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中文系学生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
作者:张玉能
在“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之中,所谓“质疑精神”就是对于每一个重要的文艺学问题、每一种历代中外大文艺理论家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都不盲从迷信,都要质疑,对它们问一个“为什么”。只有经过了这样的反思过程所理解、把握的文艺学问题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硬塞给学生的,那才可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理空间之中的具体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抽象的虚无。
在“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之中,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在元典精神和质疑精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每一个重要的文艺学问题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前进,有发现,有创建,哪怕是一点点的前进、发现、创建,总比死记硬背、墨守成规、止步不前、重复前人、无所作为的学习要强得多。而且,具有了这种创新精神,“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就可以真正地落到了实处,可以使得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不仅在文艺学学科的课外学习中,而且在其他的许多学科的所有学习中都具有这种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三、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的具体实施
1.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的“三个阶段”:
根据我们最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思考,我们认为,中文系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在学生入学以后军训结束之时到大学三年级期间进行。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阶段以“破旧立新”为主,即破除旧的应试学习习惯,树立新的研究性学习习惯;二年级阶段以“胸有成竹”为主,即逐步树立主要研究方向,以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心组织课外学习;三年级阶段以“立竿见影”为主,即在主要研究方向方面写出有独立见解的论文。
在一年级的“破旧立新”阶段,最关键的就是要转变观念:从应试式学习观念转变为研究型学习观念。具体地说,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以教材为中心和以考试为目的的课外学习观念,树立起以研究相关问题和以解决相关问题为目的的课外学习观念。这样,就必须把文艺学某一门课程的每一章的中心问题和主要问题交给每一个学生,然后,针对这些中心问题和主要问题开列出一些主要文艺理论家的主要著作,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外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进行原著的学习。比如,在学习《文学理论》的关于文学的本质这一章的时候,就应该明白“文学的本质”这个问题的含义:文学是什么?要给学生指定一些经典作家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上卷、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克罗齐的《美学纲要》、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等等,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辨析,自己去回答“文学是什么”问题。这样即使得不到统一的结论,也使学生进行了课外研究型学习,收获肯定比被动接受老师的课堂灌输要大一些。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推荐诸如《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上、下,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文学理论学习资料》(上、下,北京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等原著摘编的资料,就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原著,独立思考,批判吸收,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二年级的“胸有成竹”阶段,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这当然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把研究方向确定在文艺学范围之内,那还应该具体化为文学理论原理、西方文论、古代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原理、西方美学、中国古代美学……。另一种则是把研究方向确定在其他的二级学科,像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那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应的文艺学课程,比如,现当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批评,外国文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写作——文学理论原理……选修相应的文艺学选修课,阅读相应的文艺学的原著或资料汇编集。这样就可以形成学生自己的明确方向,课外学习就可以逐步避免盲目性,做到自主性学习,有计划学习,反思性学习,走向真正的研究型课外学习。
在三年级的“立竿见影”阶段,就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独立学习的心得体会撰写成论文,为四年级的毕业论文做好准备。如果说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的第一、第二阶段,还主要是与课堂教学和教材的课外阅读学习密切相关,那么,到了第三阶段就主要是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学习的心得体会表达出来,形成为论文形式。但是,这种“立竿见影”的论文形式,与一般的论文写作还应该有所区别。那就是,这种“立竿见影”的论文形式的表达,还是应该紧紧围绕着某一个文艺理论家或者某一个具体文艺理论观点来撰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为将来写作更加大型的毕业论文做好准备。因此,指导者必须要求学生:论题具体入微,小题大做,充分挖掘元典内容,大胆发挥质疑意念,时刻拥有创新意向,做到一事一议,一题一文,短小精悍,千字为文,主要训练学生的读元典、找问题、理思路的能力。
2.学生课外研究型学习的方法:
中文系学生课外研究型学习的方法应该是,以“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为指导,形成新的学习习惯和模式:以课程为单位,以教材为索引,结合课堂教学阅读元典原著,回答老师所讲的问题,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独立见解。也就是要与“反思-实践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相配套。
我们以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和课外学习指导为例。所谓“反思—实践式教学模式”就是,对美学的主要理论问题都进行具体、感人、独特的,结合审美对象,尤其是艺术作品的实践的,内在体验和深入思考相统一的反思,从而在“问题——反思——运用——解决问题——理解原理”的反反复复的“反思—实践”的过程之中,真正学到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知识,实实在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反思—实践式教学模式”的程序和环节主要是:问题——反思——运用——解决问题——理解原理。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我们的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同样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有计划地学习相应的美学原著,思考相应的问题,对原著的观点进行反思、审视,并且运用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回过头来再理解相应的原理。因此,实际上“反思-实践教学模式”与“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是相契合的,不过,一个是在课堂教学之中得以实现,一个是在课外学习指导之中得以实现。比如,我们讲授《美学教程》的第五章“美的本质”,我们首先提出问题:美的本质的含义:探讨把美的事物与非美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回答“美在哪里”和“美是什么”的问题,然后,介绍五种探讨美的本质的途径,接着就应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一些相关的美学原著(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博克;柏拉图、普罗丁、黑格尔;休谟、克罗齐、立普斯、布洛;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维特根斯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老师予以小结。这样的学习,特别是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如果真正落实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就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