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视觉形式概说

作者:曹 晖 俗鹏飞




  现代艺术中视觉形式受到重视且成为审美判断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一时期兴起的现代艺术潮流,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等艺术流派身体力行的结果。现代派艺术视艺术创作为纯视觉形式创造,舍弃艺术创造中的历史、宗教、神话等传统母题的纠缠,而只与个体生命情感体验关联。
  
  二、视觉形式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视觉形式在发生、发展中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依据其功能传达的不同而分别表现为从“无机形式”(几何形)到“有机形式”(植物、动物等装饰)再到“无机形式”(几何形)直至“无形式”(各种形式并存)的历史发展过程。图示如下:
   原始艺术 古典艺术 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
  
  (无机形式) (有机形式) (无机形式) (无形式,多种形式并存)
  第一阶段:原始艺术时期的“无机形式”
  人类从原始社会起就有了对视觉形式的感知和体悟。受当时生产力条件的限制,原始人的打制石器和手工陶器主要突出的是其实用功能,在视觉形式呈现出简单质朴的特色。同时,受原始巫术文化的驱使,又使一些器物呈现出粗犷、混沌和神秘的意味,这尤其表现在一些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物的形式特征上。在史前人类制造的陶器中,虽然图案的绘制已明显体现了现代基础设计中“四方连续”的结构特征(即单一母题反复绘制,连续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富有装饰意味的图案),但总的来说,原始艺术的形式是平板和二度的,普遍具有对称性、重复性和节奏性等特征。这种形式的呈现,既是对外部环境认识的结果,即长期身处自然的无秩序的环境下,心理上对秩序和安定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原始人为他自己创造了用几何和立体形状表达的绝对符号。他们对生命感到迷惑和震惊,于是,在无生命中找到避难所,因为生命永远不息的躁动得以消退,一种持续的稳定感产生出来。”②同时这种形式的呈现也是人类先天具有的一种先验的结构。因为现代发生认识学研究已经表明,视觉形式可作为一种原型图示,是先验的结构。荣格(Jung)的“无意识集体原型”论认为,人的大脑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保留了社会和种族经验的痕迹,形成了无意识的原型。它们经过一代代的遗传,成为生而具有的“集体无意识”,这是超个人的,是人类共同心理的无意识反映。各民族的审美标准尽管存在着差异性,但有相当程度的内容是一致的。如,均衡、对称、秩序等构成规律,是各个文化背景的人类衡量艺术与美的标准。但是,荣格的这种无意识其实也是人类与自然长期建构的结果。作为结构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指出:“对于先验者不得不退而向其求援,并且直到希尔伯特时代还得到承认的那种宇宙与思维之间的‘先定的’和谐,在我们思想上应该由‘被建立的’和谐取而代之,这种和谐事实上是由一个有机体水平上就已经起作用的过程所逐步建立起来的,并且是从机体水平上无限地向前扩展的一种和谐。”③由此可以认为,视觉形式的发生,不仅是先验的,同时也是后天建构的结果。
  第二阶段:古典艺术时期的“有机形式”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尽管从社会形制的角度来说,人类已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刚刚进入工业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几个历史阶段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从视觉传达的功能角度来说,这一时期的视觉形式在生产消费以及社会生活中传达功能并不明显。农业时代,人类的手工制品已相当发达,就其视觉形式特征言,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或精雕细刻,或错金镂彩,或镶金嵌银。受农业文化影响,这时期视觉艺术在总体上传达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植物纹为代表性装饰纹样,工艺品在视觉形式上追求一种与自然物一样的自然形式美。“艺术变成这种在人类发展的古典阶段幽雅、美丽、高贵的产物,古典的人不再承受来自于烦扰人心的相对性,外在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原始人承受的感觉混沌的痛苦。他的思想的规范与调整行为已足够控制现象世界的专横武断,并由此获得自由生命享受的愉悦”。④工业革命以前的人类,由于生产手段落后,无法享受工业化带来的批量生产的廉价产品,对美好产品的占有和享受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工业革命初期,尽管生产效率和水平有了迅猛的提高,大量的工业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工厂运送到市场,价格也日益降低到整个社会所能接受的水平。