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古代诗歌意境综合研究
作者:李克刚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诗写出西涧春晚之景:幽草涧边生,深树黄鹂鸣,春潮带雨,野渡无人。因作者为人洁身自好,处仕途而愧无建树,便形成诸事一任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感情注之于写作中的景,于诗便构成一种自然淡泊的意境。
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
此词写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此词的意境所在。
(五)景略情在。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景一致,但写成诗时,把景略去,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五、诗词“意境”的要求
诗词有意境而一般亦不算好诗词,有意境只是对诗词的基本要求,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意境要高超、新颖。怎样才能使意境高超、新颖呢?
(一)须境近而意远。所谓境近,指的是景物要具体、真实,又是人们所熟悉的;所谓意远,指的是思想感情要深远。境近,才能使人感到亲切,有艺术感染力;意远,才能以深远的思想感情启发人、打动人,从而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黄巢的《题菊花》,就达到了境近而意远。菊花在秋天生长,这是常见之景,可谓境近了,在这常见之景的描绘中,寄寓的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深邃的思想,又称得上是意远。
(二)必景新而情殊。选择前人没写过的景物或场景,能达到景新,但是,有些景物或场影,像风花雪月和生死离别之类,是永久存在的,经常出现的,不可回避的,写这样的景物,若能达到景新,则更新颖。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另一方面要写出独特的感受。比如唐代长安的慈恩寺塔,引了不少文人骚客登临题诗,所题的诗优劣不等,其中有一首是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即:
七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讶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这首诗写慈恩寺塔面面俱到,从塔的形状到登临的景况都写了,用语虽多,但却不能使人感到新颖奇巧,而寄于景中的情更是少得可怜,没抓住景物特点,没写出独特感受。杜甫的《登慈恩寺塔》则不同,因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写出了独特的感受,所以具有高超的意境。诗的开头只用两句:“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就写出塔高耸天的特点,下面的“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也是形容塔高,登临塔上仿佛听到了天河的流水声,如此写塔高耸天的特点,给人印象多么强烈。更主要的是,本诗写出了独特的感受,登塔下望,作者见到了长安周围的景象,写出了有独特感受的诗句,即: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作者见到塔下景物一定很多,写出来的只是雾气蒙蒙,泾水和渭水看不清了,连长安城也难分辨。这是作者当时的感受,在这感受中,蕴含着对国家的忧虑,唐王朝的政治气氛也正是“但一气”的。这里,景物写的有特点,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也很深远。
(三)容矛盾为统一。诗词的意境,一般的,是情与景在感情色彩上一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可是,有些诗词作者,故意将感情色彩正好相反的情与景写在一起,并使其和谐统一。这样的情与景,因为既矛盾又统一,对比鲜明,所以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如《诗经·风雨》,景是风雨交加,群鸡乱叫,是让人烦闷的,而情却是欣喜的。一个久盼“君子”的妇女,盼了很长时间,逢上风雨交加,群鸡乱叫,自然烦闷得很但是,就在这时,“君子”来了,欣喜之情便难以抑制了,烦闷的景与欣喜的情加以鲜明对比,就更突出了欣喜的情,既矛盾又统一。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矛盾的,把这一矛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一个和谐统一的境界中。辛弃疾的《菩萨蛮》,既抒发了作者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又流露了抗战不可行的消极情绪,这是作者矛盾心情的反映,而矛盾的心情却为一个统一的画面所蕴含,青山、流水和山里的鹧鸪啼叫,写在一起是很和谐的。
在如何创造完美、高超的意境方面,古代的诗人和词人积累了不少的成功经验,以上三个方面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如用渲染来烘托,化景物成情思等,也有助于创造意境。用渲染来烘托,就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来烘托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景物描写上虽用了笔墨,但使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了。化景物成情思,就是借助某些艺术手段使景物更富于思想感情。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写泉水的流声用“咽”,写日光的微弱用“冷”,这样就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多地带上了幽僻的情调,景物也就成了有感情的东西。
李克刚,浙江宁波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