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内反省现代性叙事例析
作者:陈莹珍
而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虽然同样是致力于小说中人物存在的时间空间化,与《追忆似水年华》采用在一定时间内由特定事物勾连过去与现在的心理存在的双重影像共存的局面,而是采用类似于戏剧化的手法,使小说中多个人物在同一特定的是时间、地点,表现心理存在的多样性,这种艺术手法在文本中多次出现,此处仅以《审判》一节为例,在这一章中,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得以“大聚会”的形式出场,在审判的这段时间内,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的。特米特里没有杀人,却感到深深的负罪感。伊凡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以及他的思想格言“假如没有上帝,人可以为所欲为”中潜在的危害因素,阿辽莎坚信自己的上帝存在论,秉着强烈的救世意识与极大的同情,关注着可期救助的努力。而两个律师虽与卡拉马佐夫一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事务上或事业上表现出异于常人的高度责任心,一个希望在任期快结束时做出一番有影响力的案子,以期获得事业上的升迁。另一个是从外省来的法律专家,他的视野更超脱,尽管他明知他所代理的被告有罪,却仍然希图实现诉讼的成功,而他所追求的不外是名誉的锦上添花,即自身实力的一种证明罢了。卡婕琳娜的心里更复杂,她纠缠于伊凡与德米特里的爱情之间,在这场审判中,她的心理斗争尤为激烈,不知道在关乎生命的角逐中对两个恋人如何取舍。因此,在这场审判中,小说中展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主要人物都在同一时空情景中,但他们各自的心理却是不同的,呈现出复杂、多元共存的统一性,这样,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存在在同一时间获得了空间化的展示。
(3)相对性:个体意识的空间化
“如果说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是通过人物的现实感受与已消逝的回忆对这一事物之间的关系之于时间而言,发现了双影像的话,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在奥古斯丁、蒙田和帕斯卡尔等西方圣哲之后,远在爱因斯坦建立高速物体运动规律的相对论原理以前,把相对论思想引进意识领域,确认意识一如光线在引力场中发声弯曲那样,也会在瞬间出现双影。”《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也表现出这一种艺术手法,它同样实现了小说中心理存在的空间化,但是,它是以同一人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所呈现的双重意识来表现的,在文本中也多次出现,此处仅以斯迈尔加科夫为例,他在杀死他的父亲老卡拉马佐夫之后,曾做了一个特殊的梦,梦中的自我意识交织着双重影像,现实中的自我意识相信伊凡的无神论与上帝不存在,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梦中的自我意识则表明他的心灵的矛盾。斯迈尔加科夫的意识呈现出一种相对性的存在,一方面竭力为自己的“犯罪”辩护,坚持超人的思想和无政府主义,另一方面在思想启蒙者伊凡的劝问下,又似乎感到了自己的罪过,总有一种超然的声音谴责自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微妙之处表现在他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处于同一瞬间的对立思想的痛苦折磨中,他深刻地揭示了斯迈尔加科夫身上那些相互交织、相互斗争的两种相反的东西。从而在人物心理活动的复调型话语揭示中完成了心理相对性存在的空间化。
总之,《追忆似水年华》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两部小说具有与其同时代作品更领先、鲜明的内反省现代性倾向,这种倾向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人物精神时空的强化上,由此而使艺术手法呈现出一种独特性,表现为叙述视角的内在主动性人物化倾向和精神时空的多维立体性。这种现代性叙述手法对后来的许多文学家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他们也成为现代主义的先行者,对现代主义最终代替批判现实主义成为文学创作的一股中坚潮流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M],李恒基等译,译林出版社,1995年
2.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M],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3.克洛德.莫洛亚:《普鲁斯特》[M],孟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P154,P155
4.张杰:《复调小说理论研究》[M],漓江出版社,1992年 P104
5.胡日佳:《俄国文学与西方——审美叙事模式比较研究》[M],学林出版社,1999年P643
6.朱宪生:《走进紫罗兰——俄罗斯文学文体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P129
7.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 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陈莹珍,贵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