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广东:争做又好又快发展的排头兵

作者:《经济日报》赴广东采访组




  4月的广东,火红的木棉花在蓝天中傲然绽放,碧绿的大榕树在春风中欢歌细语。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呢?请看一组最新统计数字:
  2006年,广东省实现生产总值为25968.55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2.4%,比重由2001年的1/9提高到去年的1/8;2006年,来自广东省的财政收入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117.01亿元,占全国的13%;2006年,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272.1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9.9%;2006年,广东省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达到10966.57亿元;2006年,广东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118.08亿元,增长15.7%,占全国的11.9%,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势头在加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2677.19亿元,占全国的13.4%;2006年,广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1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比全国增幅低7.3个百分点,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下降到7.4%;2005年广东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仅为0.79吨标煤:2006年比上年进一步下降;2006年,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0.9%和2.1%。
  ……
  所有这些成绩说明,广东省在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说:“广东的实践证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就能健康协调发展。”
  4月18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发生本质性变化,就在于我们比较早地动手经济结构的调整,注意平衡协调发展。”
  
  调整——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
  
  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为关键。广东省委、省政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始终不渝地紧紧抓住“一个转变”这个主题。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最为艰巨的,也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广东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做法是:产业间的调整,主要是抓住高增长产业大发展;产业内的调整,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业链的调整,是向两头延伸,即向研发和中下游延伸。
  上世纪80年代的“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曾风靡全国,这正是那时广东的高增长产业;90年代时,家用电器的需求呈爆发性增长,广东紧紧抓住市场机遇,家用电器生产几乎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进入新世纪后,汽车、电脑、住房等成为居民需求的重点,这说明中国的消费已经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如果能遵循市场规律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高增长产业进行调整,将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效应。
  在充分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广东省制定了《关于大力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意见》、《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立产业高级化、适度重型化的方针,以大项目带动完善产业布局和延长产业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重化工业等高增长行业,加快汽车、石化、钢铁、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建设。
  从1998年与日本本田公司合作生产汽车以来,丰田、日产、本田等三大日系汽车巨头都扎根广东,并带动了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配套厂家落户。去年,广东的汽车产值超过1000亿元,形成了78万辆产能,今年的产能将突破80万辆。
  投资总额为42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去年正式投产,这个年产80万吨乙烯的合资项目,带动了1000多亿元的配套投资,加上茂名、广州乙烯扩建项目,广东已经形成了200万吨的乙烯生产能力。
  去年,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超过1万亿元,高技术产业产值12955.79亿元,增长24.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加上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对老工业企业进行升级换代,广东经济正由投资拉动型向市场驱动型过渡,在结构好、耗能低的基础上健康地高速增长!
  在广东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这得益于广东省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积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以赢得快速发展的先机。去年,广东申请专利量90886件,其中发明专利21351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1/5以上,这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广东省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首先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体系和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全省累计建立408家国家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中型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在201个省级专业镇中,有128个镇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创新平台。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省实现了“四个70%”,即科技活动机构、科技人员、科技经费、高新技术产品的70%都来自于企业,而深圳达到了4个90%。
  其次,推动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技术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区域、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省里集中资金3亿多元,带动社会科技投入30亿元,组织20个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并逐步产业化,预计可取得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目前广东的技术自给率已超过40%。
  再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广东省积极争取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大力支持,签署协议,共同出资,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吸引全国90多所大学和科技部门的专家学者,与广东600多个企业实现有效合作,帮助广东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还有,就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名牌的扶持、培育、引导和保护。现在,广东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21个,占全国总数的16.5%,连续6年蝉联第一;获“中国驰名商标”84个,居全国第一;在全国6家企业的7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广东有3家企业的3个产品获此殊荣,也是全国第一。
  经济结构调整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
  2003年,已经进行调整的广东经济增长率为14.8%,而电量消耗则上升了20.7%,而2006年广东经济增长率为14.1%,电量消耗只增长了11.9%,这说明90%的能源需要从外输入的广东省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广东以节能降耗和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重点领域节能为重点,着力实施“七个推进”,即推进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指标的分解下达,推进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推进对节能工作的引导和扶持,推进节能工作的制度建设,推进节能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全社会节能氛围的形成。
  在环境保护方面,广东省积极实施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治理两大工程,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政府环保责任考核追究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