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词义强化程度的“磨损”、“衰减”及相关语用现象
作者:李胜梅
(2)其次是从上下文看“其本(上)”所修饰的并非全部而是有例外,所以“基本”用的还是词典基本义。但有“都”、“每”等被修饰,前后语义矛盾的。如:
[9]世界各航天国家的火箭基本上都选择了向东发射,但是以色列的运载火箭却是向西发射。(www.losn.com.cn)
[10]除个别例外情况,基本上都是连续性出版物。(《值得关注的学术集刊现象》www.acriticism.com./article)
(3)按照词典基本义来用的却很少。如:
[11]通过防控工作,基本上实现了两个目标:一是使健康人群最大限度地不受SARS病毒的感染,使他们受到有效的保护;二是对受感染的人群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www.beijing.org.cn/direct/homelive)
(二)“大体”、“大体上”在运用中的问题
作为副词的“大体”,《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就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说”。如:“我们的看法大体相同。”
但人们实际使用时,往往就是“就全部情形或所有方面说”,用“大体(上)”,可以舒缓语气,使表达适当委婉一些。
(三)“似乎”、“大概”等词在运用中的问题
[12]CCTV—1,2003年5月2日,主持人水均益就非典问题访谈某专家:
主持人:现在社会上似乎蔓延着对非典的恐惧心理。
专家:不是“似乎”,是“的确”。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在实际的语言使用过程中,“似乎”一词在多数人的口语中,并不是强调不确定,不是要说“仿佛”、“好像”的意思,它在词典中的词义到实际语用中已经“磨损”得相当“弱”了,往往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双音节起到一定的音节协调作用而已,或者只是一个没有实际语义信息的口头禅而已,或者可使表达的口气稍稍和缓一些。主持人根据平时的习惯使用这个“似乎”,而这个专家在当时是很严谨地对待这个词的词义的。
我们觉得,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一些常用的表达强调或弱意的用来修饰、限制的词语,在词典中的词义(我们暂简称为“词典基本义”)与在实际语用中被“磨损”后的词义(我们暂简称为“语用磨损衰减义”),在强调程度(和弱化程度)以及对读者的语言刺激力度方面,已经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些词语由于被反复使用、高频率使用而“消耗”、“磨损”,已经明显弱化(还没有虚化)了,“衰变”(借用这个术语,只用其字面义)了。当言语交际双方一方严格按照词典中的释义来用而另一方按照实际语用中的常用含义来用时,就可能会产生上述各类误解分歧和会话纠偏现象。
这样的词义衰变、磨损现象,在实际语用中是普遍存在的。若对照词典对词义的解释,严格地审视,很多词语都是用得很不严谨的。但人们的语感不会觉察到这样的不严谨。
三、哪些词在哪些方面容易产生这样的语用“磨损”、“衰减”?
常见的程度副词属于此类,如:“很、挺、怪、更、最、太、忒(tui)、好、真、较、比较、非常、十分、特别、尤其、稍微、不大”等等。
有学者所称的“强化词”,与本文所论的词语有明显的交叉,表达强调和弱意的词语,其程度、范围等都有可能在语用过程中出现磨损衰减。
(一)表示程度、范围、数量等的词语
1、表示程度的词语
(1)直接表达强调的如:简直、一定、绝对、特、特别、够、太、非常、总、最、千万、彻底、深深地、永远、透了、整(如:整天、整年)、什么都(不)、早就、一直、几乎、极其、格外、极端……。
词义隐含强调的如:雪白、冰凉……
(2)直接表达弱意的如:差点儿、似乎、可能、大概、或许、一点、某种、有点儿、不太、稍微。也有的是词义隐含弱意。
2、含有范围大小、数量多少等意义的词语
如“主要”、“基本上”。
(二)词义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这种磨损
一些常用的表达强调、弱意等用来修饰、限制的词语,词义在程度、范围、数量等方面的“磨损”、“衰减”一般出现在强调程度、弱意程度以及对读者的语言刺激力度方面,本文暂称为常用强化词的“强弱度”。
“词典基本义”是表达强调的,其“语用磨损义”往往是不再强化,而是降到一般的程度。如“特”,口语中说:“这样的事吧,特麻烦。”其实也就是一般的有点儿麻烦而已。
“词典基本义”是表达弱意的,其“语用衰减义”也往往是不再强调不确定等词义,而是升为一般的程度或确切的情况。如前面所举“基本”例。再如“可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只是起到一定的缓和语气的作用。说“你这样做可能不大好。”实际上说的意思就是“不好”。
可见,我们所讨论的程度磨损的方向,不仅仅是“高量弱化”,还有相反方向的“低量强化”,都是往一般状况、中间状态来变化。
四、词义语用“磨损"的产生原因与相关语用现象
在使用词语时,是使用“词典基本义”还是使用“语用磨损义”,主要与下列因素相关。
(一)与语境、语域相关如考试与日常口语不同,例[1]、[3]要求严谨,而例[2]、[4]则没有特别严谨的要求。
(二)与表达方式的夸张程度(不是指狭义的夸张辞格)和严谨程度有一定关系
如:“特”,其实只是“有点儿”。如“吓死人了”,夸张表达,被吓者并没有死。
(三)与使用者的用语习惯、言语风格相关
如上文例[12]。
(四)与使用者的性别相关
女性与男性使用强化词的规律、习惯是有区别的。
(五)与交际双方的关系(即表达者、言语交际对象的关系)等相关
五、“词典基本义”与“语用磨损衰减义”之间的关系
词义的这种磨损衰减现象,词的“词典基本义”与“语用磨损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与“实际运用中一个义项的具体实现”之间的关系,因为“语用磨损义”还没有完全成为其固定的义项,而是正在“语用磨损衰减”的过程当中;也不是词的固定义与临时义之间的关系,因为词义的“语用磨损”,不是个别的、临时的语言运用现象,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用现象。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5.3.3.9“弱化和强化”,介绍了布龙菲尔德所说的“夸喻和曲意”。
从结果角度说,布氏认为夸喻是“意义由强烈而变微弱”,这是由于滥用夸张手法造成的词义由
重变轻;曲意(即曲言法)是“意义由较弱转为较强”,这是由于曲言法故意轻描淡写而造成的词义由 轻变重。我们分别称之为弱化和强化。
这段引文讨论弱化和强化,是从表达手法、修辞手法的角度说的。
张先生所论的弱化和强化,是历时的。如书中第312页所举“购”由“重金悬赏”到“购买”这样的所谓的“弱化”,是历时的;第313页所举“恨”,由“遗憾”到“仇恨”的所谓“弱化”,也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