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试论文化语用原则

作者:何 刚 张春燕

时,它也要能指引听话者在接受话语的一瞬间就能深刻地感悟、把握话语作为特定文化情境中的特定行为(而不是别的行为)的信息,并做出最大相关度的反应。因此,这里必然涉及到文化的一般原则以何种形式实现与具体情境的信息对接的问题,也就是文化原则适应语用或语境需要的问题。因此,它也就要涉及到我们要讨论的文化语用原则的系统与结构问题。例如:
  (1)李敖在门口徘徊着,小姐问李敖:“先生您贵姓?我好通知周先生。”
  李敖说:“没有责。李敖。”(大陆人常说“免贵姓……”或“鄙性……”)
  也许人们会以为这是一个‘公式化’、礼节性打招呼和回应,其实,这只是其一,而且是表面的认识。想想,礼节是形式还是目的?礼节背后更为深层的原因是‘和’的原则。‘和’一人际和谐的交际气氛——是有利于共同体存在、繁荣兴旺的。因此,‘尊人’有利于‘人和’、‘贬己’(李敖)同样有利于‘人和’。因此,文化语用原则是为语境需要的或情境话语解释力的原则。
  
  二、文化语用原则的结构
  
  2.0 文化语用原则的结构
  文化语用原则是一个以文化核心设定为纲、以情景设定为目的的三重结构:文化共同体核心设定(关于本共同体内部人际交往的普遍原则)、体现核心社交原则的准则、情景特定的文化语用原则(体现核心设定的精神、聚焦特定情境的互动一指导与规范交往行为及其解释)。
  
  2.1 文化语用原则的核心命题及推导
  每一种文化语用原则都是以一定的核心命题而出现或展开的。核心命题是该文化的精神在言语交际中的体现,同时也是该文化对于其成员进行言语互动、实施言语行为、理解和解释话语时的总的指导原则。比如,汉语文化以‘和’为其主要的指导原则(礼之用,和为贵一孔子)。‘和’涉及多种文化侧面及需要:1)家庭的兴旺来源于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和睦’;2]夫妻之间的‘和睦’带来全家的幸福;3]邻里之间的‘和睦’带来社区的繁荣和稳定;4]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对整个世界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很重要的。5]心态平和、和颜悦色;6]性情‘温和’;7]‘中和’、不走极端、中庸、适可而止、不钻牛角尖。8]前后一致、形神一致(押韵合拍)、高低错落有致;9]天地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调和;10]不相冲(男女在八字上的‘和’)等等。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顺序)是‘自上而下’,‘从大到小’,因此,‘和’从宇宙、到天地、到社会人伦、到国家、到团体、家庭、个人都是‘弥合’差异、消除分歧、整合力量、寻求整体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机制。尽管汉民族也主张‘厚德载物’,即把物质利益的追求建筑在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之上,但是,这条原则的适用范围远不及‘和’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作为汉语文化的‘核心’信念和价值观、人际交往的核心文化态度,‘和’的核心命题是:和、勿争。这个命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即两条下位‘准则’:1]要‘和’;21不要‘争’(纷争、冲突、争议、争辩)。也就是说,一切有利于‘和’事情、话语、行为都是为汉语文化语境所倡导和鼓励的、允许的;一切可能导向‘纷争’、损害‘和’的事物、倾向性、话语、行为都是要力图避免的、不受鼓励的、需要制止的。
  就言语行为而言,分寸准则是对和的保证。分寸即‘度’,是话语影响力的可接受范围,这个范围是由典型的汉语文化信念所确定的人际关系框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君子[温、良、恭、俭、让]、男女社会分工、角色、交际规范等)和个人行为规范[规矩]来决定的。同时,‘分寸’也是‘防止’或‘杜绝’纷争的机制。如果个人行为和言语处于文化允许的范围之内,那么,他是守规矩的;也是有分寸的。如果他既能不超越文化确定的界限,又能有效地利用其微观的尺度/规矩/规则来建构积极地互动情境、使之有利于个人目的的实现,那么他算是‘很好地把握了分寸’。例如:
  (2)胡梦茵近乎呻吟地问:“刘会云怎么办?”
  李敖说:“我会对她说的。”
  “你怎么对她说呀?”
  “我会告诉她:我爱你还是百分之一百,但现在来了一个千分之一千的,所以请你暂时避一避吧?”(章晓明《李敖和他的女人们》151)
  李敖虽为狂人,放荡不羁,却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因此,当他面对两难时,显然懂得如何把握分寸:既不得罪在场的人,且让她更开心;也不得罪不在场的人,其实,百分之一百,千分之一千,表面上不一样,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善于把握说话的分寸,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左右逢源,使人际关系朝着亲文化的方向发展,使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勿争,是从另一端来对‘和’进行维护。勿争,不是否认纷争的存在,而是指面对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纷争的态度。1)尽量避免纷争的出现(比如,说话要和气、讨论问题要多以商量的口吻,措辞不要尖刻,遇到利益冲突要善于避让,不要固持己见,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等);2]一旦出现纷争,要尽量忍让,不要使矛盾升级,第三者要站出来劝解,使矛盾双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好能破镜重圆,言归于好。因为,争执必然导致分裂,使文化共同体内部离心力增大,造成‘不和’,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因此,在汉文化语境中,如有二人发生争吵,互不相让,冲突就要升级为肢体争斗时,就会有第三方站出来,要双方‘都别说了,冷静冷静’,或‘每个人都少说一句。’笔者前不久在虹桥机场去登机的大巴上就经历了这样一幕;如遇某人说出可能会引起矛盾的话,就会有人阻止他‘你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
  
  2.2 情景特定的文化语用原则
  核心的文化语用原则既是文化共同体成员日常交际活动的一般性指导原则,又是建构和解释具体会话情景中的、以需要为理据的特殊原则的最终原则。换言之,文化核心语用原则投射到情景需要之上,就会派生出‘情景化的文化语用原则’。比如,汉民族的‘尊老爱幼’就是‘和’的原则对‘长一幼关系’的投射。在处理长幼关系时,1]尊长:要以‘尊敬’的方式来和年龄长于自己的所有人说话;2]不能顶撞长辈[与自己父母年龄相近、高于自己父辈年龄或辈分、年龄或辈分高于说话者自己];3]关心和爱护在年龄和辈分上低于说话者自己的人(爱幼);4]不欺负年龄或辈分低于自己的人。从语序上看,汉语文化‘先长后幼’,不可颠倒。从个人而言,长幼各有自己的典型化形象(样子):不能为老不尊(长者);更不能目无尊长(幼者)。因此,年轻人在长者面前总是毕恭毕敬,很少直接反驳、批评、顶撞他们,即便是后者有什么不是(这也是间接言语行为的文化心理根源),顶撞行为也不受鼓励,因为它会导致顶撞者吃亏;当然,长者是文化价值的代表,必须使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产生模范的作用,使之体现文化的价值,因此,出自长者的言行是不容怀疑的,长者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观察到,在汉文化语境中,长

[1]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