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文学批评职业叙事的因厄与突围

作者:林超然




  如今一些文学批评"充斥着主观武断的随意性,情绪化批评取代了清晰有力的文本分析和现象描述,文本批评和文学批评变成自我表演和展示自我低俗化心性的舞台。昔日那种沉入生命、沉入文化深处的理念已成为过眼烟云。批评在合谋、无聊、调侃之后只剩下肉麻,而热衷于制造一次又一次的文学事件和文化事件"。12这种文体比较忌讳的是行使言语霸权,行使言语霸权第一种表现为谁人也不放在眼里,言语之间流露出一种唯我独尊的态度,不计东西,轻下断言;第二种表现为生吞活剥经典理论,随意命名、指认,绕山绕水,热中于复制,而对所评作品本身却近乎不闻不问;第三种表现是语言佶屈聱牙,拒人千里之外,面目可憎。第三种表现害人也多,毕竟文学批评除了极少数供专家研究、交流,绝大多数要发表在报刊之上,面向广大读者起着传播、推广、联络思想的作用,因此必须注意,要写得深入浅出、平易好读,力避生涩冷僻。撰写时,要尽可能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压缩不必要的行话术语,对可能造成阅读障碍的提法最好略加注释;章法不求怪异,但须文路顺畅自然,要充分预见接受者的阅读素质。只有这样文学批评的健康的声音才能传遍四方,否则我们将寸步难行。
  若想突围似也不难,只要批评家脑子里一直是"亲民"思想居主导地位即可,这样他就不会使性子、使横,就不会端牢那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架子,就不会再把一种文化传播行为粗暴地处理成那些寻常百姓很难参透的玄机。时刻视与人沟通为大快乐而不是妄自尊大、画地为牢,那么文学批评就能够重返文学、重返人间,我们也就最终结束了那场翘首盼望的苦楚和焦急。
  
  ①《金圣叹文集》,巴蜀书社1997年11月版,第16页。
  ②韩毓海《有话好好说》,《读书》1998年3期。
  ③余光中《光中心音》,漓江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5页。
  ④[美]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远方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5-6页。
  ⑤[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1月版, 第137页。
  ⑥《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48页。
  ⑦龙应台《应台冷言》,漓江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45页。
  ⑧张连第笺释《诗品》,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455页。
  ⑨韩少功《马桥词典·打车子》,作家出版社1996年9月版。
  ⑩见《语文建设》2002年4期封二。
  11申小龙《汉文学语言形态论》,《上海文学》1988年9期。
  12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