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转喻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
作者:李 湘 闫亚平
看成是一种隐喻。但在另外一些情况当中,如:瓦解、云集等,这一类词相对前者发生了较大变化,是否就不能将其视为隐喻而是应该视为一种转喻了。假若以上的认识可以成立,那么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由于英语是拼音文字,少见这种偏正复合的造词手段,而是用字母、单纯词的形式来表示概念,看不出造词的理据,从而也就看不出转喻的关系。相反的,英语当中存在的隐喻现象倒是非常的多。这是否足以说明英语是一种隐喻突出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转喻突出的语言?
观点:单凭某个方面的考察,很难从整体面貌上断言,英语、汉语一定归属于隐喻突出或转喻突出型语言。
束定芳先生认为,考察一个事物的发展考虑三个方面:动因、过程、结果。像“云集、瓦解”这样的一些词,如果从最初的动因来看,它们应该是一种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在一个发展过程当中,如果人们看这个词,还能想到它与“瓦”有关系,那么它还是一个隐喻,但如果人介J已经完全看不出这种联系,那么此时就很难说它还是一个隐喻了,比如人们在使用“领袖”一词时,已经完全不会想到领子和袖口这样的意义了。同样,在判断某一种语言现象是转喻或是隐喻,也应当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英语当中同样存在不少以复合手段造词的例子,只是后来缩减成了单纯词以致看出复合的结构,比如zoological gar-den缩减成zoom、facsimile machine缩减成fax等等。单凭某个方面的考察,很难从整体面貌上断言,英语、汉语一定归属于隐喻突出或转喻突出型语言。
博士生陈振宇还注意到,汉语当中有一种用表性状的形容词来转指整个事件或活动的现象,比如:
在你刻苦之前先去休息一下。
他每次大方以后都会后悔。类似现象应当可以看成是对述谓层面的转喻的一个补充。实际上这是转喻研究与句法研究交叉渗透的一个典型现象。陈振宇认为这种转喻会对语言中事件的时间结构产生影响,“大方”“刻苦”表示的是事件的一种性状,具有无界的特点,很难说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然而当它转喻整个事件活动的时候就具有了时间过程的属性,可以以说“刻苦之前”,“大方以后”,这样,它还可能带来其它一系列相应的句法特性的变化。对比英语中的情况,尽管英语当中包含大量用形容词转指动作的现象,但很难找到以性状转指事件活动的用例。英汉的这一差异很可能跟两种语言当中形容词的谓词性强弱有关,因为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直接充当谓语,而英语中的形容词则不能直接充当谓语。
三、结语
与隐喻研究相比,转喻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还不很成熟,这为进一步的研究设置了许多障碍,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遇。这次沙龙中许多问题提了出来,但是我们还拿不出解决它的办法;我们看到了转喻研究的重要性和生命力,却还未能对转喻现象的本质取得理论上的共识,对语言中转喻的表现发掘也很不够,更不用说用一套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了。对此许多与会者表示,隐喻的认知研究已经为转喻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束定芳先生的报告更加深了我们的理解,启发了我们的思路,让大家磨拳擦掌,跃跃欲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大量的成果出现。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