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幸福与“幸福的感官化”
作者:王德胜
如果说,这种"娱乐形象"正是当代文化的"审美"形象的话,那么,一方面,它表现了"形式"对于"内容"的征服,人们在其中不是体验着对象的内在意义,而是更加强调了"娱乐"满足的感性直观性。就像电视图像的引导作用是使人们习惯于一个直观的视觉世界,人们在当代生活世界里已经习惯于、稳定于从"形象"("影像")上进行占有和享受/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文化活动的审美层面,当代艺术活动也必然表现出这种"娱乐形象"的直接效应。这一点,也正如雅斯贝尔斯在分析电影的处境时所指出的:"电影所表现的世界同样是不可见的……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它们并不能对详细的研究提供帮助。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刺激,甚至是颇令人激动、以致我们难以忘怀的刺激。"21
另一方面,作为感性的"娱乐形象",幸福及自由对人类来说只具有当下"现有的意义"。客观世界中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的生存实践变为一种只有极端的变异和强烈的感性才能充分回应的模样,以至于人们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深深地印刻了这样的信念,即只有现实的才是合理的。而"现实的"恰恰是由现存工业文明制度所提供的"商品"(物)以及占有、享受/消费"商品"(物)的欲望、动机。于是,人们便心甘情愿地滑入这种"现实"之中,并把"幸福的可能性,,归为这样的"现实"。"人们把别人提供的一切都无批判地当作真理,并且试图依照它而行动。他使谬见充斥于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使之成为自己的'信仰'、救主和向导"。22这样的"现实"当然有其"审美"的形式化可能性,至少,它将通过物质占有和享受/消费的丰富感觉形象来安慰当代人强烈而躁动的感性利益。这就像早些年人们在《海马歌舞厅》中发现生活的"快乐"可以是极度奢侈的金钱消费,最近又从《白领公寓》里看到"幸福"生活"原来"是一幢小洋楼、一部小汽车。然而,"现有的意义"之不可靠和它必须通过"影像"方式才能得到满足,这一点又足以令人对这种感性的"娱乐形象"犹疑不决。最终,当代人在自身文化的审美层面不过是陷入了一个永无逃脱之地的"欢乐大转盘",悠悠乎乎地"欢乐今宵"。
或许,我们真该不断重复席勒的名言:"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23当代文化及其审美实践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来恢复人的完整性,以便人恢复真正的自由,在"诗意地栖居"中回归幸福的真实本体。
①12141520[美]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27页,63页,42页,30页,北京:三联书店,1989。
②[美]马尔库塞著,张峰译《单向度的人》,200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③[美]菲力浦·劳顿和玛丽-路易斯·毕肖普著,胡建华等译《生存的哲学》,127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④[英]克莱夫·贝尔著,张静清等译《文明》,8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⑤18[美]E·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171页,173~174页,北京:三联书店,1988。
⑥[美]E·弗洛姆著,关山译《占有还是生存》, 83页,北京:三联书店,1989。
⑦[美]托·弗洛姆著,孙恺详译《健全的社会》,20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⑧⑨101123[德]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80页,139页,141页,106页,110页,119页,145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13[德]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4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6池莉《烦恼人生·小传》,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
1719H·马尔库塞著,李小兵等译《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317页,328页,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21[德]雅斯贝尔斯著,余灵灵等译《存在与超越》,192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22〖CM(23*3)[美]保罗·库尔兹著,余灵灵等译《保卫世俗人道主
义》,217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