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高端视角:山西与中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研究

作者:山西省统计局




  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质性阶段。如何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加快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山西全省上下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中部六省(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属于欠发达的中间层次,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发展的第二阶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在西部大开发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中部各省经济社会均呈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作为中部地区的能源大省,山西在快速发展、努力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的同时,面临中部其他省份以及西部大开发中迅速崛起省份赶超的压力。重新审视山西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山西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位置,增强紧迫意识,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大省,有助于真正实现山西在中部地区迅速崛起。
  本文就近年,尤其是2004年和2005年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一个对比,以希为山西省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山西与中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
  
  一、山西省经济总量与人均指标在中部乃至全国的地位相对滞后
  表现为:GDP继续保持中部第3位,增长速度排在第5位;人均GDP列第4位;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增幅分别居中部第5位和第2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及增幅居第3位和第6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中部最后一位、增幅居第3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全国高6.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6.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居中部第3位,地方财政收入居中部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居第4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中部第5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居最后一位;总人口和就业人口均居中部第2位,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居第3位。
  
  二、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且三大产业构成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其结构的现代化程度越高。
  2004年,山西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1.6%,在中部六省中排在第1位。但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明显偏低,2004年为32%,在中部六省中排第5位。在第三产业内部,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山西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产业(如邮电、通讯等)和新兴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明显发育不足。同时,山西产业结构升级较慢,演进过程还存在着第一产业基础不稳,国民经济增长基础不牢的事实。
  
  三、体现农村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指标有高有低,农村工业化进程方面相对落后
  在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农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村工业或农村非农产业,推动农村工业化或非农化进程的主导力量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各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由于缺乏中部各省乡镇企业的有关数据,无法直接比较各地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但各地区农村从业人员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资料也可以为我们比较这一水平提供佐证。2004年,山西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9.3%,比全国平均水平64.8%高4.5个百分点。中部各省中,山西农村从业人员比重最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比例为38.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和湖南省并列排在第一位。在农村工业化或者非农化进程方面,山西和中部其它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农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也没有形成互补局面。
  
  四、山西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
  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聚集效应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发展。一方面可调整和完善经济的空间布局,增强集聚和扩散效应;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现代化和文明的程度,它引致整个社会的历史性变迁——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通过城市的优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是工业化的国际经验。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发展带动区域发展,构成了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特征。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居中部六省下游水平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是一个静态的概念,用以反映一定时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既反映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实力,又能够勾画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趋势。2002年,我国一些经济学家专门组织了对中部六省社会发展竞争力的测算。选取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开放程度、产业与金融效率、基础设施、科技与人力资源等六大要素、52项指标,建立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思想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进行测评,结果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平均增长在中部六省最末位。但同时也揭示近年山西竞争力发展趋势以及山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竞争力位次存在潜力与可能。
  
  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山西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仅处于中游偏下地位,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优势比较微弱。这一现实状况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既受诸如政策、制度、人力资本等生产效率因素的牵制,更受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制约。
  
  一、政策差异因素
  发展经济学认为,不发达经济状态的形成与资本短缺有着重要的相关关系,在自然条件、原材料和资本三要素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通过政策性因素体现出来,国家不同时期政策的差异直接导致不同地区投融资规模的差异,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起刺激或制约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作为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虽然中西部属国家非重点投资区域,但国家对中部六省的投资力度有很大差异。2004年,山西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3.2%,分别低于湖北的8.7%,江西的5.6%、安徽的5.0%、湖南的4.2%、河南的3.9%。在金融信贷方面、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新兴的重要融资渠道方面,山西对新兴资本市场的利用程度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到2005年底,山西在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有22家,而河南有27家,湖北有53家,湖南有34家,安徽有29家。
  政策差异导致的投融资差异,已成为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生产要素投入因素
  长期以来,山西资金外来源渠道狭窄,内部挖潜不够,投资不足的矛盾突出。
  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总量小、质量低,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落后和逐渐弱化的直接原因。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财政、金融、资本市场、外资、民间资本是我国投资的五条重要来源渠道,山西在这五个方面利用力度,利用效果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金融信贷和引进外资工作在中部六省处于落后水平;同时,居民收入水平低、资金积累少,民间资本启动难度大等都是山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和知识化的今天,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产业竞争能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山西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时期,尤其要求重视和加强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教育经费在中部六省中排在最后一位;科技投入低,科技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山西科研成果少,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山西人力资源开发中企业家人才稀缺,尤其是大企业家、民营企业家人才稀缺。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短缺。三是人才流失严重。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