卖血记》中各章节、段落均有长短、快慢、抑扬等鲜明的节奏变化。节奏是音与音之间的间隔,一个音向另一个音运动的时长,如快慢、舒缓等。余华将跳跃、省略、停顿等造就的节奏娴熟掌控并运用于文本中:许玉兰五年间生了3个孩子,时间在她产房里对许三观的咒骂中流淌,跳跃式技巧的运用不但加快了小说的叙述速度,还为文本注入了明快、激情的旋律;《许三观卖血记》中还频繁使用了这样的省略:“许三观一家人从白天睡到晚上,又从晚上睡到白天,一睡睡到了这一年的十二月一日。”这里的省略不但推进了叙事速度,还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民群众勒紧裤腰带生活的心酸记忆表露无遗。
旋律是乐音前进的方向,跳跃的高低,轻重等。小说第十九章许三观过生日那晚许三观用嘴巴给三个儿子各做了一道红烧肉:
我先把四片肉放到水里煮一会,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后拿起来晾干,晾干以后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一点五香,放上一点黄酒,再放上水,就用文火慢慢地炖,炖上两个小时,水差不多炖干时,红烧肉就做成了……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味道是,肥的是肥而不腻,瘦的是丝丝饱满。
如果把《许三观卖血记》比作一支乐队,这支交响曲完美地融合了低音与高音的韵调,相比许三观卖血历程中的高音,用“嘴巴做饭耳朵吃饭”无疑是平凡而琐碎的生活场景乐章中一个小小的插曲,争着抢食虚拟的五花肉鲜活地表达了一个家庭苦难中的温馨,却也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了泪水和控诉。
许三观从四叔那里受到了卖血的启蒙,又从根龙和阿方那里得到了卖血的经验,然后他又将之传授给了撑船的农民来喜和来顺,卖血的经验正是这样得以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余华在序言中提到:“这是一个寓言,是以地区性个人经验反映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寓言。”[4]许三观的意义在于他让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善良、淳朴、乐观又有点小市民式的自私。余华正是借鉴了巴赫《马太受难曲》的音乐形式,卖血这一单纯的故事才有了深刻而又广阔的内涵,人性的坚韧和善良才得以在文本中彰显传承。
注解:
文中所有楷体小五号字体均引自《许三观卖血记》原文。
①余华:《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②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南海出版社,1998年。
④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南海出版社,1998年。
祁雪婷,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