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基于教育范式转换的中学言语交际课程建构
作者:朱 旗
途径,只要我们掌握了语言结构中约定的交际意图标识成分,就可以直接加以选择或直接从这些标识中理解交际意图。
2.暗示惯例认知。和明示惯例不同,暗示指话语形式和交际意图的连接不是直接的,即不用词汇化或语法化的语言作为交际意图的标识,从交际意图到话语形式都经过一些中间的推断环节。言语交际作为一种人类经常性的社会行为,不仅传信,而且表现情感、体现社会的道德文化规范等。因此,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话语形式的选择和理解就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暗示由此产生。
3.隐喻惯例认知。在言语交际行为中,隐喻提供了一种把交际意图和话语形式标识连接起来的途径,从而实现主体交际意图的表达和理解。隐喻惯例中,交际意图要表现的真正意义称为目的域;话语形式标识所表现的叫做喻源域。言语交际行为中的隐喻,就是将目的域映射在喻源域上,交际意图和话语形式标识通过隐喻连接起来。
(二)指向言语交际策略能力建构的教学
语言本质上具有约定俗成性,这种特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结构上,也体现在语言运用方面。因而,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用什么样的话语形式表现什么样的交际意图,也就是或然的、可选择的。而正是语言的这种可选择性,为话语意义的认知建构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建构”可以理解为对语言的选择:说话人从特定交际意图出发选择话语形式;听话人从说话人选择并给定的话语形式中,进行二次选择理解其交际意图并实现意义建构。这种交际双方在选择中生成的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和建构。就是本文所说的言语交际策略;即一切有助于把握和调控交流双方心理,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对方和得体地表达自己,提高沟通的效果和形成合作的人际氛围的技巧、方法、途径;也是我们言语交际课程所确立的课程目标的第二个维度。我们把能有效把握和运用这一策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理解为言语交际策略能力。主观选择,是交际策略的基本原则。
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获得,与言语交际学习策略的选择息息相关。在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当前学者大多倾向建构多维度多层次的策略系统,如迈克卡登和丹塞伦等建构的学习策略系统。丹塞伦等人认为学习策略由基本策略系统和支持策略系统(辅助策略)构成,基本策略系统(包括理解——保持,恢复——应用策略)直接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学生学习赖以应用的主导性策略。支持性策略系统(包括目标确定与规划策略、心理调控策略、检查与诊断策略)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适宜的认知气氛,使已有的学生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性策略。言语交际策略系统的构建即从保证性策略中得到启发。
为此,我们将学生放到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和任务情境中,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通过目标确定与规划、检查与诊断,以及心理调控等相互渗透的环节,培养学生言语交际策略能力。主要方式和途径是:
1.鼓励观察学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言语交际充满整个日常生活,稍加留心,就能从无处不在的真实情境中学习。在平时的言语交际活动之外,注意观察。通过对他人经验的学习,内化成为自己的智慧。因此,在课堂内外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这必将有效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水平。
2.提倡自我反思。个体的自我意识越成熟,其自我反思能力越成熟。学习心理研究表明:反思、总结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策略。言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在学习中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并在学生中寻找案例,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即以自己的言语交际行为为思考对象,审视、分析实现言语交际策略能力的提高。
3.促进性格健全。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结构具有动态性特征,表现之一就是性格的可塑性,尤其是中学生。健全的性格,是实现自信的基础,自信的人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在交往中准确地找准交际的意图。所以,在教学中,不断给予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和支持,逐步完善其性格,变消极交际为积极交际,是言语交际策略能力养成的很好途径。
(三)指向言语交际内隐学习能力建构的教学
言语交际内隐能力指的是对言语交际能力提高富有现实意义的自省能力、掌控交际关系的审度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言语交际内隐能力超越传统言语交际的听说技能层面,切入思维一语言更深层,是人的整个心智的综合会聚。
内隐学习是主体深层的心智过程和机制,表现为深思熟虑后的“顿悟”行为,是理解和解释的智力行为。在言语交际中,针对特定情境中变化的言语活动和意义传递的理解和意义建构,隐性理解的作用极为突出。有关言语交际的知识乃至策略。可以给人们提供理解它的线索,但理解本身,却必须通过艰难的个人洞察和理解默会,这样内隐方式心智实践才能取得,这是一个人的身心素质的完整体现。指向内隐学习能力建构的教学,本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所以我们将其确定为言语交际课程目标的第三个维度。
我们依照人本主义课程观,引导学生以实用的交谈交往实践为基础型要求,以演讲、辩论、采访等专项技能为提高型要求,实现言语交际内隐能力的构建,使学生交际意识、交际审度、交际发展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主要方式和途径有: 1.崇尚交流互动。交际意识是人与人交往的内在基础,但其并非与生俱来的。我们立足交际本体和教学主体观,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使学生根植共勉共进的交际理想,把握合理和谐的交际原则,调控亲和包容的交际需求,实现日常人际关系协调,在关照他人情绪意愿时努力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在涌现发自心底的、深刻的意识愉悦中,展示自身的交际魅力。
2.创设动态空间。在言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交际关系审度能力直接影响其交际行为的设计与调整。在言语交际教学实践中,我们推崇动态的审度。在动态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密切关注自身,培养敏锐的个人形象感,并在关注自身、审度动态关系中,自我建构起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高度合作的关系。
3.促进平衡渐进。教师应在建立以言语交际迁移能力为主的能力培养体系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还原社会交际本身的复杂性。我们倡导师生交际平衡,尊重生生交际自由,鼓励创设亲子互动的无围墙学习,认同包容竞争的存在,文明地锤炼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通过从情境训练到自然交际、从日常交际到跨空间交际的渐进,联想比较,实现学生交际能力的迁移。
五、结语
言语交际教学。主要指向学生素质构成的重要方面的言语技能和交际艺术的培养。具有突出的素质教育课程意境和教学特征。给予学生的学习以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的重要地位。注重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经验的获得。通过条件作用、教育(包括潜教育)、无意学习(社会文化濡染)、课程化的教学及专项和系统训练等,使学生在知识、态度、技能方面持续变化,促进整体素质的养成。
言语交际能力的获得,本质上即学生主体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实现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理念和架构的基础上,在学科教学的设计上,必须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健康情感态度和价值关怀的培养,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寻一个适应性的课程载体和实现途径。