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内反省现代性叙事例析
作者:陈莹珍
二、精神时空的强化
1.前提:心理存在的主动性人物化视角
我们也可以看出《追忆似水年华》与《卡拉马佐夫兄弟》两部小说的致力于精神方面的深刻努力与尝试,那就是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的将目标关注于人的精神心理,甚至意识领域,他们共同探讨的是人的存在问题,并且不只是过去的,现时的存在,更是将来的存在,而这也是两部小说探索的意义所在。
从总体视角来看,两部小说均不是外部的作家化视角,其中作家是全知全能的绝对支配者,掌握着人物的全部思想、性格与命运,它们是内在的人物化视角,但是又区别于内在的被动性的人物化视角,内在的被动性的人物化视角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复活》中,主人公的心理意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从一个纨绔少年到一个具有道德与良心的绅士,托尔斯泰精确地展现出了人物心理在环境改变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轨迹,因而,人物的心理存在变化是以依附于环境变化为前提的,这表现出人物心理存在的一种被动性。
内在的主动性人物化视角正是这两部小说的艺术创新之一,在这种视角下,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表现出一种思想者的独立气质,其心理不会是像内在的被动性人物化视角那样以物照我,而是采取以我观物的主动形式贯穿者一种相对独立、统一的思想或心理意识,因而,其心理存在是以这一贯穿中心的心理意识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和谐、或斗争的心态而存在的。简而言之,这一内在的主动性人物化视角意图让人物的心理在对一种心理存在的主导性理念或信仰的追求中,从现实中吸取反观、验证的营养材料,这不同于盲目的以现实的价值与思想来填充人的心理的做法,而是将一种主导倾向置于圆的中心,圆的四周是对这一主导倾向的支持方与反对方,主人公需要在圆心与圆周的交锋中来不断纠正主导倾向的瑕疵,使之趋于完善,故而主导倾向不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中,主人公的这种内在的主动性人物化视角在心理存在的主导倾向与现实中反应的存在价值倾向的交锋,文本的意义便处于不断的发展与丰富中。
在《追忆似水年华》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主人公马塞尔和阿辽莎显然都是作为思考者的形象而存在的,他们共同关注的是人的存在问题,进一步说,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的存在,而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除了阿辽莎之外,几乎所有人都是独立的思考着的当下的人,两部小说都有着各自的心理存在的主导性理念或信仰化的追求,《追忆似水年华》追求的是心理存在的真,而《卡拉马佐夫兄弟》追求的是心理存在的善。
在人物的主动性人物化视角观照下,人物特别是主人公的思想是独立自主的,并且以以我观物的形式呈现,因此,在两部小说中,主人公的行动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他们具有充分的主动性,不是作家所能控制、预定的,更不是读者能迅速把握、理解的,他们这种主动性的心理存在方式使他们自身的心理存在处于不断的创造中,从而使人物的这种心理存在一直处于未完成性的状态中。
在两部小说中,这种主导型理念的追求与其对立面是在不断地并存与斗争的,主人公主动的行为探索与追求经常面临来自现实的阻力,因此处于圆心的主导倾向与处于圆周的现实倾向在多数情况下是不断地冲突与斗争的,如《追忆似水年华》中,小说交织着真与伪的冲突,居于圆心的真总是与圆周现实中人物心理的虚伪对立存在;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小说交织着善恶的冲突,不仅在不同人物之间表现出这种善与恶的对立,如处于善恶两极的老卡拉马佐夫与佐西玛长老,他们分别代表了恶与善的典型,而且在同一个人身上也表现出心理存在善恶的冲突,这最突出的表现在德米特里这一人物形象上。
2.表现:心理存在的空间化
心理存在以一定的时间、空间结构来构成,它既可表现为历时性的存在,又可表现为共时性的存在,前者代表了历史性的衔接过去和未来的心理存在方式,后者表现为当下性的多维共存的横切面的心理存在方式。作为存在主义的鼻祖,海德格尔以存在论的眼光审视时间,提出时间性的不等于在时间中存在着的这一重要命题,把非时间的、超时间的,即某种空间关系也囊括在时间性的这个范畴中,从而扩大了时间概念的领域。
