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视觉形式概说
作者:曹 晖 俗鹏飞
第四阶段:后现代艺术时期的“无形式”
这一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也即所谓的后现代与读图时代。这是视觉形式走向多元甚至“无形式”时期。如果说,在思想观念上,前两个时期还有其共同的特征,即人们相信世界有一个中心、本源或逻各斯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则表现为对中心和本质的驱逐。波普艺术、剪辑艺术、拼凑艺术、捆包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新绘画等后现代艺术流派都是对这一艺术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对形式的审美中,尽管在前两个阶段人们的审美标准随文化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体上是相似的,如对对称、比例、秩序等规则的认同和遵守。但在第三阶段,美已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种视觉形式层出不穷。这诚如德里达所说,逻各斯演变为意义的播散和异延;意义成为语言学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滑动。审美己进入大众化的无形式时代。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并不仅仅在于对象与图像的审美化,它同时已经成功地避免了商业化的一些缺陷;据此而言,它便既激进又保守,既具前卫特征又能混融整合。⑥在这一时期,人文因素提升出来,大众参与到视觉形式的创造中。拿这一时期的服装设计来说,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身体和服装之间所保留的空间。后现代主义的时装风格,往往是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合而为一,服饰的穿着者,既与服饰一起组成审美对象,同时又成为第一个和最重要的审美主体。服装设计不仅仅追求服装在人体上的外观效果,一味强调夸张的主体层次而忽视穿衣服的人,而是将穿着者与设计过程相结合,并为穿者的第二次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后现代设计追求不讲求结构的严谨性特征,反映出现代设计理念对于传统设计风格的自觉淡化。设计者与被设计者已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读者——作家、画家——读图者、设计师——顾客,相互参与和渗透。这正应合了精神分析学家拉康(Lacan)的“镜像理论”:文本的意义既不是由作者决定,也不是由读者给予的(given meanings),而是在结构性的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后现代的视觉形式更讲求张力,表现出深度的内省和人文主义的理念。
总之,后现代思想及艺术的中心观念是提倡多元,解构中心,反对理性主义和权威观念。相应地,这个时期的艺术在视觉形式上在外在特征上呈现出很强的装饰性,反对标准和模式化,在内在理念上则诉求一种无形式感,因而往往给人以荒诞、调侃、戏谑和幽默之感。波普艺术、剪辑艺术、拼凑艺术、捆包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新绘画等后现代艺术流派的大肆流行即是明证。另一方面,后现代视觉艺术又十分注重将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象化这就意味着诸如感觉、味觉、体验等一些被传统视觉艺术排除在外的东西获得可视化,不但扩大了视觉艺术的表现范围,同时也为视觉艺术的长足发展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①⑥【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l页,第2页,第35页。
②④【德】沃林格尔《哥特形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第25页。
③【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0页。
⑤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新世界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