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现代汉语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
作者:刘呈华
离的推近更有助于其实现劝说的言语行为效果。同时也表达了说话人与“小豆子”之间的亲密友好关系,透露着焦急与心疼的心情,这就增强了以言取效的真诚条件。
例23:(会话记录)“小朋友要学关心他人,快
把苹果给丹丹“(她)”一个!”
“恩,那好吧,这苹果可好吃了呢。”
同样,这是以称名拉近心理距离,进一步明确所指,加强教导指令的言语行为效果。
(三)儿童语言:儿童语言反映了人类童年的语言思维模式,据认知语言学分析,儿童总是先习得“我”的用法,因为“我”相对“你”“他”第一,二人称而言是无标记的。人称指示语的使用规则比较复杂,需要逻辑判断能力的逐渐增强,这对儿童来说,其习得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儿童语言中很明显体现了反先用现象的形式特点,然而这种反先用当然不是一种自主的语用策略的选择,只是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自然反应,只是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了反先用的特征。
例24:(会话记录):小玲(“我”)说苹果好吃,爸爸(“你”)说呢,妈妈(“你”)说呢,天鹅糊公主(“她”,指小玲的玩具芭比娃娃)说呢,苹果好不好吃啊?
同时我们发现:在逐渐习得人称指示语后,儿童对称名词语使用仍然有着很强的倾向性。
五、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的两种变体
(一)零形式(或省略隐含):请看一例:
例25:“老师让(省略隐含了“你”)做的作业
怎么能不按时交呢?”
“赶明儿(省略隐含了“我”)一定改,下次(省略隐含了“我”)准按时交。”(《山上的红旗》)
通过零形式微妙地揭示了师生之间为人所习见的心照不宣的关系,老师的严格要求与和蔼可亲,学生的调皮贪玩与畏惧心理,急切想要从老师面前脱身的情状活灵活现地得以表现。语用效果得到彰显。
我们发现如果把省略隐含的人称指示语补充出来。语面意义不会有所改变,但在语用效果上却产生差异。零形式使得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心理距离更加贴近,双方关系处在一个微妙的情境之中。省略隐含并未模糊、疏远所指,反而产生了一个心理上更加直接、明确的所指。在这个似乎模糊的交流场中,话语双方都做到了身份明晰,应对自如。
这与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所追求的语用效果是一致的,但形式有所不同,因此称之为“变体”。
(二)凸现强调:先举几例以阐明我们所说的“凸现强调”的含义。
例26:妈妈这还不是为了儿子你能娶上个媳妇儿嘛?(《清凉寺钟声》)
例27:老毒物不要耍花招,否则小蛤蟆欧阳克的性命可就不保喽!(《神雕侠侣》)
例28:不好了,夏奶奶她昏过去了。(《龙须沟》)
例29:我老铁可不是怕事儿的人呀!(《血色黄昏》)
例30:本姑娘可是这镇上数得着名儿的风流人物,你爱信不信吧!(《花镇》)
通过对这些特殊用法的观察,我们发现在人称指示语(“本”可以视为相当于“我”,具有自指作用)前后都伴随着相应所指的称名词语形式。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身份,另一方面传达了丰富的副语言信息,或有特殊的感情色彩,或强调特殊的身份等等,产生了一定的语用效果。我们把这类用法作为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的变体来对待,是因为其既与一般人称指示语用法不尽相同,又与称名词语的反先用用法存在些许差异,具有融合两者的特点,并且产生了特殊的言语行为效果。
六、结语:研究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的语用学意义
人称指示语研究是语言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与语境及语言使用者的研究密切相关。一管之中亦可窥得全豹,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作为人称指示语研究中的一个小小的点,同样揭示了语用研究的题中之义。本文仅对现代汉语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作了一些梳理。其实,由古而今,言语活动贯穿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语言的许多材料同样值得去发掘、值得去研究,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更加广阔,缤纷的语言世界。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