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广东:争做又好又快发展的排头兵

作者:《经济日报》赴广东采访组




  为综合整治珠江,广东计划投入400多亿元。曾29年不能游泳的珠江水质现在在全国7大水系中名列第一;第三阶段“八年江水变清”工作全面启动,几年后,珠江将达到在所有江段、所有时间段都能游泳的程度。到去年年底,广东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99座,日处理能力为724.3万吨,居全国第一,化学需氧量年消减能力达44万吨。全省已建成烟气脱硫的火电机组装机容量为1586万千瓦,二氧化硫年消减能力达40万吨,建成了29座符合标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2.8万吨。
  加强监管,强化执法,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现在,珠三角地区基本上看不到水泥烟囱了。广东省下决心关闭所有的煤矿和烟花爆竹企业,淘汰了大批水泥立窑和耗能高污染重的小钢铁。去年,全省共检查排污企业15万家,关停了2100家,限期整改8200家。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十一五”期间,广东加快淘汰小火电、落后钢铁产能工作步伐。
  经过坚决而艰苦的调整,广东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明显。长期以来的固定资产高投入、经济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四高一低”粗放型增长方式,正在向高增长、高效益、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两高三低”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广东率先提出“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他们深知,快与慢、高与稳,是相对的、辩证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源外源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同全国一样,在保持近30年的高速增长的同时,广东也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主题中,实现持续的高速增长、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只是不断地完成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而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的任务同样十分艰巨。近年来,广东省以“三个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源外源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切入点,着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协调发展。
  广东的经济格局是珠三角“一枝独秀”,2005年珠三角的人均GDP是粤北山区的4.8倍、是粤东粤西欠发达地区的3.9倍;欠发达地区的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82%和62%,但实现的GDP却不足全省的20%。广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区域协调。当然,这不是说让珠三角慢下来,而是千方百计使粤北和东西两翼实现跨越式发展。
  广东省按照“分类指导、层次推进、梯度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努力实现珠三角与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良性互动。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0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5年内安排375亿元扶持山区和欠发达地区;2006年出台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投资1700亿元。二是重点发展县域经济。广东与长三角的差距就在于县域经济不够发达。通过实行激励型财政政策、扩大县级权限、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并进。三是对口扶持,建立产业转移园区。省里规定帮扶的市要确保每年财政无偿支援对口的山区县500万元,并逐年递增5%,3年来珠三角7个市落实财政帮扶资金5亿元;实施对口帮扶项目265个,完成投资8亿多元。山区和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在国家和省已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和高新区内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600亿元。四是搭建经贸平台,举办“山洽会”(珠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去年的“山洽会”签订合作协议307个,总成交额696.6亿元。五是以项目带动。“十五”期间安排重点项目124个,占项目总数的45%,总投资2469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地级以上的市都通高速公路,所有的自然村都通了公路达4.8万公里,“十五”期间农村道路实现硬底化2.52万公里,在这些地区建设投产火电装机670万千瓦,实现产值144亿元。
  去年,山区和东西两翼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增幅,几乎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扎实推进。“十五”期间,省级财政用于支农资金467亿元,去年又安排了142.8亿元,涉农贷款近2000亿元,发动民营企业投资103亿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机械化、产业化、品牌化、信息化;加快村庄整治,发展沼气,改善交通,改造电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解决“一保五难”问题,172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已实现应保尽保,130万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完成了11万户农村安居工程危房改造,解决了18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免费培训了48万名农村劳动力,2006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5.9万人。去年,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
  广东省近年来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通过转换经营机制、优化结构、强化管理,使得国企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广东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户数不足全省的10%,却实现了19%的销售收入和35%的利税总额。
  为了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在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12项配套政策,在经营领域、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吸纳、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制度化管理,连续5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重点扶持高科技民营企业、外向型民营企业、吸纳下岗就业的民营企业和从事农产品加工等四类民营企业,连续3年举办中小企业博览会,为民营企业搭建一个“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发展平台。
  目前,广东省私营企业突破55万户、个体工商户245.8万户,从业人员1765.23万人,实现生产总值10396.5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纳税总额1414.31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28.5%,同比增长19.4%。华为、中兴、美的等一大批具有和谐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正成长壮大,而且形成了上千个民营经济的产业集群。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5年里,广东仅省级财政就投入427亿元,用于全民安居、扩大就业、济困助残等“十项民心工程”。
  依托经济快速发展,广东省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行政、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救济等公共服务领域,今年省级财政的公共财政支出达294.3亿元,比去年又增加60亿元,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虽然广东有1800多万名外来农民工,但去年广东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2.6%,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万个,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为稳定就业形势,广东省实施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启动了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智力扶贫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了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工技能提升活动,各级政府为此提供数亿元的专项资金。到去年年底,全省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012.3万、1421.1万、1213.9万和1868万人,均为全国最多。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进步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