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存在的冲突与文学的价值
作者:梁中杰
一、简单的回顾
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可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回答。一般而言,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的,作品内容总是和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文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文学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则必然成为创作理论中的重要问题,而从这两个角度来回答文学是什么,便自然是理论家们首要的选择。最早的说法是模仿说。柏拉图曾经认为,诗人创作作品,正如用镜子反照万物,只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而并不是创造。他说:“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模仿者,无论是模仿德行,或是模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②模仿说在后来的发展中,又演化成再现说。在西方,一直到卢梭和歌德的年代,这种由“模仿”而“再现”的理论都被奉为不可更易的信条。但是,“一个新的美学理论的时代从卢梭和歌德这里开始”,③“卢梭反对所有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传统的艺术理论。在他看来,艺术并不是对经验世界的描绘和复写,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④此后,从近代一直到现代新写实主义崛起,这种艺术表现情感的表现说即成为西方世界用来解释艺术本质的重要观点。在中国,文学艺术表现情感则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最初的“言志”(见《尚书》)到后来的“缘情”(见陆机《文赋》),其认知取向都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在今天,这同样也是主流理论。
文学究竟是“再现”还是“表现”?这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然而,这种理论上的分歧其实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从文学本身的实际来看,在任何一部被认为是纯粹表现情感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现实世界的影子,而任何一部标榜写实的作品中也会有现实以外的东西。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而在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议。这还须回到历史中去。
在西方文化史上,曾有过一桩著名的公案,那就是柏拉图明确声称要在自己所设想的理想国中驱除诗人。他控诉了诗的两大罪状:其一,诗不能揭示真理;其二,诗对人起伤风败俗的作用。如果从柏拉图关于文学的模仿说来说,关键还在于第一条,因为“模仿诗人既然要讨好群众,显然就不会费心模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⑤这就是说,文学所表现的是人的感性世界,它不能像哲学那样理性地反映真理,因为柏拉图认为,在现象世界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更真实的理念世界,而现象本身是不真实的,是瞬息万变而无法理解的。
亚理士多德为诗作了辩解。他认为,现实世界才是真正的真实世界,先于现实世界的普遍性(理念)是不存在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能包含在现象世界中。因此,模仿现实世界的文学也是真实的,而且,这种真实还不是日常的真实,甚至也不是历史学的真实,而是一种本质的真实。这就是说,文学不仅模仿现实世界的外表和现象,而且,更能揭示现象后面的普遍规律和本质。文学高于现实,它更能够反映真理。这样,亚理士多德便从根基上摧毁了柏拉图的艺术真理否定论,为诗作了彻底的辩护,从理论上确立了文学的真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