严格来讲,心理存在特别是在心理小说中,对空间的依附性是极少的,主要是在时间中体现了极大的张力。传统的心理小说主力于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心理的呈现,以及随着环境变化,心理相应的动态变化。在前面阐释的主动性人物化视角的观照下,我们发现主人公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使人物自身表现出极大的自由独立性,似乎要挣脱作者主观意识的束缚,我们无法预测人物的下一个行动将是什么,也无法预测人物思想的延伸性,而行动的独立性更多的是根源于人物的心理。莫洛亚说过:“要想行动正确,必先思想正确。”而思想是内在于人的心理的。因此,在这种主动性的人物化视角下,读者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态度上明细这样一个理念,即我们所看到的外部的任何行动的复杂景象都是人物自身的特定心理造成的,而与所处的环境无关。这样小说中的外部空间感便极大地消解了,对于心理小说而言,由于独具精神,轻视外在客观环境的摹写,由此则势必导致小说心理存在中时空比例的失调,因此,在心理小说中,时间的量度于空间的量度更清晰、可感。然而,在这两部小说中,我们却可以发现两位作家对于重新构建心理存在中时空比例的平衡做了殊途同归的新尝试,他们共同开发了心理小说表现艺术中新的矿藏——心理存在的内空间,这样在外部世界中所极度削减的空间感在人物的内在世界中获得了新的“地盘”。
在《追忆似水年华》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从宏观上,我们发现了小说中内视域的极度扩大化,从而使人物的心理存在获得了深广的丰富性,强化了心理存在的空间感。从微观上,由于人物的心理存在是在时间的历时性“绵延”中展现的,因此,这种内空间的挖掘是与时间密切相关的,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心理存在的时间空间化,这种手法的目的就是让心理存在的空间化与时间达到交融、合二为一。简言之,就是打乱传统的心理存在与时间的一对一,即不是在某一定点的时间内表现与之相对应的一种心理存在影像,而是探索让某一定点的时间呈现出多种心理存在的影像,由这种多维性延伸挖掘小说中心理存在的内空间。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传统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存在只是线性的呈现,而两位作家在这两部小说中则使人物的心理存在以面性呈现,在文本中,这种心理存在的影像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多元性与对立性。
(1)双影像:符号磁力场的空间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们以其中一个经典的瞬间为例,关于玛德莱娜小甜饼的片段。小说中是这样叙述的:“突然,回忆又出现在我眼前,那味道正是贡布雷的每个星期日,我去莱奥妮姨妈的房间向她道早安时,她总要给我一杯泡了小玛德莱娜点心的红茶或椴花茶的味道……当我尝出了过去我姑妈给我的那块泡在椴化茶里的玛德莱娜点心的味道,朝街的灰色而又古老的房子——姑妈的房间就在里面——立即象一出戏剧的背影移到了对着花园的小楼后面,那小楼是当时在后院为我父母盖的。还有房屋、小城、广场,午饭前大人们总打发我去那里玩;还有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我闲逛的街道;还有晴天时我走过的路。”
小玛德莱娜作为一种勾连记忆的符号,使此刻母亲给“我”吃小玛德莱娜所感受的美妙时刻一下子追溯到已过世的莱奥妮姨妈在多年前曾经吃具有同样口感的小玛德莱娜的动人情景,并且,在这两个情景中,“我”的心理存在呈现出一种双影像,其一是现在的我对于小玛德莱娜所触发的品味生活中细小事物所带来的心理快感,从而使我的心理存在在吃小玛德莱娜的过程中获得了意义上的一种新的展现,另一个则是在遥远的过去与小玛德莱娜所联系的曾经久远而重新焕发生机的心理存在,它“混迹于”历史的年轮中映现出在莱奥妮姨妈隐遁式的奇特生活方式下所笼罩的探寻与追忆。这样,由于小玛德莱娜的链接,在吃小玛德莱娜的瞬间,我的心理存在在过去与现在中达到了多元共存的状态,从而使过去与现在的两重影像的心理存在在同一刻实现了独立统一的平衡,于是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存在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化了。“双影像,尤其是将过去与现在相割裂,有意识流动的转折和极性转变而形成的双影像则纯属空间符号,它们会造成空间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