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媒体知识分子与经典的危机
作者:张建永 林 铁
最后,媒体知识分子的产生表面为经典赢得了大众,但媒体的同质化和浅思维处理的后果是,造就了一大批媚俗艺术爱好者,其特征是“智力的被动性和精神的懒惰”。而“真正的艺术不接受轻松舒适的一般化概括”{11},但大众传播导致,在大众娱乐的品质和价值与作为真正的思想革新和艺术创造的作品之间,已经很难作出区分。而“标志着这个社会特点的,是‘思考’的缺席,对自身视角的缺席。”{12}取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那也就意味着取消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和表述的自由身份,而只被获准提供最大程度大众化的品质和价值。布尔迪厄警告我们,最大的危险是倾向于取消知识分子独有的权利,即根据他们自己的标准来估价他们自身及其生产的权利。一旦文化作品和思想作品的价值取决于文化生产领域之外的机构,它就容易受到鼓励顺从主义和科层化的倾向的影响。“上电视的代价,就是要经受一种绝妙的审查,一种自主性的丧失,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之一就是主题是强加的,交流环境是强加的,特别是讲话的时间也是有限制的,种种限制的条件致使真正意义上的表达几乎不可能”。①
“存在着把《哈姆雷特》当娱乐产品兜售的‘特殊类型的知识分子’”。阿伦特的诊断十分到位,媒介主导的消费主义时代,这一现实已然无可避免。媒介知识分子的公共性而无自主性,解释性而无创造性,商业性而无自律性,这在目前还是难以克服的悖论。但显而易见的是,拒绝媒体绝对不是知识分子的明智选择。当我们审视经典的当代危机时,流行文化、消费思潮、视觉文化、后现代主义等等都可能成为肇因,但对知识分子本身而言,“今天的问题不是麻醉人的娱乐的增长,而是缺少对提高学术和艺术水准的肯定。”④也就是说,经典的危机不止是文化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而更可能是知识分子身份自觉和价值确证的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①[法]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②张磊
③[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
④[英]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⑤[荷]福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6。
⑥丁洁如
⑦[英]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⑧[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
⑨[英]约翰·斯道雷《霸权与大众媒体的象征性权力》,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6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