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海峡两岸:后现代诗考察与比较
作者:陈仲义
六、台湾后现代诗,无论侧重意符拆解或指符游戏,皆有一番拼尽语言的努力,但诗歌语言立场似乎还徘徊于工具论、载体论层面上,对语言层层进行知性"施暴",不时露出"语言狂欢"的人为性,故语言显得较为生僻。大陆后现代诗早就把语言提升为与生命同等高度,形成语言与生命同步互动的"语感","语感"迅速与口语"汇通":既带来原生本真的一面,也充塞着生命分泌物,借口语外壳批量生产赝品的劣迹。大陆口语化犹处于纠缠不清、争执不已的两难,一时还难以取得共识。
七、不可否认,在解构这一核心动力的全力驱使下,两岸诗歌标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失衡,诗与生活的界限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模糊,诗的美感遭到巨大伤害,诗的接受频度大大缩小了。晚近两岸对异质材料大开绿灯,鼓捣综合、互文写作,导致诗继续朝芜蔓、混沌滑下去,再次使悬而未决的晦涩问题悬而未决(仿佛宿命般再度重蹈前现代诗的覆辙)。网络的兴起,也使相当文本走向另一方面的流俗和简单,写诗变得没有什么难度了。意义的亏空和价值的荒废,确实教诗的重构工作步履维艰。两岸这些痼疾,是多年的共同的,有的还相当严重,它是极端后现代带来的负面。面对大量非诗、非艺术的不满和指摘,两岸"后"诗人该如何应对呢?是继续义无返顾极端到底,抑或有所反省、收敛和做出调整?
①徐敬亚等四人编辑:《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收入68个"社团"234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②如《后朦胧诗全集》(上下),万夏萧萧主编,收入73位诗人1500首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亵渎中的第三朵花--后现代主义诗歌》,周伦佑主编,收入39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打开肉体之门--非非诗选》,周伦佑主编,收入18人93首诗,诗论5篇,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三代诗人探索诗选》溪萍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版。《新死亡诗选》帝根主编,收入26人,及相关文章9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餐桌上的冷风景--中国后现代诗歌诗论选》陈旭光主编,北京大学1994年版。《他们10年诗选》小海、杨克编,收入48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诗江湖--先锋诗歌档案》符马活主编,收入82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等。
③孟樊《台湾后现代诗的理论与实际》,第一章第五节,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④孟樊先生把"原住民"诗列入后现代队列,似有欠妥。就其总体情形,应归入写实主义范围,较为合理。
⑤丁旭辉《台湾现代诗图像技巧研究》,高雄,春晖出版社,2000年。
⑥张小虹《欲望厨房》,《完全壮阳食谱》序言,台北,时代出版社,1999年。
⑦须文蔚《数位文学论》,38页,台北,二鱼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⑧向阳的网络诗也有上佳演出。如《一首被撕裂的诗》分别提供动画版、拼贴版、文本版、和cjif版;《小满》产生回文与镜像呼应的效果;《四联句》在声音与跳跃中做循环往复。
⑨何拜伦《何拜伦诗集》,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2000年,大陆个人首次于封面上标明"后现代主义作品"。
⑩周俊主编《中国语言诗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章燕《关于后新诗潮诗歌的语言问题》,《诗探索》1999年2期,139页。
12林耀德、孟樊编《世纪末偏航》,209页,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13焦桐《青春标本》,台北二鱼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
14陈仲义《大陆先锋诗歌四种写作向度》,《诗探索》2002年1期,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