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时间:2008-3-4 16:51:00 本章字数:1848)
春暖花开之后,辽东的战况大有进展,李绩兵分三路攻破鸭绿江的要塞,打的高丽军连连败退,又攻下了数城。七月底,唐军包围了平壤,正当两军僵持不下时,没有想到高丽王藏,居然带领主要部下竖起白旗向李绩投降,包围一个多月的平壤不攻自破。
人,有时不得不相信命运,也不得不相信命运的作弄。英明威武、有胆有谋、久经沙场、厮杀大半生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亲征高丽时失败,在他战无不克的业绩中,留下了一个灰暗的败笔和终身的遗憾。英明伟大的太宗带着这个遗憾走了,而他的儿子,懦弱的高宗李治坐在深宫内院却征服了高丽。
得胜还朝的唐军凯旋而归,这场重大的战役让长安街道上的百姓欢呼雀跃,夹道欢迎这些英雄们的归来。高宗也在太极殿里摆下庆功酒,迎接这些为大唐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并论功行赏,加官晋爵。
同年的十月,高宗将高丽原有的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重新分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零一县。并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率领二万士兵镇守。
隐退的武则天听到这个消息也掩饰不住心中地高兴,她和高宗一块驾临蓬莱宫的含元殿,诏见高丽的俘虏,并赦免高丽王藏的罪行,封他为司平太常伯(工部尚书)员外,并授予高丽其他官员为各地的都督、刺史、县令等。从此,高丽成了大唐的附属国。
年事已高的李绩,凯旋回来不久就病倒了,高宗亲自到床前送药。李绩是唐太宗留给高宗的一位国之栋梁,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如今跟随太宗打天下的大将就剩下李绩一人了,高宗是个性情中人,自从父皇握着他的手告诉他:“我今天有重要的事要告诉你,我如不起,满朝文武最让我不放心的是英国公李绩,他知兵善战,又久经戎场。他在隋末独霸一方,后归本朝,以向很受尊重。只是你对他无恩,年纪又轻,将来我恐怕你驾驭你了他。我现故意把他黜降他出京,他如马上启程,等我死后,你要重用他,他必感恩,为你尽死力;他如存观望,不肯马上就走,你就立刻杀了他,以免后患。”
李绩接到这无缘无故的黜出令,不但没有怨言,更没有怀疑与观望。他连自己的家都没有回,就直接赴任去了。太宗死后高宗把他调回京城,一直跟随在自己身边。当年立武昭仪为后时,满朝文武几乎都反对,唯独李绩沉默不语。当高宗单独诏见他,问他的意见时,他却一语点破梦中人,让高宗和武则天茅塞顿开,这个农民的儿子却说出如此惊人的话:“立后废后乃是皇上的家事,何必问外人。”他的这句话不但解开了高宗和武则天的心结,也保住了他个人的官位,并荣升为宰相之职。他即没有得罪保守派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也没有站在革新派的许敬宗和李义府派,所以他才得以保存自己,又不失忠臣良将之名。
因高丽是历代皇帝都想征服而都没有征服的地方,所以高宗才派这个老将出马,他不负众望,征服了历代皇帝征服不了的高丽,却为了大唐累出了病。高宗握着李绩的手说道:“卿好好养病,朕让最好的太医为卿诊治,朕离不开你,大唐离不开你。。。。。。”
“谢皇上怜爱,我本是山东一农夫,因为碰上了英明的先帝,才有机会位极人臣。又蒙皇上厚爱,得以重用,如今老臣已八十多岁了,夫复何求?死已无憾。”
高宗伤心地哭了一场回宫。
这天,李绩叫来了弟弟李弼,很严肃地对他说道:“我死后你不要悲伤,一定要答应我一件事,我现在把我的儿孙们托付给你,我走后你立刻搬到这里来,代我抚育幼小,并严格管教,如有不服者或不肖的子孙,在没有引起大祸之前先把他杀了,以保全这个家族。”
李绩喘息了一会接着说道:“房玄龄和杜如晦,平生艰苦奋斗,弘扬家门。但,因有子不肖(指房遗爱和杜荷),一生的努力皆付诸流水,你切记,不能因为一个子孙而毁掉整个家族。”
李绩说完这番话,于总章二年十二月三日,与世长辞。
高宗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跑到长安西北的汉朝已废的未央宫,登楼眺望灵车,失声痛苦。这让多愁善感的高宗想起了舅舅长孙无忌、褚遂良、魏征、房玄龄等大臣,他们一个个相继而去,如今,就剩下一个李绩也去了。
看着灵车渐渐远去,高宗悲叹道:“从此,朕真乃孤家寡人也。”
高宗追赠李绩太尉之职,并陪葬于昭陵。李绩的长子李雷早已去世,他的长子,即李绩的长孙李敬业,继承了李绩留下来的英国公爵位。
在不久的将来李绩的孙子李敬业造反,李绩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他的遗言没有被李氏后人记住,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悲剧,他一生的奋斗和李氏家族都毁在了他孙子李敬业手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