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视角转换与语篇衔接语

作者:邢 欣




  1.3.2 含弱信息量的衔接语
  这一类虽然仍保留一定的语义,但语义已较虚,衔接作用大于信息意义,主要有由语法化转来的短语等,去掉这些短语中的动词不会影响语义和结构。例如:
  动作动词虚化的短语:依目前状况来看、放在几年前
  一些动词或凝固短语:那样的话、如果可以的话、听说、据说、也就是说
  一些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应答词语:就是就是、可不、别介、哪能、不、对吧
  招呼语:那个谁
  插入语:依我看、你看、我想、我以为、看起来、总之
  1.3.3 含强信息量的衔接语
  这一类除表示关联外还保留了词语本身的逻辑关系意义或话题等含义。例如:
  连词:虽然、但是、因为
  关联副词:就、才
  全句修饰语: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
  
  2.语篇分层中的不同视角及视角转换
  
  2.1 语篇分层
  这里所说的语篇分层不是指语篇的结构层次或段落分层,也不是指语篇的语义分析,诸如以中心思想为语义布局的段落层次,而是从语用角度人手对语篇的层级分析。即语篇最上层的分析为语用层,相当于元语用(吴亚欣等2003)层,含有多种标记的衔接语,包括元话语、话语标记、语用标记等衔接语,这一层体现了语篇的关联功能。而从语义信息角度构成的层次为语义语篇,包含语义衔接手段,如指称、回指、省略、重复、同义共指、时间、处所等,这一层体现语篇的信息命题含义。其次是语法层,可以分析为超段、段落、句群、复句、单句等,主要分析语法句之间的结构关系。而本文主要关注语用语篇层次的探讨。
  2.2 视角不同分出的不同语用语篇
  首先,按照语篇关联功能和信息功能的不同分为两层;关联层由衔接语组成,包含有上述所说的衔接语。信息层由话语命题意义词语和句子组成,包含有话题信息和焦点信息。
  其次,按照视角(朱永生2005,138页)不同可以分出角色(character)叙述语篇和叙述者(narrator)叙述语篇(Guy Cookl994,143—146页)。角色指包含在语篇中的叙述人,例如:说话人以第一人称角色说话,用“我”或“我们”来表述;将听话人作为第二人称角色,用“你”或“你们”来表述;将会话中涉及的其他人当作第三人称或其他角色来指代,用“他、他们”等来表述。叙述者语篇指含有元话语或话语标记语的语篇。叙述者是指不包含在语篇中的叙述人,这些话语脱离语篇的命题结构,形成了语言层面的元话语。最典型的如故事或戏剧中的旁白,电视节目的开场白或结束语,事件中的客观介绍人,讲故事或寓言的叙述人,会话中的插入语,文章的注释等。有关叙述者语篇的构成,有些语言可以有专门的语法手段表示,用以表明这不是以第一人称角色的话语。如维吾尔语中有表示故事叙述人角度的语助词“iken”“idi‘放在叙述者话语结束的谓语位置。在一般的会话语篇中,表示叙述者的话语有“也许、大概、一定、可能、看上去、似乎”等词语。
  再次,Guy Cook(1994,113页)还从文学角度指出了语篇的一些目的层等,我们同意对语篇的这种分析。我们认为,语篇还可以按照产生的过程分为不同层级的语用语篇,主要有目的层、事件层、规划层和实施层等。目的层体现说话人或语篇写作者的意图,包括言语行为内容;比如按照目的分为请求、命令、陈述、索取等言语行为。事件层指构成信息内容的语句,包含时态、语气;这一层具有动态性和时间性特点。规划层包括对语篇的构思和布局,如用多少段落体现,或者以对话形式还是独自形式,用单句还是复句等。实施层相当于言语活动部分,在这一层级含有对话语的监控、调解;如在话语中出现违反合作原则时对话语的调整,以及话语中的连接词语、省略词语、重复词语等。例如:在广告语篇中,目的层体现在以推销产品为目的,广告要达到让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目的。事件层体现出广告构建出一种情景、故事、或情节等,并用广告语或画面、或视频表现出来。规划层体现在对整个广告的构思和布局上,如用艳丽色彩的画面达到醒目效果,用简短的感叹语句等完成。像雀巢咖啡的广告语“味道好极了!”用了一个单句形式的感叹句来表现,并加了表示程度极限的词做补语。实施层包括语句的语气、语调、重音、韵律节奏等,以及表现视觉效果的字体、色彩、摄影等手段。
  2.3 视角转换
  视角转换是指在一个语篇中的各种视角的变换或多角度转换的现象。常用的包括角色互换、角色和叙述者转换、插人关联功能标记反映新视角等,由此构成语篇中套有语篇的现象。
  2.3.1 角色互换现象
  在会话语篇中,角色互换往往反映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互为转换上。说话人说完后,听话人答话,转为说话人,而原说话人转为听话人。如果是多人参与会话,可以用角色l、角色2…标注角色。在同一话题的会话中,往往会出现对同一话题不同人有不同的视角。例如:
  甲:小红走了。
  乙:噢,走就走吧。
  丙:谁说的?我刚还见她了呢。上述对话中甲是以第一人称陈述事件“走了”,并涉及“小红”这个其他人。乙和丙是听话人,同时又转为说话人角色,乙的答话含有衔接语“噢”表示肯定甲的陈述,并提出新的信息“走就走吧”陈述;丙的答话也含有语法化的固定小句“谁说的”表示否定关联,并提出新的表述“我刚还见她了呢”。
  2.3.2 角色与叙述者互换
  在会话语篇中,角色和叙述者的视角也可以互换,即角色说话时可以转换到叙述者的角度。例如:
  甲:小王明天一定会来学校。
  乙:嗯,是的,我问过他了。
  丙:不.他总是心口不一。
  丁:我说,也许会来吧…不过,可能有事就不来了。在上述会话中,甲的角色为第一人称,以“小王”为关涉到的角色。甲的话中表示叙述者身份的词语有“一定”“会”。乙的话都是以角色身份说的话,不过,其中“嗯”“是的”表示肯定关联,是衔接语,后边的句子表示命题信息。丙的话也是角色话语,其中“不”表示否定关联,是衔接语。丁的话含有叙述者身份的词语“也许、可能”,角色发话衔接语“我说”和逻辑关联词“不过”,还有句内语气衔接语“吧”。
  2.3.3 插入成分带来的新视角
  在语篇内部,插入表示关联功能的词语,也可以引入新的视角。插入成分在以往的研究中不作为语句内部的成分看待,而单独分析为独立成分,这些插入语的语用关联功能在以往的研究中也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诸如招呼语、总括语、提醒语等。而近年来,关于插入语的研究主要从语法化(李晋霞2005、陈振字2006)元话语(李佐文2003)和话语标记语(冯广武2004)角度进行探讨。因此,我们以此为基础提出由插入语带人语篇的一些新视角。
  2.3.3.1 元话语或话语标记语插人
  元话语或话语标记语包括引发会话或语篇起始、表示应答、表示语篇停顿和延续、提示语篇结束的一些衔接语。例如:
  表示起始的:我说、那个谁、喂、哎、嗨、不用说、那

[1]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