但产品的粗制滥造、缺乏形式的美感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艺术的创造来说,尽管在历史上,这一时期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丰富灿烂的视觉形式,如在建筑上,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对装饰风格的追求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柱饰、花边、回廊、雕花、飞檐层出不穷,即使哥特式建筑在西方建筑中以古朴和简素著称,但也只是相对而言,教堂上玫瑰花窗、拱形飞券、尖塔顶,无一能摆脱那个时代视觉形式的审美标准。在平面设计上,尽管设计思想、技巧、水平、能力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且不说工业革命之前,单就工业革命之后的设计来看——海报、书籍、户外看板已随着印刷机的发明与改进、排版技术的突飞猛进而有了相当的改观,特别是英国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有感于工业产品的粗陋,在1895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艺美术运动和后来法国的新艺术运动的发展,虽然从设计的精美、独到来看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但是从形式来说,尚未脱离纯装饰功能,没有提出技术与设计的紧密结合,也没有用几何造型的方式去设计和组织规范形式。而后者所强调的逻辑化、理性化恰是现代视觉形式的十分重要的方面。包豪斯艺术学院的成立正是这一视觉形式形成的重要契机。工业社会是一个理性化、组织化的社会,理性的价值趋向契合与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是:“设计”,即标准化、模式化、实用化和社会化,视觉艺术在形式上更多地突出的是其功能与价值特性。
  第三阶段:现代艺术时期的“无机形式”
  这一段主要指从包豪斯艺术到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艺术盛行之前的艺术。这一时期工业产品中所传达的视觉形式收到空前的重视,体现了商品时代对工艺产品的必然要求。因为随着工业社会的逐渐成熟,商品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的竞争已从局部的产品竞争、资金竞争、人才、技术、资金的竞争上升到立体全方位的竞争——企业品牌和形象的竞争。竞争的结果,造成了同质化的日益严重,这就是日本学者在80年代提出的“业际无区别的时代”,消费者很难对其产品个性有清楚的区别。这时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经历了从温饱型、富裕型向表现型阶段的转变,商品的形象因素因此日益突出。企业形象战略正是与表现型时代的到来相适应的,竞争的焦点转向商品的形象或文化含量:因为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消费产品,其重心已转向文化需求的满足和自身审美理想的实现。
  从视觉形式本身的特征讲,这一时期受到立体主义运动、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形式的传统规则被逐渐消解,新的、多元化的形式被接受。加之包豪斯艺术学院的建立、俄国的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运动的兴起等一系列因素使视觉形式自身的发展迈向了崭新的阶段。1903年,德国的设计家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在杜塞尔多夫美术与工艺学院进行设计教育改革,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作为分析的对象,对类似圆形、方形、三角形进行对称、重叠、图形之间的交叉和解析等不断的练习,最终达到对图形结构的真实了解,刺激学生的平面分析想像能力。这种平面构成的原理在后来包豪斯的教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应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此外,由于构成主义对技术性、肌理、构成三个原则的重视,之后的设计均强调去除装饰的直线形式,建筑设计、平面设计、金属工艺设计、室内设计也多采用简洁明快的构成方式。这种设计的训练为工业生产的批量化、机械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利时的设计家威尔德(Henri Van de Velde)和米斯·凡德诺(Ludwig Van der Rohe)等人都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威尔德提出功能第一原则,反对纯装饰主义和纯艺术主义,指出“技术是产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根据理性结构原则所创造出来的完全实用的设计,才能够真正实现美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质”。⑤凡德诺的著名口号:less is more(少即多)的原则,则使视觉形式逐渐走向强调国际风格的减少主义,并提高到理性化、逻辑化的高度。随着商品市场的推进,设计的视觉形式也随之系统化、整体化,CI——企业形象策划这一形式应运而生,自1908年彼得·贝伦斯为德国AEG公司设计的第一套CI之后,进而成为市场中通用的较为完善的视觉识别形式。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