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中文系学生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

作者:张玉能




  一、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了提高中文系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仅仅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需要进行改革,而且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方面也必须进行改革。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学生们的课外学习的准备,研究型课堂教学的实施也必然将是一句空话。这也是当前中文系教学改革的一个瓶颈问题,学生们的课外学习如果跟不上研究型课堂教学改革,那么,课堂教学除了“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因为学生们在课外如果不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自主学习,不按照老师规定的阅读书目进行有计划的学习,不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性学习,那么,无论是讨论式教学,还是对话式教学,抑或是启发式教学,都将无法顺利进行。学生们没有课外学习的预习和复习的相关知识储备,他们就不可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成为研究型教学,更不可能成为创新型教学。
  根据笔者从事多年中学教学和大学教学的经验教训来看,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和大学中文系课程教学而言,学生们的课外学习状况对于它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关键性意义。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中学生的课外学习是全力以赴应付各种各类的大大小小考试,尤其是集中精力应付升学考试,各种课外辅导材料几乎占据了学生们的所有课余时间,也养成了一种应试式的课外学习习惯:只注意要考试的内容的学习目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分数到手大功告成的学习效果。正是带着这样的应试式的课外学习习惯进入了大学校门,大学生们,尤其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们,在旧有的大课堂、满堂灌、填鸭式的中文系课堂教学之中,往往可以应对自如,于是,老师想进行研究型教学、创新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对话式教学,都困难重重,收效甚微,于是往往是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半途而废,事倍功半,所以进展不大,而学生们的应试式学习习惯由于还有用处也得以继续保留。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大学中文系的教学改革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多少年来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现状也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
  现实状况确实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了,否则,研究型教学、创新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对话式教学,都难以实施,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都不可能得到提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每年在硕士研究生的面试之中都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请你列出10本中外文艺理论著作及其作者。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竟然就难倒了报考文艺学专业的考生。他们大部分人,要么列不出10本中外文艺理论著作及其作者的名称,要么就连一本中外文艺理论著作都列不出来,要么列出了书名却不知道作者的名字,要么把书名与作者张冠李戴,而绝大多数考生,尤其是那些直接从本科毕业而参加考试的考生,就只知道一些教材,诸如《文学理论》、《文学概论》、《文学原理》、《西方文论》、《西方当代文艺理论》的名字和作者。这就说明,当今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除了上课听老师讲教材,课外读教材以外,就基本上不读中外文艺理论著作原著,连它们的书名和作者名都不知道,而研究生备考的过程仍然是以背教材为主,同时从来就不注意中外文艺理论著作的具体内容和作者情况,仅仅是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概念、知识点、重要问题,目的仅仅在于考得高分,以至于面试之中出现这样让我们都感到十分尴尬的局面。
  
  二、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的内容和目的
  
  大学中文系学生课外学习的内涵是指中文系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一切形式的学习,即所谓学生的自习,包括学生自己的课外阅读,听讲座,业余社团活动,对于中文系学生而言,甚至包括看电影、看电视、网上多媒体浏览。中文系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指导,就是要逐步克服学生在长期中小学应试教育过程中所养成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中文系学生的自主学习、有计划学习、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三大精神: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
  这里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大学中文系学生在课外时间必须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大学中文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包括寒暑假),除了学校安排的各种各样的学分课程的学习以外,大体上还有大量的自己学习的时间。正常学习期间,平均每天大约有3小时左右,到了双休日、节假日就可能更加多一些,而且年级越高自己学习的时间就相应地越多。现在的情况是,大学中文系学生,在一年级课程相对多一些,但是每天2小时的自学时间还是有的,然而,因为他们在高中时代太辛苦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大放松的精神状态,而且他们还不大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状态,要么就按部就班地上课和无忧无虑地玩乐,要么就一切照旧地上课听课和下课看教材,留下不少时间就不知道如何打发,就漫无目的地放任自流了。这时候,刚刚进入大学的中文系学生就需要得到及时的指导,让他们尽快地走出中学时代学习模式的习惯,以适应新的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状态,转变观念,改变方法,自主学习,使他们成为自己课外时间的主人,自己课外学习的主人,自己专业方向的主人,进行研究型和创新型的课外学习。
  这里所谓有计划学习就是指,大学中文系学生在课外时间应该按照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来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途径等等方面,同时也应该逐步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禀赋条件和学校的师资状况、图书资料来有明确目的和周详计划地进行课外学习。这个要求也是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课外学习不同于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生的学习(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学习)一般都是由学校和老师安排好了的,就是要制定学习计划也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甚至包括早自习、晚自习、家庭作业都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是,进入大学的中文系学生就大不一样了,除了必须上的各门课程以外,并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定性的课外学习的具体安排。这时候,如果学生自己不能很快进入有计划的学习,很可能会在一个非常长的时期之内,这个学生就会出现课外学习的真空状态或者混乱状态。因此,这时候我们的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就应该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好适合于每一个人自己的情况的课外学习计划,使得他们能够目的明确、计划周详地进行有序的课外学习。
  这里所谓反思性学习就是指,对于课堂教学之中所学到的知识在课外时间都应该进行重新思考、审慎辨析、深广追问、批判吸收,不能不假思索、一味盲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是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课外学习与中学生课外学习的根本性区别。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由于中国的国情恐怕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应试教育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当一个中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中文系以后,革除应试教育的不假思索、死记硬背、一味盲从、应付考试的学习习惯,提倡反思性学习就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及时、非常艰难的任务。如果大学教师不去改变初入大学的学生的课外学习习惯,那么中小学所养成的应试教育的学习习惯会以极大的惯性力量把这些中文系大学生保留在旧有的应试教育课外学习的轨道上,对学过的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每天的课堂内外的学习都围绕着教材和辅导材料来进行,自己不思考、不追问、不质疑、不辨析,那么,研究型、创新型的人才是不可能在这种学习习惯之中产生的。
  总而言之,我们在这里提倡对大学中文系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计划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的课外学习指导就是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而这种人才应该具有三大精神: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